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宾贡科”和“宾贡进士”考

犀牛历史 113 0

摘要:进士科是唐代科举考试中最为重要的科目之一。由于报考该科举子的来源不同,其中又可分为国子进士、乡贡进士、宾贡进士等。对于国子、乡贡进士的考试及录取等情况现在已经著述颇丰,,但是作为重要来源之一的宾贡进士却提及甚少,笔者不才,对其做一个简单的考证。

关键词:唐 宾贡进士 宾贡科

一、“宾贡科”和可考“宾贡进士”

据《全唐文》卷28玄宗《皇太子入学庆赐诏》载,宾贡者,乃“宾庭贡士”之谓也,它同“太学举贤”一起构成唐代科举选官的两种类型。不过前者所贡之士来自外国和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宾庭”,后者来自唐朝的太学和州县学。这些来自“宾庭”的贡士,大多为外国和周边少数族政权的贵族子弟,但也有少数出身平民者。

唐朝“宾贡科”和“宾贡进士”考

宾贡进士的科举及第大致有两个途径,其一是直接进入唐都长安的国子太学,和中国学生一起学习中国典籍,学习期满并考试合格后,然后参加由礼部侍郎主持的宾贡科进士考试。这是宾贡进士科举及第的主要途径。其二是有些宾贡进士先入唐朝地方州县学校学习,通过州县级考试选拔后,由地方长官推荐最后参加中央级科举考试。主持贡举考试的礼部侍郎最后按照这些宾贡进士的考试成绩,单独录取。由于唐朝政府每年对宾贡进士的考试控制较严,录取人数也有严格限制,、所以这些宾贡进士都把在唐科举及第称为“登仙籍刀而趋之若鹜。

翻阅唐代有关文献可知,考取唐朝宾贡进士的以新罗的留学生为最多,其次还有大食等国以及渤海国等少数族政权派入唐朝的留学生。其中姓名及生平可考者且名气稍大者,约有如下几人。

新罗入唐留学生考取宾贡进士的约有以下几人:

金云卿。这是九世纪20年代在唐朝考取宾贡进士的第一位新罗人。

金夷吾。

金可记。

崔致远。这是新罗留学生中在唐考取宾贡进士最为著名的一人。

渤海国入唐留学生考取宾贡进士的约有以下几人:

高元固。

乌炤度和乌光赞父子。

对于日本是否有宾贡进士学者们多有质疑,笔者也不敢妄断,故不列出姓名,但是可以确定的是日本也是派遣留学生和使者入唐学习文化的主要国家之一。

综上所述,唐代的宾贡进士应为由周边少数族政权和外国入唐参加进士科考试的留学生,其目的是将周边各族式子和唐朝士子区别开来,并予以优惠照顾,即所谓“宾贡科”。由于唐朝的灿烂文化居当时世界之首,唐朝又盛行开放的民族和文化政策,故从周边少数族政权和国外入唐求学的留学生络绎不绝,有逾百千。故参加唐朝进士科考试的宾贡进士及其登第者,亦当其数不少,只是史料局限,笔者只找到以上几人,以期补正。

二、入唐入仕过程

这些宾贡进士是怎样入唐学习,如何参加进士考试的?

据有关文献记载,.唐代的宾贡进士大多是周边少数族政权租外国政府在贵族子弟中经过挑选而分批派遣入唐的留学生。早在唐朝初年,“高丽、百济、新罗、高昌,相继遣子入唐”,遂使唐国子监所属六学的在校学车增至“八千余人”,以至“国学之盛,近古未有”。不久,“新罗、日本诸国,皆遣子弟入朝就业”,仅太学诸生即有”三千员”。

这些公派留学生大都是搭乘各国和各地区派遣入唐使者的车船来到长安就学的。据日本学者木宫泰彦和森普等人考证,日本国在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到唐昭宗乾宁元年(894)期间,随同13次遣唐使入唐的留学生和学问僧就有149人,其中“学生占26名”L。另外,新罗入唐习业的留学生在唐文宗开成二年(837)时,更达到216人。同年,渤海国入唐的留学生也有16人之多,结果“救准六人到上都,余十人勒回”

