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夫的帝道,赵匡胤如何完成宋朝开国?

犀牛历史 97 0

武夫的帝道,赵匡胤如何完成宋朝开国?

在五代十国,向来是武夫得天下,后唐的李从珂、李嗣源、后晋的石敬瑭、后汉的刘知远,乃至后周的郭威,都是武将得天下。而大家知道,赵匡胤是通过陈桥兵变,皇袍加的身,其实这种把戏,并不是赵匡胤的独创。李嗣源、郭威都是被士兵拥立为帝。而郭威被拥立为帝时,赵匡胤极可能就是郭威的亲兵。

所以,这在五代是一件常事。但赵匡胤最牛的是,他不是第一个做这个事情的,但他却是最后一个做这个事情的。

武夫的帝道,赵匡胤如何完成宋朝开国?

赵匡胤家是军人世家,他的父亲就是一位将领,他年青的时候投奔到郭威的帐下。但地位并不是特别的高。到了柴荣继位。在不久后的高平之战,很多禁军将领在大战时临阵退缩,最后靠柴荣才奇迹般逆转。在这场战斗,赵匡胤表现出色,立了军功。

回来后,柴荣整顿禁军,把一批跋扈的将军从禁军中清理了出去,赵匡胤得已上位。而在下面的征淮南中,赵匡胤又表现出色。而柴荣原本是一代明君,只可惜英年早逝,在北伐时得病,回来后就死了。

赵匡胤算是欺负人家孤儿寡母,从柴家手中夺走了皇位。但赵匡胤还是有人性的,没有对柴家赶尽杀绝。到了水浒传里,还有一位柴大官人,就是柴荣的后代。

我在今日头条有一个专栏,叫《五代十国的枭雄》,就顺便摘录一下段赵匡胤的早年生涯吧。

武夫的帝道,赵匡胤如何完成宋朝开国?

二十一日,柴荣登上了皇位,郭威相信自己的义子能做得比自己更好,可在他的内心深处,他依然不敢肯定柴荣会是平乱世的真龙天子。

在这之前的某一天,郭威找来了柴荣:

“我听说民间有谶语,赵氏合为天子。”

说完这句话以后,郭威除掉了京城内一位颇有威望的赵姓人。但历史告诉我们,所谓谶语是破不掉的。当年隋文帝杨坚还要杀光李姓人呢。

真龙天子的第二位候选人,赵姓之子。

传说,十多年前,有一位道士在路上碰到了一个妇女,道士叫陈抟,在道教很有名,以前是文化人出身,因为老是考不上进士,只好从了太上老君。加入道教以后,陈抟发挥所长,将道儒佛思想揉为一体,成为著名的宗教人士,人称“陈抟老祖”,又因为擅长道教睡功“锁鼻术”,能一睡三年,号称“睡仙”。

那时,陈老祖发现妇女肩上挑着两个孩子,大概是兵荒马乱在逃难。陈老祖眼前一亮,骑在驴上吟了一句:“莫道当今无真主,两个天子一担挑。”

以文学水平论,这打油诗打得大概是酱油,怪不得当年名落孙山。以预言论,这是很精准的预言。

担子里的人,一个是宋太宗赵光义,这位不属本文讨论范畴,不必理会,另一位是他哥,宋太祖赵匡胤。

公元九二七年的三月二十一日,在洛阳的夹马营,赵匡胤出生了。作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帝王,自然要闹出一些动静,诸如怪梦、异光、异香等等,更奇怪的是,等赵匡胤的父亲抱起儿子一看,发现儿子体有异香,另奇的是,通体金黄。这种奇怪的色彩三天之后才消退。这个异象被史官记于史册。事实上,幸亏三天后消退了,因为据今人解释,这大概是得了新生儿黄疸症,我儿子也得过,生下来后,在玻璃箱里照了两天的蓝光才好。又据史书记载,他的弟弟赵光义出生时也呈金黄色,这两兄弟倒是可以组成一对黄金搭档。

因为出生时体有异香,赵匡胤因此得到了一个香孩儿的小名。这是赵家的第二个孩子,第一个夭折了。

赵匡胤同学获得了无比的宠爱,他的童年很幸福,他有一个负责任的父亲和一个慈祥的母亲。

赵匡胤的父亲叫赵弘殷,是一名小军官,其从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镇州王镕时期,而且赵弘殷也具有五代军将的必备素质:善骑射,但估计因为没跟对上线,所以一直没升上去(逾三十年不迁)。从职场上来说,赵弘殷是失败的,可从父亲来说,他是伟大的,他从没有把职场上的失意带到家庭里来,也从来不借此推脱抚养的责任,他总是确保家庭的温饱,没有像李嗣源一样让儿子去打零工,也没有像郭威一样让儿子去做生意。他尽最大的努力让儿子在合适的年龄做合适的事情。

