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封建王朝官制(1)

犀牛历史 102 0

自公元前221年始皇嬴政建立秦朝到公园1912年宣统皇帝退位,这2100多年的封建王朝统治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时期: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这些封建王朝的中央和地方官制在承袭前一个朝代的基础上,又产生了各自的演变,我在这里略微总结一下。

秦朝官制

秦朝中央官制以三公九卿为基础,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金印紫绶(我们熟知的金紫光禄大夫就是这个意思)上呈皇帝诏命下统百官,主管政治民生。太尉,主管军事统领诸军,负责各地方军官任免及考核。御史大夫,银印青绶(即银青光禄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九卿基本都是银印青绶,即卫尉,郎中令,太仆,廷尉,典客,奉常,宗正,少府,治粟内史。卫尉掌皇宫诸门屯兵,属于禁卫军总司令,郎中令掌殿中议论也就是讨论政务、举行礼仪典礼之时导引仪式的责任,并处理各地官员上奏的文书,及宫廷宿卫之事,大夫、仆射都属于郎中令一级。太仆负责掌管皇家车马。廷尉掌管司法,是国家最高司法长官。典客掌管诸侯与少数民族部族首领朝觐事务、接待诸郡县上计吏。奉常负责太庙祭祀及皇帝的日常饮食,天文星象的观察。宗正又称宗令,负责处理皇族事务,算是皇帝的大管家。少府掌管皇帝私人账户,为皇帝的私人户头收税,并负责皇帝日常起居。治粟内史掌管税收,谷物财务税款的收缴,并管理国库。

浅谈封建王朝官制(1)

地方设置郡县管理地方,咸阳属朝廷直管,长官为内史。除咸阳外地方划为36郡,至秦朝灭亡时共有54郡,设郡守一人秩二千石,银印青绶,主管境内所有政治、民生,监御史一人,银印青绶,直属御史中丞,负责监察全郡所有官员,郡尉,直属朝廷秩比两千石(意思是低于两千石),掌郡驻军,主管治安侦缉盗贼,内地各郡设郡尉一人,大郡设郡尉两人,边塞每百里设都尉一人,下设士史、尉史各一人协同管理边塞军务。郡丞,秩六百石,铜印黑绶,为郡中次官,协助郡守处理事务,下设卒史、主簿、牧师令等官职,边塞诸郡另置长史,管理兵马军政,与郡丞同秩。

郡以下设县,县也是秦朝正式官职所能涉及到的一级,县以下的吏员不是中央政府任命即所谓皇权不下县,这也是所有封建王朝相同的地方。秦朝按县的人口多寡,一万人以上的县是为大县,设县令一人、一万人以下的县是为小县,设县长一人。县令铜印黑绶、秩六百到一千石,县长铜印黄绶、秩五百到六百石。县令与县长都是县的行政长官。县令以下设县丞一人,铜印黄绶,为县中次官,秩四百石。县尉一人主管县内治安缉捕盗贼之事,秩同县丞。另有掌管县内各官员事务的主吏掾(汉朝开国丞相萧何在秦朝的沛县就担任此官职,汉朝以后许多县衙内都有萧何的塑像,能跟萧何一样当丞相是县官们最崇高的理想),除此之外还有管理文书档案的令史,掌管县监狱的狱掾,负责巡查监狱,避免冤案的文无害,掌管县中车马的厩驺,管理县库房的仓吏,还有就是县监狱的狱卒治狱吏。

浅谈封建王朝官制(1)

总的来说,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官制相较春秋战国时代最大的进步就是在地方上废分封行郡县,加强了皇权,更有利于国家集中管理,避免地方割据的发生。

两汉官制

汉朝是继秦朝之后的第二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官制大体上与秦朝相似,中央依旧采用三公九卿制,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两晋及南北朝时期,直到隋朝才被三省六部制所取代。相较于秦朝,汉朝的三公九卿制只是做了些许调整,比如汉武帝更“太尉”为“大司马”,汉成帝绥和元年时更“御史大夫”为“大司空”,汉哀帝建平二年,又改为“御史大夫”,汉哀帝时“丞相”更为“大司徒“,九卿之中奉常”改为“太常”;“卫尉”改为“中大夫令”;“廷尉”为“大理”;“典客”为“大行令”;“治粟内史”为“太农令”,武帝时改为大司农。武帝时改“大行令”为“大鸿胪”,“郎中令”改为“光禄勋”。虽然官职名称做了改变但是职能却是一样的,可能是为了与秦朝区分开来。东汉光武帝时期,增设太傅、太保,食邑两千户,汉末董卓自称太师,意味着他比所有的官都大。这三个官职不常设也没有实际的权力,算是一种荣誉称号。还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四将军,另外像我们看电视剧时经常看到的征东、征西、征南、征北四大将军,还有四镇大将军,四平大将军、四安大将军、杂号将军、都督等军职都不是常设的,基本也都相当于三公九卿的地位。

