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读有关清代的历史书籍的时候,那些身居高位的大臣,在介绍其职称和职位之时,总是会提及到其中的职称之一为某某大学士,例如乾隆皇帝宠臣和珅最风光之时,爵位是一等忠襄公,职称为文华殿大学士,职务就更多了,首席军机大臣、各部尚书、内务府总管以及领侍卫内大臣等等。绝对是身居要职,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问题是清代中枢要臣都有大学士头衔,并且似乎都不太一样,也搞不清楚这些“大学士”头衔之间的官阶高低之关系。所以本文就来掰扯掰扯这清代“大学士”头衔,解了你的一头雾水。
首先要说“大学士”这个头衔由来已久,从唐朝中宗李显时期就设立“大学士”一职,主要工作是辅助皇帝处理公文事物,相当于皇帝的机要秘书。等到了宋朝沿用唐朝“大学士”制度,地位也与唐朝时期相当,通常由宰相监管。“大学士”虽然品级不高,但是由于参与拟定一些国家机要文件,所以“大学士”实际地位还是比较高的。而且大学士是由宰相监管,对于限制皇权有一定作用。
图1 朱元璋(1328年—1398年)
而“大学士”一职真正开始“突飞猛进”是从明朝开始。在明太祖老朱皇帝将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宰相胡惟庸满门抄斩之后,似乎再也没有分离和限制皇权之人了。老朱在心里美滋滋之同时也遇到了人生职场一大难题,那就是工作量太巨大了。以中国之大,上至国家大事,下到家长里短,各类事情都指着老朱一个人来决断,可想而知他的每天过着什么日子。实在没有办法,老朱皇帝想到了使用秘书,帮助自己做一些文字工作,以减轻自己日益繁重的工作量,于是效仿宋朝制度,明朝就有了“大学士”一职了。开始的时候,“大学士”就是一些年轻人组成的皇帝秘书班子,品级五品上下。别看大学士品级不高,但由于他们参与机要文书工作,是会掌握大量内幕信息的,且他们直接归皇帝领导,只要他们在皇上面前说你点坏话,以老朱皇帝的脾气,恐怕你失去的不仅仅是仕途,所以封疆大吏都不敢小看这些“芝麻官”。
由于这些“秘书”确实为皇帝所需要,再加之其重要性已经很明显,成祖皇帝朱棣起始组建内阁,招揽“大学士”入阁。又在高宗和宣宗时期,“大学士”已经是国家重臣来担任,内阁主要班底就是这些由天子近臣的“大学士”们组成,也就是说此时“大学士”已经进入朝廷中枢。由于各种原因,明朝皇帝开始不学无术,整体素质呈断崖式下降,尤其始于武宗时期。明朝皇帝经常性不上岗,但是国家日常事务需要处理怎么办?于是内阁权力骤升,组成内阁的大学士也有了一个称谓“阁老”,而资历与职阶最高的阁老又称为“首辅”,实际上职权已经类似于宰相了。
图2 清代的官场
等到了清朝时期,以“大学士”组成内阁的辅政形式被沿用,但是较之明朝时期是又有很大变化。
早在大清还没有入主中原之时,太宗皇帝皇太极就效仿明朝制度设立“大学士”职位,主要是以“内三院”冠名,主要工作其实就是皇帝的参谋+秘书,多由皇帝信任的满汉文臣组成。待到顺治时期,大清王朝入主中原之后,很多政体制度沿用明朝,其中以“大学士”组成的内阁以及“内阁拟票”制度也被沿用。但由于受到“议政王大臣会议”的限制,在顺治初期“内阁拟票”几乎没有什么发挥,或者仅参与一些稀松平常而无关要紧之事。待多尔衮薨世之后,以其为首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也开始被皇权瓦解。顺治皇帝亲政之后开始重视“内阁拟票”制度而削弱议政王大臣之权力。由于皇帝对于“大学士”之倚重,其地位自然也上升,顺治十五年,“大学士”正式以“四殿两阁”形式存在,即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和武英殿这四殿,以及文渊阁和东阁此两阁。但在顺治十八年之时又被变更为太宗时期的“内三院”之形式,这也是功臣派对于权力斗争之结果,应该说是一种倒退。
