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剧《贞观之治》中,长孙皇后支持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并亲自手持长刀护卫秦王府和她的儿女,在历史上,长孙皇后真的如电视剧所演的那样吗?
由于时代文化的限制,对长孙皇后的专题记载很少,只有在史书记载的侧面描述中窥探一二。后世广为流传的唐代故事,关于李世民政治决策中,也多有长孙皇后的身影。
李世民与长孙皇后
比如大家耳熟的魏征,魏征的进谏曾多次让李世民决策之时处于尴尬地位,李世民能之所以够容忍并耐心纳谏,长孙皇后的宽慰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也从侧面看出长孙皇后的眼光与睿智。
从史书《旧唐书后妃传上》记载,也从侧面描述了长孙皇后的真实形象。
一、“玄武门之变”背后的贤内助
玄武门之变-剧照
“玄武门之变”众说纷纭的说法中,认为是兄弟之间的“夺嫡之战”并不准确。“玄武门之变”根本就是形势所迫,李世民不得而为之。武德后期,李世民与李渊的关系十分不好,太子李建成与李世民又是敌对关系,而且李世民常年在外征战,造成李世民对朝廷和皇宫的事情基本都不熟悉。
李渊剧照
那么在李世民带人在玄武门杀掉兄弟后,尉迟敬德为何能够顺利地控制李渊呢?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及时得到李渊所在地的准确位置(李渊原本是等着几个儿子和近臣来开会的,忽然一下子从会议室跑到人工湖上去划船了,其中原因和过程得自己猜)。
2、冲到李渊身边的路上没有太多阻碍,不会突然跑出来一大堆忠君的卫士宫女宦官耽误他们时间。
3、李渊身边没有战力太强的近身武力护卫(比如制度上应有的“千牛卫”“千牛备身”等)。 4、整个战斗过程中,没有人能及时跑到宫廷禁军指挥部或外朝大臣那边呼叫援军来勤王,李渊本人更不能逃脱尉迟等人的掌握跑到险要处躲避,象后来中宗朝的节愍太子李重俊那事一样……
尉迟敬德-剧照
时太宗功业既高,隐太子猜忌滋甚。后孝事高祖,恭顺妃嫔,尽力弥缝,以存内助
客观的角度来说,这句话主要说明一件事:在武德后期、玄武门之变发生之前那些年,长孙皇后是经常在李渊的后宫出入,游说唐高祖李渊、及其各妃嫔避免唐太宗李世民因功绩而受到猜忌,尽力弥补李世民与李渊等人因猜忌形成的间隙。
长孙皇后宣传李世民
由此可见,长孙皇后在李世民还未登基之前,争取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可谓是贤内助。这也必然让常年游说的长孙皇后,熟知宫廷内外的大小事务,以及李渊的作息规律等等。她发挥的作用,恐怕比史书上那十六个字,以及很多人想象中的“贤妻”作为要大得多。
李世民剧照
总之一句话:要成功完成玄武门之变,除了李世民那帮男人在玄武门内外的布置,内宫李渊身边,也得做非常周密、小心、谨慎的安排。需要收集提供很多绝密信息、收买拉拢安排一些关键岗位上的人、要把内外计划的各时间地点节点一一妥善对应好,里外呼应,成功机率才高。
二、长孙皇后临终嘱托“与太宗辞诀,时玄龄以谴归第,后固言:“玄龄事陛下最久,小心谨慎,奇谋秘计,皆所预闻,竟无一言漏泄,非有大故,愿勿弃之。"
房玄龄-剧照
长孙皇后临终嘱托时,向李世民谈及房玄龄。房玄龄跟随李世民最久,做事小心谨慎,素有奇谋秘计,且算无遗策,如果没有大错大非,请不要随意放弃他,这次房玄龄犯下的错误请原谅他吧。
在李世明的一生征战中,不论好与坏,都留在这样一个算无遗策房玄龄心中。玄武门之变,之所以无一遗漏都是出自房玄龄的计谋。长孙皇后看穿房玄龄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临死之际,依旧劝谏李世民要宽待房玄龄。
一有二,二生三。从长孙皇后对李世民临终嘱托,可以窥得李世民知人善用的贤明,未免没有长孙皇后的功劳。如果说房玄龄是明面上的出策者,长孙皇后就是李世民暗地里的策划者。
三、秦王势力中,长孙皇后的威望也是极高的“及难作,太宗在玄武门,方引将士入宫授甲,后亲慰勉之,左右莫不感激。”
慰劳士兵
在李世民即将带领士兵,发动玄武门事变之际。长孙皇后出席并宽慰跟随李世民的士兵,而李世民的士兵无不对其感激不尽。
发动玄武门事变,如果失败,李世民可能只是流放,或者软禁起来,而跟随的士兵可是要株连九族的,而长孙皇后能够出面,并稳住军心,坚定士兵追随李世民的信心,可见长孙皇后在秦王势力中的威望几乎不下于李世民。
古代没手机没电话,信息传输效率缓慢。玄武门之变,这么紧张危险的事,一线指挥操作水准能决定生死成败。如果内宫安排真的是长孙皇后负责,跟随李世民一起进宫、到李渊身边的作战前线去指挥落实自己的安排,是一个合理的举动。
《贞观之治》电视剧里是设定长孙氏留在家里,拔刀守护孩子,画面很动人,格局却还是没脱离“男主外女主内”“为母则刚”的传统刻板印象。
长孙氏死后,李世民极为悲痛,说“是内失一良佐,以此令人哀耳!”或许对他而言,他的结发妻子并不仅仅是“支持男人在外打拼、自己在家搞好后勤的贤内助”。在他一生中最黑暗艰难的时刻,他们曾是并肩战斗的事业合作伙伴。
标签: 唐朝长孙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