在地方上汉朝一开始走了回头路,当初帮助刘邦打天下的功臣都封王,统治地方,没多长时间又都被一个一个的收拾掉,改派自己的儿子们做诸侯王管理地方,这些诸侯王权利十分大,属国内的人事任免、军政大权,乃至封建王朝历来看中的盐铁铸钱都能自治,俨然是国中之国的存在。刘邦在的时候还能镇住,毕竟都是自己的儿子,到文帝刘恒继位的时候已经有按捺不住的苗头,景帝刘启继位之后,公元前154年爆发吴楚七国之乱。地方上在这些刘姓诸侯王心里想,你姓刘我也姓刘,论辈分你刘启是我孙子辈而我是你大爷,手里有钱粮又有兵,凭啥你当皇帝,这种条件下你想不造反都说不过去。乱平之后废除诸侯王就成了关键大事。武帝刘彻一上台就颁布推恩令,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原来千里之地一个诸侯国现在成了十个,面积还没一个县大,想造反也没实力。

浅谈封建王朝官制(1)

虽然地方上有些倒退,但整体还是郡县制,只不过改郡守为太守,汉武帝时期画天下为十三州,增设州刺史秩六百石,负责检查太守工作,此时的州还只是行政监察区域,不是一级行政地方。刺史属于内朝官,这些人别看官职不大但是权力极大,太守见到刺史都要小心翼翼的,生怕刺史给皇帝打个小报告自己就要脑袋搬家。这种用内朝官管理外朝官,小官管大官的制度一直沿用到现在,今天一个大型公司的总经理平常在公司内部说一不二,上级总部下来个董事长秘书你敢不当一回事?道理是一样的。东汉时期的地方官制与西汉相比较,在郡、县两级是基本相同的,不过郡的重要性和权力较西汉下降很多。在州一级,则有根本性的差异,东汉的州已经演变成为一级地方,凌驾于郡之上。至此,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制转变为州、郡、县三级制,一直延续到隋朝“废郡”为止。

西域都护府

公元前60年,为了管理统一后的西域,西汉在乌垒城(今轮台县境内)建立西域都护府,正式在西域设官、驻军、推行政令,开始行使国家主权,以都护为最高长官,秩比两千石,相当于内地郡都尉。公元前48年西汉政府在车师置戊己校尉,其基本职责是屯田积谷。戊己校尉受西域都护节制。东汉废弃西域都护后,戊己校尉一般驻扎道在高昌,为西域重要的武官,一直到16国时期才废除。

浅谈封建王朝官制(1)

三国两晋南北朝官制

三国时期官制与汉朝区别不大,这里就不啰嗦了。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制,是从三公九卿制向更高级的三省六部制演进的过渡时期。在这三百多年里,中国大部分时间处于分裂、割据和战争的状态,因此各个王朝的职官设置就有许多不同,而且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原来一些正规职官或撤销、或空有虚名,而一些临时性的“职务”反倒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就造成这一时期职官设置的纷繁复杂。例如西晋至南朝时期,丞相司徒这些官职有时甚至都成了虚职,若要总揽朝政大权,必须加有“录尚书事”的头衔才行,否则只是赠官。此外又有“位从公”。只要是骠骑、车骑等将军及光禄大夫等,如果有“开府仪同三司”的头衔,都属于“位从公”。此外魏晋时期官员已经有品级之分,由高到低为一品至九品。

三省即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由汉朝的秘书机关演变而来,中央最高政令机构,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选派重臣“录尚书事”,称为录工。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三品,尚书令之下置左右仆射各一人,也是三品。至南朝宋孝武帝时期,为防止尚书令权力过大,省去录尚书之职。中书省,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期,首任中书令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司马迁,下设左右仆射。中书省最重要的职权是起草诏令文书。门下省,晋把汉代的侍中改为门下省,作为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代表皇帝与公卿辩论朝政,长官为侍中,下设散骑常侍,人数不一定,有时多有时少。此外丞相,八公、位从公、九卿等职权与汉朝区别不大。地方上,两晋与南北朝都是州、郡、县三级制度,但是州、郡的辖境日益缩小,而数量大为增加。州是最高一级的地方行政区划,行政长官为刺史,下设别驾,诸曹从事等。州长官为州牧,州内其他官制,郡县官制与汉朝差别不大。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官服的特点是交领、右衽、系带、宽袖,大袖翩翩,饰带层层叠叠(这种服饰搁今天一上街清洁工高兴了,能扫马路),官阶越高,服饰越华丽。

浅谈封建王朝官制(1)

汉代官员服饰

标签: 秦朝官阶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