此外,还有少部分自费留学生。新罗人崔致远就是其中之一。他在12岁时搭乘商船渡海入唐,可能是为了节省船资。

无论是公派还是自费的留学生,一旦被唐朝接收,即分配到国子监下属的国子、太学、四门、律学、算学和书学等六学中就读。但多数都在国子和太学中,同中国学生一起学习儒家经典。他们留学期间的生活和学习费用主要靠唐朝的鸿驴寺供给,只有少部分由本国政府和学生家长资助。

唐朝“宾贡科”和“宾贡进士”考

三、进士及第后何去何从

唐朝宾贡进士及第以后的去向如何?

从有关文献记载来看,主要有二:

一是奉使归国,入仕从政。如渤海国的乌炤度,新罗的金夷吾都属此类,前者归国后官至相国。

二是入仕或滞留于唐。有的甚至客死中土。如新罗崔致远,12岁入唐求学,18岁宾贡进士及第,后被“调深水县尉”,继则又被“诸道行营都统高骄”辟为“都统巡官”,“奏除殿中侍御史赐绊鱼袋”,直到唐嘻宗中和末年始归新罗,在唐入仕十多年。崔彦约18岁宾贡进士及第,42岁返回新罗,在唐滞留二十余载。最有趣的是新罗金可记,他在唐宾贡进士及第后,即于“终南山子午谷葺居,怀隐逸之趣”,三年后,“思归本国,航海而去”。诗人章孝标还写了《送金可纪(记)归新罗》一诗为其.饯行,但不久“复来,衣道服,却入终南”。唐宣宗曾“遭中使征入内”,诏令入仕,“固辞不就”。于大中十二年(858)卒于长安禁中,是现存文献中唯一终老唐土的宾贡进士。

这部分宾贡进士其所以留唐不归,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因图慕唐代的高度文明,有的则因为本国的政治形势发生了对自己不利的变化,有的则想在唐朝取得官阶,为以后归国入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四、宾贡进士的影响

这些及第的宾贡进士和众多的留学生在唐学习、入仕和滞留期间,积极吸收和继承汉族文化,并同唐代的仁人志士相互切磋,诗酒唱和,不仅加深了文化素养,而且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他们创作的大量诗词歌赋和杂文奏状,受到唐人的广泛瞩目。其中新罗崔致远的汉学修养最为高深。早在太学学习期间,他就“讽脉情性,寓物名篇,日赋日诗,几溢箱筐”。及第和入仕以后,又作“赋五首,诗一百首,杂诗赋三十首”,连同公私奏状约“万有余首”之多。后来,他将自己撰写的大量作品经过挑选,编成《桂苑笔耕集》20卷。此书今存,是我们研究唐后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全唐诗》、《全唐文》、等唐代文献中所收各少数民族政权的宾贡进士和留学生等人所做诗词歌赋多富有诗情画意,他们为促进唐朝政治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归国从政的宾贡进士和留学生们,也是汉族文化和唐文明的积极传播和倡导者。如日本孝谦朝的膳大为曾在长安国子监学习经史,回国后任大学助教和博士,对日本的儒学兴起起了很大的作用。大唐文化通过这些归国文人传播到各地,扩大了唐文化的影响力。

唐朝“宾贡科”和“宾贡进士”考

总之,唐朝周边少数民族和邻近国家在唐及第的宾贡进士和留学生们,是当时世界先进文明的追逐者。他们不远万里不畏艰难,接踵来到当时世界文化最发达的唐朝,刻苦学习汉族文文化和唐代文明,为促进和发展唐朝的政洽文化事么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回到本地区和本国以后,他们又不遗余力地祝极传播和倡导汉族文化和唐代文明,使其在世界范围丙得到发扬光大,对促进和发展世界各地的政治和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标签: 唐朝官阶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