贵族出身的李世民,自称十八岁的时候还生活在民间,故“民之疾苦情伪无不知之”。他曾亲眼目睹隋朝的覆亡,参与过激烈的战争,这对他政治思想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他曾对大臣们说过,自己特别勤行三件事:“鉴前代成政事,以为元龟”,“进用善人,共成政道”,“舍弃群小,不听谗言”。
在中国封建历史上,李世民是一位比较善于学习历史经验,具有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的帝王,他即位以后,经常与大臣们讨论历代王朝盛衰成败的原因和治国理政的策略。“甲兵强锐”的隋朝被农民起义埋葬的教训,尤其受到重视。他与大臣们认为,隋炀帝身死国灭,是因他“驱天下以纵欲”,“徭役无时”,“干戈不戢”,以致“民不堪命”,起而反抗。李世民说,每想到这件事,“不觉惕焉震惧”,要臣下为他常“思隋氏灭亡之事,作为前车之鉴”。
从前朝兴亡的历史中,他认识到皇帝暴虐无道是非常危险的,“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为此,他经常引用荀子的一句名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用以惕厉自己,告诫子孙。他还生动地比喻说:人君过度征收赋税,就好像“馋人自食其肉,肉尽必死”;“竭泽而渔,非不得鱼,明年无鱼;焚林而兽,非不得兽,明年无兽”。所以,唐太宗总结出一条重要的统治经验就是“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在君臣关系上,太宗强调只有做到君明臣忠,“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如果“君臣相疑,实为国之大患”。国家政事要尽量委任群臣办理,皇帝不能猜疑臣下,事事独断。唐太宗和他的大臣们还认为,历代统治者执政之后骄奢淫逸,安而忘危,以致重蹈覆辙;要使唐朝长治久安,就必须“居安思危”、“慎终如始”。唐太宗说自己要“每思危之以自诫惧,用保其终”。临死还告诫太子:“汝无我之功勤而承我之富贵,竭力为善,则国家仅安;骄惰奢纵,则一身不保。且成迟败速者,国也;失易得难者,位也,可不惜哉,可不慎哉!”唐太宗的统治政策,就是以这些认识为依据而审慎制定的,为大唐王朝的兴盛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和经济基础。
当然作为“人”的李世民也难免会犯一些错误,比如为了给后世留下一个好名声,违反“史官所记,皆不令人主见之”的修史制度,索阅《起居注》,并授意修改,掩盖玄武门之变等历史真相。
为了政治联姻,许嫁公主给薛延陀真珠可汗,后来目的达到了,便找借口反悔,司马光评论说:“孔子称去食、去兵,不可去信。唐太宗审知薛延陀不可妻,则初勿许其昏可也;既许之矣,乃复恃强弃信而绝之,虽灭薛延陀,犹可羞也。王者发言出令,可不慎哉!”晚年开始追求骄奢的生活,踣倒给魏征所撰碑,不再重视纳谏,为伐高丽,发民造船,致使民不聊生,引发了四川等地的农民起义;不听忠谏征伐高丽失败后,以谄媚为由迁怒于一个农历十一月进贡新鲜蔬菜的官吏,压制了反季节蔬菜这样一门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派萧翼骗取王羲之真迹《兰亭集序》;后来信奉方士,服食含汞丹药,中毒而死。但纵观其一生,终不愧为一代明君,为中华民族的融合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当历史的尘埃落定,光环褪尽,我们看到了一个盛世背后付出的艰辛,“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一再告诉我们,“民惟邦本,本固则邦宁”,只有依靠人民、相信人民、为了人民,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壹点号 悠然箭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标签: 唐朝历代皇帝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