图3 鳌拜(?—1669年,满语:Oboi)
康熙亲政在扳倒鳌拜之后,康熙皇帝完成真正意义上的专政之后,内阁对皇帝辅佐之重要作用又再度凸显,“大学士”职衔又更改为“四殿两阁”之形式。康熙皇帝为了自己与内阁之间做到上通下达,避免政体制度对皇权的限制,于是成立了一个机构——南书房。南书房并非正式机构,名义上它只是皇帝读书研究学问的地方。皇帝会选择信赖的内阁近臣,挂职“南书房行走”,这样皇帝就可以以讲学之名义,绕过朝堂之上的繁复程序和避开众多耳目直接与内阁大臣沟通,可以说康熙皇帝这招确实高明。
更高明的是康熙皇帝的儿子雍正皇帝,雍正皇帝改革就是单刀直入,直接改了流程程序。什么内阁拟票,什么议政王议会统统不要,直接成立军机处,大小事务由军机处单线直接汇报给皇帝。而且这军机处办公地点就在皇帝寝宫大门旁边,重要军国大事军机大臣可以随时报告,在大大加强皇帝集权同时,也极大的缩短了走流程时间,效率提高了数倍,可以说这军机处确实是好处大大的。
随着军机处的重要性越来越大,组成军机处的班底自然也是“越来越重”。雍正时期,军机处主要以亲王领衔,怡亲王胤祥就是军机大臣之一,其次就是各位位高权重的大学士们,例如保和殿大学士马齐、张廷玉等都是雍正朝军机处班底之中流砥柱。
图4 清朝军机处内景之一
雍正朝“大学士”职务、职称方面主要还是延续康熙时期,还是“四殿两阁”之格局,乾隆皇帝在此基础上做了改变。乾隆十三年,将“四殿两阁”更为“三殿三阁”,这也是定下了大清王朝之后“大学士”官衔职位的大调子,一直沿用至大清灭亡。这“三殿三阁”较之前的“四殿两阁”主要改变是:裁撤中和殿而增设体仁阁。论官衔品阶,这“三殿三阁”大学士都是文臣最高品阶——正一品,但是不同职位大学士之间还是有等级之差的,具体如下:
整体结构是“殿”居上、“阁”位下,也就是说“三殿”大学士等级要高于“三阁”大学士。同时,“三殿”大学士也有等级之差,由高到低依次为:保和殿、文华殿和武英殿;同样“三阁”大学士也有等级之差,由高到低依次为:文渊阁、东阁和体仁阁。所以至此以后,这大学士官衔以保和殿最为尊贵。因为尊贵所以极难问鼎,自乾隆十三年改“三殿三阁”,仅有富察-傅恒一人享此殊荣,所以这保和殿大学士之职相当于清朝给文臣们画的一块“饼”,成为终身奋斗而难以匹及的“终极标准”。
除“三殿三阁”之外,为了大学士人才储备着想,特设“协办大学士”一职,其品阶为从一品,较“三殿三阁”大学士低半格。
图5 保和殿
经过上文叙述,可以总结为:清朝“大学士”内阁制度始于太宗崇德朝,初步成型于顺治、康熙朝,完善于雍正朝而定型于乾隆朝。“大学士”官衔作为大清王朝文臣之最高官衔,拥有参与朝政的权力,所以他们是对中国历史乃至今日社会之发展,都具有一定影响力。
虽说,大清历史上的大学士之中,不乏和珅这样的贪官污吏,和傅恒这样的“关系户”,但是大学士们整体素质还是有目共睹,值得后辈之人传颂。
文:王金百
参考文献:《清史稿》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在 抖音 搜索“历史大学堂”,订阅即可查看更多精彩历史视频内容)
标签: 唐朝官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