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大唐秦王李世民悍然发动“玄武门事变”,由此改变了他和长兄李建成的人生。
事变后,李世民先取代了李建成的皇太子之位,随后又成为大唐王朝的皇帝,是后世敬仰的“唐太宗”,而失败者李建成却只能被称呼为“隐太子”。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即李世民对史书编纂的特别关注,有相当多的人认为,李建成在史书中的记载被低估了。
争论比较多的就是,李建成在唐朝开国时的功劳是否低于李世民(从太原起兵到唐朝正式建国)。
支持李世民一方的重要依据是,唐朝开国后,李渊曾公布了一个唐朝开国功臣榜单,即“太原元谋功臣”,其中没有李建成。
李渊钦定的十七位唐朝开国功臣,“太原元谋功臣”名单如下:
尚书令秦王(李世民)
尚书左仆射裴寂
纳言刘文静
左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
右骁卫大将军刘弘基
右屯卫大将军窦琮
左翊卫大将军柴绍
内史侍郎唐俭
吏部侍郎殷开山
鸿胪卿刘世龙
卫尉少卿刘政会
都水监赵文恪
库部郎中武士彟
骠骑将军张平高、李思行、李高迁
左屯卫府长史许世绪
这份名单是唐高祖李渊在唐朝武德元年公布的开国功臣名单,是跟随李渊从太原起兵到唐朝建国期间立下大功的主要功臣。
其中不包括唐朝建国后,为唐朝平定天下而立下汗马功劳的那些著名的文臣武将,所以,我们所熟悉的秦琼、尉迟恭、程咬金什么的,都不在榜单中。
而后来成为唐太宗的李世民,却在这份榜单中高居榜首,李建成榜上无名。
所以,很多人以此认定,李世民在唐朝建国时的功劳大过李建成(不包括唐朝建国后平定天下的功劳)。
从历史记载看,李建成参与到李渊起兵反隋大业中的时间,比李世民晚,他因为是嫡长子,要在长安做人质,因此,李渊正式起兵一个月后,才逃回到李渊身边。
但这并不能说明李建成在李渊建国时的功劳比李世民少。
李建成回到李渊身边后,担任的职务跟李世民是一样的,一个是左领军大都督,一个是右领军大都督,同为帮助李渊统兵的左右手,一起跟着李渊打到长安。
另外,根据《旧唐书·高祖本纪》中的记载,李渊在进入长安后,曾派遣李建成和李世民领军经略洛阳,李建成是主帅,李世民只是副手:
二年(义宁二年,李渊入长安后,暂拥立杨广之孙为帝,此为隋朝年号)春正月戊辰,世子建成为抚宁大将军、东讨元帅,太宗为副,总兵七万,徇地东都。
虽然职位并不能说明李建成和李世民互相之间的功劳大小,但至少说明,在从李渊起兵到唐朝建国之前,李建成在军事上的功劳并不比李世民更低。
李建成被看低,是唐朝建国之后,因为身为皇太子,更多在长安搞统筹工作,平定天下的事都交给了李世民去做,李建成因此慢慢在军事工作上被李世民超过。
但这些其实跟李建成是否能名列“太原元谋功臣”榜单无关,这份功臣榜单也不记载为唐朝平定天下的功臣,只是单纯的记载为唐朝开国立下大功的功臣。
而李建成之所以没能进入“太原元谋功臣”榜单,只不过是身份的变化,让他不需要名列“功臣”榜单之中。
唐朝开国,李渊称帝,马上就册封了皇太子,就是李建成,因此,李建成从身份上来讲,已经不是“臣”了,他是“储君”,是未来的大唐皇帝。
李建成不管是功劳大也好,小也好,都没必要去参与到“功臣”榜的争夺中,“储君”怎么会在乎跟“功臣”抢位置?
李世民就不同,他是秦王也好,尚书令也罢,即使加上天策上将的头衔,他也只是“臣”,身份上跟李建成差着一个身位,所以,他能进入到“太原元谋功臣”榜单。
因此,李建成没能进入到“太原元谋功臣”榜单中,并不是他在唐朝建国时的功劳比李世民小,而是没必要进去。
同样,如果当时李世民被册封为皇太子,那他立下再大的功劳,也不会跑到“功臣”榜单中去刷声望。
总结,要争论李建成和李世民在唐朝开国时的功劳大小,可以从其余的方方面面去争论,但没必要用“太原元谋功臣”榜单来做证据,因为,皇太子李建成是不可能跟秦王李世民并列在“功臣”榜单中的。
参考文献:《旧唐书》《新唐书》
标签: 唐朝英雄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