赵匡胤的母亲杜氏,是一位传统的中国妇女,贤惠而又坚强,总能用不多的家用来维持开支。

在父母的呵护下,赵匡胤该上学时上学,偶尔也逃课跑到野外疯玩,然后满身泥泞站到母亲的面前,读四书五经也读兵法,大一点后开始骑马射箭、舞枪弄棍、结交朋友,可能还打打群架。

这是一个普通小孩的成长经历,赵匡胤快乐得就像野外肆意疯长的野草。

他没有像李存勖一样,五岁时就被拎到战场去观摩战斗,也没有像朱温一样,年少时就需要去挑猪食,更没有像郭威一样,需要寄人篱下。他的父母给他的是普通的生活。这看似简单,但在乱世里,这需要坚忍地爱去支撑。

很多年以后,当回顾五代最后一段历史,焦点聚集在柴荣跟赵匡胤上,很容易就能发现这两人的区别。

柴荣经历过更多的痛苦,见过更多的不平,所以才会变得激进、刚烈。赵匡胤承受过更多的爱,有着美好的过去,所以才会变得宽容、内心柔软。

让子女感受到爱,然后像普通人一样长大,在我看在,这便是伟大的教育。

二十一岁前的赵匡胤十分平凡,在这之前,他碰上了两件大难不死的小事故,一是骑快马脑袋撞了门楣(没事),二是及时跑出了倒塌的房屋(依然没事)。除此之外,再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十八岁那年,赵匡胤结婚了,这本是值得大书一笔的事情,十八就娶老婆可不容易,有的人八十还光棍着,可考察一下赵同学的婚姻史,实在不太光荣,因为他是遵从父母的安排,娶了父亲同事的女儿,既没有刘知远入赘那样悲壮,也没有李嗣源抢妻那样野性,更没有郭威偶遇那样浪漫,自然也没有朱温再碰佳人那样的传奇。

就这样,赵匡胤在父母的呵护下,度过了二十个年头,这是平凡而幸福的二十年,如果接下来还按这个模式,平凡是肯定的,幸福就未必了。

天下纷争,英雄辈出,而大龄已婚无业青年站在开封街头,等着老婆喊他回去吃晚饭,那是何等的惆怅。

这样的生活再也无法继续下去,二十一岁时,赵匡胤终于做出了一个决定。

翻看历史,我们就会发现,伟大的人物在实现其伟大之时,都经历过一翻游历。这大概是因为有一些东西是坐在书房里学不到的,有一些东西是从书中领悟不到的,有一些东西若不是亲眼所见、亲身体验,是永远无法体会、触动心灵的。

像柴荣开始行商一样,赵匡胤也决定开始他的行走。

也许要瞒着妻子,也许要从老娘那里骗一些旅费,二十一的赵匡胤推开了家门,迈出了人生意义上第一步独立自主的行走。

从这一刻开始,这位一直生活在父母细心照料下的幸运儿将展开一段孤独并不堪的旅程,他将用这一段岁月来磨练自己,从而完成从男孩到男人的转变。

赵匡胤大概是提着一根齐眉棍。据说,赵匡胤是武术高手,擅长盘龙棍,还会长拳,后人将他的拳法称之为太祖长拳。

离开家后,赵匡胤开始向西进发,此时正是公元九四七年的夏天,耶律德光刚从中原撤走,新任皇帝是刘知远,天下大乱初定,兵马四散,赵匡胤可能是找爹去了。据消息显示,他爹可能在陕西一带出差。

那时又没有通讯设备,军事行动又保密,赵匡胤一头刮撞是找不到爹的。

爹没找到,钱已经花光。就此回去吧,在家里,有老妈的热饭和老婆的热炕头。

站在关中大地,赵匡胤一脸茫然,最终尊严战胜了理智,他咬紧牙关,迈出了下一步,流浪。

据悉,以后的赵匡胤游历了陕西,又流窜到甘肃,复又南下到了湖北。赵匡胤同学的旅游相当精彩,一路上,参与了野营、打尖、农家乐等常规旅游项目,也搞过赌博、打架等自选项目,据说还偷过菜(莴苣)。经过这一番深度旅游,赵同学皮糙色黑,衣衫缥缈,更难得还拄着从家里拿出来的齐眉棍,走在大街上,玉树临风,十足丐帮高层的派头。

