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于公元1271年由忽必烈建国,到公元1368年亡国,传五世十一帝,从忽必烈定国号元开始历时98年。它是我国历史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实现大一统的政权。
元朝汉人高官很少,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原因是科举制度在元朝并不受到重视,汉人无仕途之路可走。其次,元朝推行种族歧视政策,汉人地位卑下,没有做官的资格。第三,文化背景差异,蒙古族是骑在马背上的民族,他们更崇尚草原文化,更喜欢把精力表现在马背上。他们也的确表现出了强悍的战斗力,元朝的疆域是空前辽阔的。下面分别对以上三个方面作简要论述:
不重视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下层人民实现报效国家的重要途经,但是这一制度在元代的推行并不顺畅,可以说是举步为艰。再加上实行的时间很短,还曾一度被废止,汉人做官的重要途经被切断,这也是造成汉人高官少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元代实行科举的时间比较短,自然影响力较小。元代占领中原98年时间,其中有一半的时间没有科举考试,至元灭,总共约举办了16次左右,取士1000多人,公元1315年,元仁宗开启了首届科举会试,中间的公元1335年到1340年,一度废止,直到公元1341年,全国才又重开乡试。直到元末,科举制度总共也就实行了四五十年。其次,元代为汉人的仕途重重设限,汉人要想做官,那得跨越重重障碍,还得运气好。元仁宗一启会试后,基本每三年一次,每次录取进士约100人,但是这100人中还要分成几类,汉人和南人占50个名额,称为左榜;蒙古人、色目人占50个名额,称为右榜,蒙古人以右为尊。
蒙古人和色目人很难选出50个进士,通常会有空缺。在这种情况下,统治者通常也要求汉人和南人也要有同样数量的空缺。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汉人和南人走入仕途,遏制他们的影响力。元朝实行科举考试时间不长,再加上对汉人苛刻的录取制度,汉人高官怎么可能多?民族矛盾尖锐, 汉人社会地位极低元代统治者实行种族歧视政策,将国人分为四等,一等是蒙古人,也就是当时的统治阶级贵族;二等人是色目人,指当西域中西亚各民族的统称;三等人是汉人,主要是指女真、契丹等族以及北方的汉族人;四等人是南人,指南宋统治下的汉人。大权都掌握在蒙古人和色目人手里,汉人和南人的社会地位极其卑下。在这样等级森严的社会背景之下,汉人生活凄苦,为了生存,文人儒士们都转向写戏曲,以卖曲为生。再加上元朝不重视科举,汉人做官也无门。
文化背景差异元朝统治者为蒙古人,原本是游牧民族,骑在马背上的民族,有着深深的草原文化,善于征战,而不善长于文治。当然统治者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维护人心。比如元太宗窝阔台曾修孔子庙,元世祖忽必烈接受许衡的建议,任用汉人史天泽为丞相,采取了一系列的汉化措施。元仁宗恢复了科举制度等等。但这些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元朝核心集团对汉人的看法,反对接受汉文化的势力十分强大。不幸的是,他们也拿不出像样的治理政策,所以导致元朝的政治弊端比较多,内政混乱。对汉文化的偏见,也使元朝遭到了反噬。文化差异驱使着元朝排挤汉人官员,即使有官做,也只是一些虚职,没有实权,更不用谈高官了。综上所述,汉人做官的机会都很少,怎么可能有高官,又怎么可能有出名的高官呢?
标签: 元朝官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