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破三国之七:诸葛亮为什么选择辅佐刘备(一)

犀牛历史 121 0

  看过《三国演义》的,对刘备对诸葛亮恐怕都不会陌生,一个是三足鼎立的蜀国国君,一个是蜀国的智圣。可以说是这两个人的合作成就了魏、蜀、吴三足的鼎立,开启了一个时代,也创造了君臣同甘共苦的楷模,受到万事景仰。但是诸葛亮为什么会选择实力最差的刘备作为辅佐的对象呢?

  刘备,字玄德,家境贫寒,靠买草席为生。唯一值得炫耀的是头上顶了个皇室宗亲的光环,是嫡系的汉室。《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说 :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胜子贞,元狩六年封涿县陆城亭侯,坐酎金失侯,因家焉。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雄举孝廉,官至东郡范令。

  其实由于皇帝们三宫六院,所以皇家血脉,子孙众多,繁衍多代后,诸如刘备这样的刘姓子孙多矣,所以他除了名声好之外,其他什么样的照顾也没有得到,况且乱世之中,谁也不会把这个没落的皇叔放在眼里,否则也不至于沦落到买草席为生了。人就是这样,无能的人总是把自己有的资源白白浪费,但有作为的人,却能创造性的利用资源,刘备就意识到了这个祖宗牌位的价值,他不厌其烦的到处宣传,结果当世及后世均以为刘备为汉室正统,连无助的皇帝也尊其为皇叔。反把曹操、孙权作为汉贼,叛逆,陈寿写个《三国志》,还把刘备称先主,《三国演义》就更不要说了,明显是尊刘贬曹。足见刘备这种宣传带来的效应之大。

  刘备少时看不出有多少异于常人之处,不爱学习,也不大求上进,,但比较有心计,好施舍,爱结交,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一些年轻豪气者都愿意和他来往。当地一些有影响的如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财主认为他会出人头地,经常资助他,也可能是交保护费。先主是由得用合徒众。

  乱世出英雄,说实话,倘若不是汉末乱世,刘备要出头实在太难,当时黄巾起义,刘备应征,以自己积累的经验和势力获得了军功,得以获得官职,这一步对于刘备是很重要的。可以讲,自己是驴子还是马,只有通过这样的机会,他才能让人知道,他原来是匹马,而且是匹宝马。他正是通过这样的机会,然后利用自己平时包装积累的人缘,才能真正挤身当世的豪杰中间。不过《三国志》评价他一句话颇为中肯“喜怒不形于色”,说明刘备颇有城府,这从来东本西走,颠沛流离,到处投奔,最终出头的经历可以看出来。否则的话,早被乱世淹没了。

  曹操后来就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曹操这个人,为人有才华,有手段,也向来比较自傲,他要去称赞一个人并不容易 。他认为淮南袁术为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 “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刘表虚名无实,非英雄也。” “孙策藉父之名,非英雄也。” “刘璋虽系宗室,乃守户之犬耳,何足为英雄!”“如张绣、张鲁、韩遂等辈为碌碌小人”,可见他不轻许于人,所以他这句话是有含金量的,这直接刘备走向知名人士搞好了权威专家发言的基础。当然曹操不是省油的灯,刘备也决不是可以任人宰割的主,但刘备最善忍,他为了生存和发展,曾寄居在刘表、公孙瓒、曹操等麾下,由于他不形于色,当时很多人没有看穿他内心的野心。

  只有曹操说了“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不过这话把刘备吓得半死,以为曹操看透了他的内心,他把手中的刀都掉到了地上,然后借雷电开玩笑算是过了关。其实曹操说这个话的时候,也就是看中了刘备的能力,想器重他,故做了评价,倘若他要是知道刘备会成为他的强劲对手,以曹操的性格,不杀了他才怪。后来刘备知道此地不宜久留,于是赶忙逃跑。