到最后,实在是混不下去了,赵匡胤想到了有困难找世叔。

赵匡胤找上他父亲以前的同事,复州防御使王彦超。

来到复州(湖北天门),赵匡胤见到了王彦超,诚恳的说明了自己的情况,请求在世叔这里找份工作,免得空手回去没脸见老婆。

望着这位突然找上门的世侄子,王彦超笑了笑,然后告诉他稍等片刻,说完,王世叔叫下了下人,端出了一个盘子,盘子里着十贯钱。

暴发户是没有老朋友的,这里的钱不少,但意思很明白,这里没办法留你,给你钱,你走吧。

大概赵匡胤这风尘仆仆的样子颇似丐帮子弟,王彦超准备打发走图个清静,但赵匡胤真的不需要施舍,他只想找一份工作,只需要一个可以努力的机会。

这对年轻的赵匡胤无异于一次耻辱,证明世叔靠得住,母猪能上树。

士可杀不可辱,赵匡胤愤而起立,然后干脆利落的将十贯钱收进口袋,对世叔慷慨解囊表示感谢,并告辞而去。

交情可以保持,但不可以依赖,这是生活给赵匡胤上的又一课。十多年后,赵匡胤也毫不讲交情,喝了一顿酒就让出生共死的老朋友交出了兵权,那件事叫杯酒释兵权。在座交出兵权的人中就有这位王世叔。

离开了复州,赵匡胤奔向了第二个地点:随州(湖北随县),在这里,他依然找到了一位可以投靠的世叔:随州刺史董宗本。

看来,赵弘殷虽然混得不怎么样,但人缘很好,朋友到处都是。

这一次,赵匡胤终于如愿以偿,正式在董宗本的随州谋了一个差事。可上天依旧要考虑这位流浪的青年。

董宗本的儿子董遵诲对这个外来户相当看不顺眼。

有一次,董遵诲找到赵匡胤,提了一个问题:“我经常看到城上有像车盖一样的紫云,又梦见登上高台,看到有一条黑蛇长百尺余,突然化作一条龙腾空而去,还打雷闪电,这是什么征兆?”

很多年后,赵匡胤当上了皇帝,这个问题被当作赵同学要当皇帝的预兆,可事实上,这是一个不怀好意的提问。

所谓云,就是暗指你是那飘来的浑小子。而黑蛇就更有意思了。赵匡胤同学流浪了这么久,有没有变成爬行动物不知道,但确是晒得一身黑不溜秋,又有一付粗壮的蛇腰。结合董少爷的阴阳怪调,大家都可以猜到这是在下逐客令。

不管你是哪来的黑大蛇,你还是趁早飞了吧。

这就是来找事了,问完后,董遵诲用挑衅的目光望着赵匡胤,只等对方沉不住气就准备动手开打,要知道虽然赵匡胤功夫不错,但历史记载,董遵诲也是武术界的奇才,这么大还没有碰到过对手。

赵匡胤很快猜到了对方的用意,他嘿嘿笑了笑,没有回答。

在随州的工作,是他的第一份工作,他很珍惜,知道跟老板的儿子闹翻意味着什么,于是,他适时的低下了头。

赵匡胤是想跟董遵诲做朋友的,这位生于洛阳,长于开封的少年虽然没多少社会经验,但情商非常高,从少就知道多一个朋友比多一个敌人重要。在年少的时候,他的身边就聚集了许多人,其中有一些还成为了宋朝的大将。

但赵匡胤毕竟不是金银,情商再高也无法让所有人喜欢他。

在与董遵诲的交往当中,赵匡胤努力表现自己,与对方谈一些共同话题:兵法。也许是赵匡胤使劲过猛,表现过好,让平时在随州高干子弟圈出尽风头的董遵诲风头暗淡。谈着谈着,董少爷感觉很不快乐,抚袖而去。

望着董遵诲愤怒的背影,赵匡胤终于明白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交为朋友的,这是生活给他的第二课。

于是,他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辞职。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赵匡胤的第一个份工作就这样泡汤了,庆幸的是,这次挫折并没有让他变得消沉,他依旧开朗,依旧与人真诚,抱有这样的觉悟,也许会受到一些人的排挤,但最终,他的身边会聚集越来越多的人。

