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诸葛亮首次北伐,派马谡守街亭是最佳选择,魏延去更坏事

犀牛历史 91 0

公元223年,蜀汉开国帝王刘备在夷陵之战惨败之后,病逝白帝城,先主临终时的托孤,让诸葛亮成了蜀汉掌舵人。

一场为了报知遇之恩而开启的北伐,就此酝酿。

成了掌国者的诸葛亮,在担任丞相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在公元223年派出陈震、邓芝出使东吴,修复了两国破裂的关系,吴蜀重新成了盟友。

解决了吴蜀同盟问题之后,经过两年休养生息,诸葛亮在公元225年出征南方,平定了南蛮各族的动乱。

因为攻心战的谋略,蜀汉获取了大量的兵甲物资为后续的北伐开了好头。

稳定内部,交好外部之后的诸葛亮终于开始筹谋北伐大计,并在公元226年大军进驻汉中,开始操练三军,待时而动。

复盘诸葛亮首次北伐,派马谡守街亭是最佳选择,魏延去更坏事

(诸葛亮辅佐刘禅)

那个时候的曹魏阵营,也接连进行了不少战斗。刘备的去世,让曹魏将斗争的重点指向了东吴。

公元222-223年,曹丕对出动三军讨伐吴国,受阻之后撤退。

公元224-225年,曹丕先后两次亲征广陵无功而返。

这连续三次的军事行动,决定了曹魏的防御重心在东南方向和孙权对峙的前线,也让连接蜀汉的关中、陇西区域防守松懈成了必然。

聪明的诸葛亮,则一直在等待时机,等一个变故的出现,这个变故就是曹丕去世。

复盘诸葛亮首次北伐,派马谡守街亭是最佳选择,魏延去更坏事

(曹睿新皇继位)

公元226年,曹丕去世曹睿继位,终于让诸葛亮等来了机会。初登大宝的曹睿,很懂隐忍之道,居然在朝堂之上听从了孙资的建议。

按照孙资的说法,魏蜀交界区域的汉中和南郑都是易守难攻的地方,不宜大动刀兵,只需要派遣大将镇守险要,等待曹魏国力的恢复,就能用国力形成碾压,不战而胜。

这消息,让诸葛亮知道之后,难免升起脊背发凉之感,因为他命中了诸葛亮的软肋。

对于三国格局而言,坐拥天下富庶之地的曹魏,占尽了人口、资源、地盘的优势,他们要是韬光养晦,吴蜀两国将完全没有机会。

因为同样是韬光养晦,国力强大的曹魏,国力提升会更快,三国之间的差距将更大。

有鉴于此,才有诸葛亮将北伐提上议事日程的因由出现,实在等不了啊。

那个时候的蜀汉军队,经过南征的实战考验,还有在汉中的勤勉训练,军力大为提升,而且曹魏和蜀汉接壤处的防御松懈也让诸葛亮看到了机会。

复盘诸葛亮首次北伐,派马谡守街亭是最佳选择,魏延去更坏事

(诸葛亮上《出师表》)

时局决定了蜀汉不能等待,于是"以攻为守",主动出击就成了必然。随后不久的公元228年春,诸葛亮上《出师表》阐述了北伐的重要和时机的成熟,进而开始了北伐的序幕。

今日不少人都知道,第一次北伐应该是最接近胜利的一次,最后因为马谡大意失街亭而失去了胜利的机会。

于是无数人都在寻思,如果那个时候换个人去守街亭,会不会扭转整个战局,其中呼声最高的替代人选无疑是蜀汉后期大将魏延。

魏延其人,能力非凡,还是刘备提拔出来的嫡系,忠诚也没得说,无论能力秉性无疑都比马谡强的多。

复盘诸葛亮首次北伐,派马谡守街亭是最佳选择,魏延去更坏事

(宿将魏延)

但真换了魏延,就能守住街亭,让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成功吗?其实真复盘第一次北伐,就会懂,这个假设并不成立。

首先:诸葛亮绝无可能派遣魏延去守街亭。

至于原因吗也很简单,能力非常的魏延有他需要出力的地方。

当时诸葛亮大军出动的时候,最主要的进攻目标很明确,那就是凉州区域而不是关中区域。

出兵之后,有三个战线最为关键。

第一战线,就是在斜谷布置疑兵,吸引曹真统帅的曹军主力。

第二战线,才是街亭区域,守住街亭阻击曹魏的援军攻击诸葛亮大军。

第三战线,也是最关键的战场,那就是诸葛亮率领部队进攻凉州。

这三大战场按照重要性而言,当然是诸葛亮主力所在的凉州战场最为重要。

复盘诸葛亮首次北伐,派马谡守街亭是最佳选择,魏延去更坏事

(三国形势图)

