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时期“三公九卿”中的“三公”指哪三个官职?

犀牛历史 121 0

汉朝的三公制度是经过一系列的变革的,具体的三公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名称,也有不同的作用。整理了一下,整个汉朝三公的变化:

汉朝时期“三公九卿”中的“三公”指哪三个官职?

汉朝的官吏制度,三公为最大,易中天在《品三国》的时候,更是多次提及各位风云人物的背景,比如:四世三公等。三公这个名词还经常出现。将简单的介绍一下。

初期

刚开始时,汉朝沿袭了秦朝的制度。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最大的文官,辅佐皇帝管理全天下的政务;太尉是最高的军事长官,相当于三军总司令;御史大夫,管监察,辅佐丞相监管一切政务的实施,相当于副丞相。

变化:

到汉武帝时期,为了削弱丞相的权利,加强皇权。三公做了调整,引入了大司马大将军。将三公更改为: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大司马相当于以前的太尉,大司徒相当于以前的丞相,大司空相当于以前的御史大夫。只是主要权利掌握在大司马手里,也就是大将军的手里。毕竟枪杆子里出政权。霍光、王莽都做过这个位子,都是权倾天下。

东汉初:

东汉初年,沿袭了西汉,三公为: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刘秀在建武27年,刘秀再次弱化三公的权利,加强了尚书的权利(这时候的尚书,可不是明清时候的尚书,此时的尚书只是负责内廷事务,官阶很低),刘秀是直接管理具体事务。刘秀省掉了大司马,又恢复了太尉。这时候的三公为:太尉、司徒、司空。只是名称前面没了大字。权利没那么大了。

东汉末:

汉献帝初年,搞了一个大司马,但是太尉还在。三公为:太尉、司徒、司空。只是大司马在三公之上。太尉也没有以前的军权那么大了,主要集中在了大司马手里。

汉献帝建安13年,汉献帝省去了三公,设立了丞相。大家都知道啦,曹操来了。

变通:

汉朝的皇帝们发现,随着时间的变化,三公不能满足需求了。三公只有三个人,无法满足安排的需要。另外,三公的权利太大,皇帝不安心,大臣们到了三公,也就再也没有上升的空间了,没进步的空间,也就不爱干活,不爱上进了。更主要的是不能满足一些权臣们的要求。

因此,在三公之上,安排了更大的太师,太傅等。而且这些位置往往是虚职,既满足了名誉需要,也有分权的需要,也满足了位置不够分的问题。

刘秀的哥哥虽然顶了个大司徒的帽子,但是上面还有更大的上公王匡等人。

顺便提一句九卿,毕竟三公九卿一起提及吗,九卿大概相当于三公的助手。类似于清朝经常看到的尚书和侍郎的关系。

好了,三公到此结束。

标签: 汉朝官阶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