  诸葛亮对于刘备的重要性是体现在解决刘备的发展战略上,在遇见诸葛亮,借了荆州这段时间之前,刘备是流离失所,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在只是沿途以仁义之名,收留一些难民、打散了的士兵等来扩充势力。这其中关键的原因就在于没有“谋士”,虽然号称皇叔,又有关羽、张飞,但大都是武将,没有人为他解决团队的发展方向和战略问题,因此这个团队没有战斗力,因此刘备托孤时,对诸葛亮说:“朕自得丞相,幸成帝业”。

  而此时的曹操与孙权早已经是一方雄主了。只有刘备是要人没有人,要地没有地。

  刘备有一优点就是有自知之明,也能够屈尊就驾,他知道自己缺什么,于是他到处以正统汉室刘姓的名义招揽人才,其中徐庶就是被招揽的一个,不过曹操可不想刘备拥有这样的人才而成为对手,他不惜采取掳人母亲的卑劣手段,逼迫徐庶离开刘备。其实说实话,曹操倒并不是想真的用徐庶,他身边也不是没有这样的人,他的目的只是想要徐庶不被刘备所用而已,果然后来徐庶离开了刘备就归隐做了隐士,曹操也没有追杀等做出一些过激的手段,可见他不是十分在意。可见在当时,无论从实力还是手段,刘备的确还不够资格和曹操竞争,好在徐庶推荐了帮他成就霸业的诸葛亮。

  诸葛亮何许人也,在现在来说就是毕业了没有事做,高不成,低不就的大学生而已,当然,他这个大学生师出名师,从师于司马徽,还是有一定名气的。但他如果去曹操那,曹操未必就要他,诸葛亮的族弟诸葛诞,初为尚书郎荧阳令,后为御史中丞,出为扬州刺史,加昭武将军,后又为“镇东将军,假节都督扬州诸军事,封山阳亭侯”在曹操那里,未必没有向曹操推荐自己的哥哥。只不过曹操当时已经一方霸主,哪会把一个刚毕业,没有经过实践锻炼的诸葛亮放在眼里,因此即使诸葛亮去曹操那里,曹操要不要是一个问题,要了也可能不会重用。曹操是实用主义者,他不会花时间和耐心去培养人才。

  同样的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在孙权那里,也未必没有向他的主子推荐自己的弟弟。但孙权也是一方诸侯,年轻气盛,也没有把诸葛亮放在眼里,这两个人的高姿态,活生生把诸葛亮拱手让给了刘备。不知道以后诸葛亮辅佐刘备成就霸业时,他们有没有后悔。

  其实也不怪曹操与孙权,本来吗,一个刚毕业的学生到大公司应聘,别人一下子能给你高薪要职吗。其实开始刘备也没有把诸葛亮放心上。当徐庶推荐诸葛亮时,刘备的第一反映就是让徐庶带话给诸葛亮,要诸葛亮来见他,但徐庶说他应该亲自去请才有诚意。刘备此时仍然将信将疑,直到遇见了司马徽,再次推荐了诸葛亮的时候,他才引起了重视。其实重视不重视,反正也是死马当活马医,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万一真的遇见了人才怎么办。只不过刘备运气好,他真的撞了大运,遇见了一匹千里。

  不过诸葛亮不是在家里坐等伯乐上门,他一直在谋划自己的将来。很多人都纳闷为什么诸葛亮没有帮曹操,没有帮孙权,却非要帮助刘备,这个实力最差的选手,而把自己的大好前程放在风险最大的刘备那里呢?其实这正是诸葛的聪明之处。中国有句俗话,叫做“宁为鸡头,不为凤尾”,意思很简单,我宁愿在鸡群里作为头头,也不愿在凤凰群里默默无名。前面讲了,诸葛亮由于没有实践经验,只有理论知识,到曹操和孙权那里人家要不要是一个问题,要了想谋一个要职那是几乎不可能。

  后来很多人都笑诸葛亮傻,辅佐了一个能力实力都不怎么样的刘备,还遇到了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实在是命运不济,更有甚者想,要是诸葛亮取阿斗而代之,岂不是天下姓诸葛了吗。其实事实不是凭空想象,不是想象一个聪明的人做什么就都行。其实政治不是那么简单。诸葛亮首先是一名出色的政治家,他深谙此道。

标签: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是什么意思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