原因也很简单,只有正面战场进攻顺利,才有成功的可能。基于此,才有诸葛亮对于三大战线的人员安排各有侧重。

第一战线,诸葛亮派出的是老将赵云主导配合邓芝辅助。

宿将赵云或者骁将魏延的存在,才有吸引曹真主力注意的可能,换个次一等级的战将,无疑会让曹真觉得这疑兵太假了,于是诸葛亮手下最强战将赵云,必定不能跟随诸葛亮征战。

赵云也完满地完成了疑兵任务,不仅完成了,还将军士在撤退的时候全须全尾地带回去了。

第二战线,诸葛亮派出的是在南征时证明自己能力的马谡,配合沉稳的王平出马。

这两人的配合,在当时看来,其实相得益彰。

一个有才,一个听令,而且能力虽然不算最强,却也是当时能拿出手的最佳人选了。

两个战线安排完了之后,诸葛亮手下还剩下的宿将就仅仅只有魏延一人而已了。

之前说过,第一次北伐最关键的战场,不是斜谷区域也不是街亭区域,反而是攻略凉州。

如果诸葛亮身边没有魏延这样的宿将坐镇,仅仅靠诸葛亮是打不下凉州的,哪个时候的诸葛亮,最需要魏延作为先锋将军,去完成自己的战略规划。

因为只有魏延这样有勇有谋的战将,才能配合诸葛亮完成主攻任务。

战争的进程也证明了魏延的重要性,如果不是魏延的神勇发挥,诸葛亮主力又如何能顺风顺水攻略凉州两郡的地盘,引凉州震动,各处投降咧。

魏延要是去守街亭了,这仗还如何打?所以诸葛亮的安排并没有问题。

用次一等武将去二线战场,带魏延打主攻是诸葛亮必定的选择,这是人才匮乏之下的无奈选择,也是时局注定了的最优选择。

复盘诸葛亮首次北伐,派马谡守街亭是最佳选择,魏延去更坏事

(手下无人可用)

除了时局必然性之外,魏延即便去了街亭,守不守的住也是个问题。切实地说,一生行事谨慎的诸葛亮,其实在第一次北伐的时候,也犯下了致命的错误,这错误就是,诸葛亮没有预料到曹魏军队的反应会那么快。

他们居然在马谡抵达街亭前,就抵达了街亭,这才是街亭为何不好守的根源。

诸葛亮出祁山,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於街亭《三国志·张郃传》

《三国志·张郃传》中的这段话,透漏出的信息是,曹魏宿将张郃其实是比马谡先到街亭的。

街亭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地方?答案是山谷地形的据点,两个山之间的间隔足足有十多里距离,并不是关隘。

这样的地形,注定了是一个无法稳守的地区!

面对魏军突然的出现,马谡也犯下了战略错误,一见魏军出现,第一反应不该是据守而是且战且退才对,只要拖延时间就行了。

因为诸葛亮大军进攻势头正顺利,只要拖延到诸葛亮大军有兵力回援马谡,蜀汉的北伐就还有一线希望。

可惜的是,马谡关键时刻犯错了。

他一到街亭,想的都是如何打阻击战,居然选择占山据守,妄图凭借地利优势居高临下阻遏张郃军。按照兵法来说,居高临下确实有一定优势,但也要分具体情况而论。

马谡的居高临下,让蜀军陷入了魏军的重围之中,四面被围,水源断绝的处境,让两万多蜀军失去了斗志,进而一败涂地。

街亭的溃败,也让诸葛亮率领的主力陷入了困顿之中。

由此可见,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气的并不是马谡兵败,而是气他守街亭时间太短不说,还全军覆没,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复盘诸葛亮首次北伐,派马谡守街亭是最佳选择,魏延去更坏事

(诸葛亮的遗憾)

马谡的表现对比赵云,无疑是高下立判!

同样是偏军出马,赵云在斜谷的表现无疑是教科书级别的,用不多的兵力,通过各种手段阻遏拖延了曹真军的主力行动。

那么如果真是魏延守街亭会如何?其实答案也差不多,反而可能会更糟。街亭之战最关键的就是行军速度,如果魏延先张郃一步到了街亭,或许战况会有利于蜀汉,但如果晚了一步,魏延也将面临和马谡一样的遭遇。

当然,魏延面对马谡一样的遭遇时,表现会比马谡强是肯定的。

他一定能尽力拖延张郃军前进,跟张郃军打拉锯战。

可失去了魏延的诸葛亮主力,遭遇就不好说了。

一个能征善战的猛将不在了,光靠诸葛亮,凉州不好打啊。

凉州主战场打得不好,次要战场即便阻遏了敌军的进攻,结局还不是一样,无功而返?

所以说,换了魏延去,或许能守住街亭,但对于整体战局而言,影响其实并不大,反而会有反效果。

如果真要较真,找一个合适的人选,作为马谡副将的王平,或许比马谡更适合做街亭主将。

原因也很简单,他的作战经验比马谡丰富,而且还是擅长打防守战的将军,这从街亭之战就能看出来。

马谡带领的主力,那时全军覆没,反而是王平带领的千余人马最后全身而退。

复盘诸葛亮首次北伐,派马谡守街亭是最佳选择,魏延去更坏事

(心疼诸葛亮)

行文至此,只能说心疼诸葛亮。他第一次北伐的战略安排并没有太大问题,如果说有,没想到曹军张郃部行军那么快是其一,没想到马谡如此不通变化是其二,最关键的是,手下没人啊!

如果诸葛亮手下有另外一个跟赵云、魏延相似的大将之才,又何至于此?

复盘诸葛亮首次北伐,派马谡守街亭是最佳选择,魏延去更坏事

标签: 诸葛亮北伐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