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骂王朗”这一情节,通过影视剧的方法表现出来,观众们的感受是非常直观,甚至是觉得很有意思的,只不过这一段很经典的情节,只不过是罗贯中又一个虚构出来的故事,真实历史上自然没有这段。只不过,我们可以抛开历史,就只是单独谈一谈小说和影视中的这一段剧情,一起来看一看,为什么“厚颜无耻”的王朗,却会因为诸葛亮的几几句话就被骂死了,王朗真的有那么“厚颜无耻”吗?
诸葛亮骂死司徒王朗,乃是小说之言,历史上的王朗并非死於诸葛亮的詈骂。然而,回归到《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王朗为何会被诸葛亮骂死呢?皆因王朗没有抓住此次论战的核心。而在此次论战中,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是站在一个道德高点,去指责王朗乃是厚颜无耻的贰臣贼子。然而,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真正的厚颜无耻之人又怎么会被轻易地骂死?
当初,项羽威胁刘邦,要将刘邦的爹给煮了。刘邦便耍无赖,说:咱俩结拜过,我爹就是你爹,你要是把咱爹煮了,就分我一杯羹。试想,如果是诸葛亮与刘邦论战的话。那么,这场论战最终吐血身亡的一定会是诸葛亮。故而,诸葛亮骂死王朗,不但不足以证明王朗的厚颜无耻,反而证明了王朗爱惜名誉。
在论战之前,王朗信心满满,书中写道:……朗曰:“来日可严整队伍,大展旌旗。老夫自出,只用一席话,管教诸葛亮拱手而降,蜀兵不战自退。”那么,信心十足的王朗为何输掉论战呢?且看书中写道:……朗曰:“久闻公之大名,今幸一会。公既知天命、识时务,何故兴无名之兵?”孔明曰:“吾奉诏讨贼,何谓无名?”
这两句是王朗与诸葛亮论战的核心所在,王朗之所以会被骂死就是没有抓住这场论战的核心。以致於让诸葛亮位居道德高点,而使自己处於被动。诸葛亮所言,奉诏讨贼,显然是奉蜀主刘禅之诏。王朗只要论证汉魏禅让合法、蜀汉乃系伪系僭越,即可推倒诸葛亮的道德高点。而在书中,王朗虽勉强抓住了前半句论点,却没有抓住后半句。结果却被诸葛亮一路推到、强按在地,实则上刘备与曹操并无二致,不过是以“匡扶汉室”为口号而实现自己的帝王之志而已。即便这正统名分不在曹魏,也绝轮不到刘备,王朗更没必要向诸葛亮低头。
诸葛亮在《隆中对》说道:……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而诸葛亮六出祁山,却从未遇到大规模曹魏百姓箪食壶浆相迎的感人场面。这说明曹魏已得民心、北方生活已安定。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社稷无常奉,群臣无常位,能安定民生即可为天下之主。对於这一点,儒家先贤都是赞同的,也并不反对改朝易代。而北方的混乱局面就是曹操给安定下来的,所以,诸葛亮也是没有理由否认汉魏禅位合法性的。
而在书中,诸葛亮道:……今幸天意不绝炎汉,昭烈皇帝(刘备)继统西川。吾今奉嗣君(刘禅)之旨,兴师讨贼。汝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称天数耶!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老贼速退!可教反臣与吾共决胜负!”
王朗竟一言不加驳斥,气血攻心而亡,可以说更无道理。刘备与汉室血脉疏远,早已沦为庶民,而无宗族身份,汉室被废,献帝的嫡裔仍在。而刘备窃据汉宗室之地、偏居一隅,为称帝佯言献帝被曹氏所害,远没有曹魏来的坦荡。诸葛亮却以蜀汉为正统而自居道德高点,王朗不至於一言不可辩驳。
标签: 诸葛亮骂王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