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分水岭!但始作俑者安禄山叛乱后,虽一路势如破竹,占领都城长安,却并未尝到什么甜头,就一命呜呼了!
唐朝建立后,统治者积极开疆拓土,连年对外用兵。每平定一地,就设府管辖。为了加强中央对边疆的控制,唐玄宗李隆基在开元十年(722年),增设十个兵镇,管理者为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到唐玄宗时代,节度使已经成为掌控地方军、政、财、民于一体的“国王”)。
在唐朝末年节度使是一个非常有实权的职位,而安禄山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佣兵十五万,公元755年,安禄山从范阳起兵造反,一路势如破竹,攻破洛阳后安禄山称帝,国号大燕。后攻破潼关,逼迫唐玄宗逃往西蜀避难。
军事重镇潼关、洛阳相继落入手中后,安禄山率军长驱直入,攻向长安,长安屏障尽失,李隆基只好带领侍卫家眷和近臣逃亡,走到马嵬驿后,怨声载道的将士们将杨国忠等奸臣杀掉,高力士勒死杨贵妃。不久后,太子李亨在灵武登基,李隆基被迫退位。
安禄山一介武夫,为了上位不择手段,在李隆基的纵容下做了三镇节度使已经位极人臣了,但贼心不死,妄想反叛取代李唐,罪不容诛。结果死在自己儿子手中,也算自食其果。
“安史之乱”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源于内乱,安禄山死后安庆绪继续统领叛军,虽然败退洛阳,但是安庆绪率领残兵却在滏阳城大败李光弼,以相州为基地,又重新集结了数万人的部队。
随后郭子仪率兵二十万围困相州,与此同时安禄山部将史思明自立为燕王,安庆绪以禅让帝位的条件邀请史思明前来救援,史思明率兵击败郭子仪,解了相州之围,同时一不做二不休的杀掉安庆绪,称“大燕皇帝”。
没过两年史思明为又被其子史朝义所杀,叛军内部逐渐人心涣散,终被大唐平叛史朝义走投无路自缢而亡,持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 文章来源:老郑读历史
标签: 唐朝安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