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官僚体系看似复杂,其实总体框架仅有三类,那就是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和内阁六部制。历朝历代虽然官制不同,但基本都可以从这两类当中找到影子。题主要问自秦以来历朝历代官员职位系统和具体职司,这个问题要全部回答实在太长,索性从夏朝开始简单介绍一下:
夏朝
夏朝的官僚制度主要来自于后世的传说,其中最重要的乃是天子身边的“四辅”,四辅名称来自于贾谊的《新书》。这里的“史”类似于后世的钦天监,负责观测星象并记录, 鼓目是乐官,羲和主管历法,士主管国都内的司法,后稷主农共工主工,虞人主管园林田猎,啬人是近臣。
商朝
这里的“阿、保、师”类似于夏朝的“四辅”,乃是天子极为倚重的官员。其中“阿”通倚重的“倚”,类似于谋士;“尹”则是外廷主管;“宰”是内廷总管。
政务官:亚、马亚、射、戍等都是武官。作册是后来意义上的史官,还主管颁布官员册命,而史、卜、巫都是主管观测星象占卜祭祀的,巫还有管医疗的。
事务官:宰,指罪人之中比较有才能者,可以通过管理事务来赎罪。“小多马羌臣”,是指主管多马羌部落的羌民官吏。臣则是对奴隶的称呼,此时还不是官员的代称。
西周
西周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这有点类似于商朝的“阿、保、师”。保,负责身体保育; 傅,负责道德培养; 师,负责知识教育
三事:准人主管司法,司寇主管刑狱;常伯(牧)是国都地方长官,常任主管政务。司空、司马、司徒合称三司。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西周时的太宰仅主管周王室事务,而东周时太宰为百官之首。
春秋战国1、春秋主要国家官制
2、战国主要国家官制
秦
秦朝开始实行中央集权制,设左右丞相,取消三公官。太尉主管军事,但不设常职,出征时临时任命;御史大夫主管刑宪、负责监察百官。
九卿:秦汉时期的卿不再单指个人,而是指负责该项事务的部门。 奉常,掌管宗庙礼仪,九卿之首;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卫尉,掌管宫门警卫;廷尉,掌管司法审判;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及官府手工业。
西汉
依旧沿用三公九卿制,但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完善和调整。“太尉”改“大司马”;“御史大夫”改“大司空”又改“司空”;“丞相”改“大司徒”又改“司徒”; “奉常”改“太常”;“典客”改“大行令”又改“大鸿胪”;“郎中令”改“光禄勋”;“卫尉”改“中大夫令”又改回“卫尉”;“廷尉”改“大理”改回“廷尉”;“治粟内史”改“太农令”又改“大司农”。
汉武帝时期,为削弱相权,逐将奏章的拆读和审议之权交给尚书,尚书最初由宦官担任,在汉成帝时改由士人担任。尚书的官署在宫禁内而称为台阁,故有尚书台之称,尚书位卑而权重,以小制大。
录尚书事初称“领尚书事”,此外还有省、视、平尚书事,不是一个独立官职,通常由皇帝指派其他心腹重臣兼任。
东汉
光武帝进一步扩大尚书台权力,三公基本被架空,只有议事之权,至此尚书台开始成为国家决策机构。并增加了太傅、太保拜为上公,董卓时自封“太师”,位在太傅、太保之上,不过这些官位均不常设。
此外,东汉时期由于战事频繁,武官地位得到提高,其中大将军更是位居三公之上。
三国
此时期战乱频发,官制虽然较为完备,但职权大小已经无法判断。尤其是东吴和蜀汉方面自成体系,无法记入。例如刘备的官职虽然一直不怎么高,但难道说他的职权不够大吗?
两晋南北朝时期1、两晋
2、北魏、北齐
3、北周
隋朝
隋朝时期以贵族统治为核心的“三公九卿制”开始逐渐瓦解,“三省六部制”开始出现雏形。
唐朝
唐朝开始正式推行“三省六部制”,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完善。“门下、中书、尚书”三省,以及“工、刑、吏、礼、户、兵”六部开始成为整个朝廷运转的核心。
两宋1、元丰改制之前
2、元丰改制之后
宋朝官制有一定特殊性,因为其总体实行“强干弱枝”的政策,宰相职权开始被严重限制,都堂实际上已经类似于明清时期的内阁和军机处,是主要议政场所。而官员通常也分为“职、权”分离模式,“职”代表你的地位和享受的待遇,“权”才是实际权力。
辽国1、北面官
2、南面官
辽国因占据了部分汉人地区的原因,官制也分为两种。北面官主要沿用契丹时期的官僚体系,而南面官则沿用汉人常用的官僚体系。
金国
元朝
明朝
明朝自朱元璋废除丞相,朱棣建立内阁制度之后,逐渐形成了“内阁六部制”这种新的官僚体系。
清朝
{img}
清朝与明朝基本类似,只是军机处取代了明朝内阁的作用而已。
以上就是历朝历代的官僚体系,至于每个官职的具体职能,在知道职务名称后完全可以百度,在此就不一一介绍了,否则篇幅实在太长。
标签: 秦朝官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