从随州出来后,赵匡胤又变得孤身一人,可并非一无所有。

在这些日子,他已经见识了真正的人世,这里不只有温情,也有冷淡。也体会到了生存的艰难,这里不再有人呵护,要想立足,只有靠自己的奋斗。

在总结教训时,赵匡胤依旧要解决吃住问题,为了解决这个世纪性难题,赵匡胤找到了一座寺庙,不是去当和尚,而是去蹭吃。

凭着自来熟的本事,赵匡胤作为非宗教人士,成功挂单一座寺庙,还跟住持先生成为了朋友,没事聊聊人生,有空谈谈禅机,可谓乐不思俗。但我们住持同志顶不住了。

寺里香火有限,赵匡胤牙好胃口好,吃饭蛮香,很快,庙里的开支就失去了平衡。

实在是养不起这么个大活人了,但我们知道,英雄好汉比神好请,也比神难送。好在住持大师是世外高人,他找来赵匡胤,给他指了一条光明大道:“遇郭乃安,历周始显。两日重光,囊木应谶。”

奔你的前程去吧,青灯之下,佛祖跟前,不是你的人生。

赵匡胤收拾包裹,告辞而去。从此他又恢复了流浪的状态,在荒郊野外、乡村小镇、深山古寺之间穿梭。

某日,魏州境内,某处山脚下,某个凌晨。一个人影渐行渐近,其人行走带风,手里还拿着一根齐眉棍,这自然是赵匡胤同学。显然,这一天,他又没有找到住的地方,只好赶一赶夜路。

走到面前,赵匡胤停了下来,抬头望了望天际,此时,天空已经泛红。就在一刻间,一轮红日喷薄而出,将原本寂静的山林照得火热。

这阳光也照热了赵匡胤的血,他迈开大步疾奔起来,且行且歌:

欲出未出光辣达,

千山万山如火发。

须臾走向天上来,

逐却残星赶却月。

再黑的夜也敌不过一线的光明。

我行我路,我唱我歌,天涯任遨游。

就这样无所畏惧,无所眷恋,无所期昐地行走吧。

不知道多少个日出日落后,他终于看到了一面大旗。此时,才猛然想起大师给他的指点。

遇郭乃安!

军旗上绣郭字。

此时,郭威刚平定三叛,出任邺都留守,主持抗辽大业。

这便是我流浪的终点吧。

赵匡胤走向军营。

郭威因为出手大方,每天有很多人来投奔他,一般来说,郭统帅是不会干涉招兵工作的,可听到禁军老将赵弘殷的儿子赵匡胤前来投奔后,他还是决定前去看看这个人。

在他面前,一个青年,虽然衣衫破旧,但英气逼人,又兼得身材高大,交谈之后,他更惊奇的发现,这是一个有文化有理想有志气有品味的四有青年。于是,郭威做了一个决定:将他留在身边,做一名亲兵。

这是一个能成大气的人。郭威下了一个判断,只是他不会知道,这个年轻人会成为自己的得意门生,复制他的成功。

以后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在郭威的身边,赵匡胤全程目睹了一位统帅怎么挥兵京师,又怎样布局天下,退出京师,最终又怎么回马一枪,登基称帝。

进入军营的赵匡胤找到了真正属于他的空间。他天生就属于这里,他性格开朗,善交朋友,他武艺高强,精通兵法,他为人宽厚,易于接触,他喝得烈酒,洒得热血。

在军营里,他广交朋友,据说,还搞了一个小圈子叫义社十兄弟(有模仿郭威之嫌),这里面有不少在后来成为名噪一时的大将,比如石守信,王审琦、韩重贇等,这些人以后都为赵匡胤出过力气,但第一个对赵匡胤的人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人却不在这个义社里。

帮助他的人是柴荣。

赵匡胤接到一个任命,要去滑州当副指挥使,这是一个没有前途的安排。从禁军系统里调到地方任职的不是没有,但至少得是刺史,调任地方任军事指挥副官等同于下放。

赵匡胤收拾行李,准备上任,可没出发,他被告知,不用去滑州了,现在你去开封府出任马直军使吧。

此时的开封府尹正是柴荣。因为听说赵匡胤有才,特地将他调了过来。

这是一个正确而又错误的决定。

在公元九五四年春天,柴荣成为了皇帝,赵匡胤回到了禁军系统,这个时代的两位预言之子站在了人生新的起点上。

标签: 宋朝的开国皇帝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