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在历史上是很有争议的人物,他留给后世的悬念很多。也正因为没有足够的史料作为佐证,许多都是出于猜测。
就魏延的几个故事,豹眼说一下自己的看法。
魏延(?-234年),字文长,义阳(今河南桐柏)人,深受刘备器重。01
魏延有反骨
魏延是刘表的部将,后以部曲的身份跟从刘备入蜀作战。
这里就有个问题,魏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如何跟随刘备的。
刘表带甲数十万、疆域数千里,但是刘表并没有经过多少大战,手下也没有多少出名的大将。如黄忠、魏延、文聘、甘宁等人都是刘表病逝后,才出人头地的。
甘宁投靠孙吴较早,在刘表活着的时候就已经离开。
黄忠是刘表的中郎将,跟从刘表侄子刘磐驻军长沙攸县。刘琮举荆州投降曹操以后,曹操任命黄忠为代理裨将军,仍驻守长沙,归属长沙太守韩玄统属。刘备占据荆州南四郡,黄忠跟随韩玄投降刘备。
文聘在刘琮投降曹操后,也就跟随投降了曹操。曹操鉴于文聘的忠义,继续任命文聘驻守江夏。
唯独这个跟随刘备后出尽风头的魏延,这段时期没有史料记载。
据《三国演义》的说法,第四十一回,刘备败退襄阳,刘琮听信蔡瑁之言不让刘备入城。魏延挺身而出,打开城门招刘备军队入城。刘备怕惊扰百姓决定不进城,魏延与文聘交战后,力孤投靠了长沙太守韩玄。
后来,关羽进攻长沙,与黄忠大战。韩玄认为黄忠作战不力要把黄忠杀掉,魏延一方面因韩玄不重用他,不得志而积怨,另方面激于义愤,便率众杀了韩玄,投降了刘备。
由此,诸葛亮判断出魏延有反骨,是不忠之人,要把他处决,幸得刘备求情方才作罢。刘备入蜀,魏延就跟从随行。
演义的说法不能作为史料,但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第一,魏延如果是刘琦的部属,刘琦归附刘备,魏延跟随,这是一个情形。
第二,类似于黄忠,被刘表任命驻守南四郡,刘琮投降,接受曹操分封。但职阶太低,没有进入曹操的法眼。
第三,如演义所说,魏延不想跟随刘琮投降,另寻出路。
第四,刘备善于挖墙脚,曾经因为在新野动静太大就引起了刘表的疑忌。刘备在刘琮投降曹操之前,就接触了魏延,暗通款曲,眉来眼去。
豹眼认为最后一种可能最大,刘备投靠公孙瓒发现了赵云,把赵云忽悠走了;投奔刘表发现了魏延,也就把魏延再忽悠走。
之所以刘备入蜀,不带关羽、张飞、赵云,只带魏延,而且得到汉中之后,委以汉中太守的重任。其中必有缘由,不是没有故事,只是不得而知罢了。
罗先生之所以安排魏延有反骨,诸葛亮要将其斩首一个桥段,是为了在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时杀魏延做铺垫。
02
诸葛亮并没有直接安排杀魏延。
从相关史料来看,234年秋天,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由于病情加重,秘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商议退军之事。令魏延断后,如果魏延不听从命令,就随他的便。
杨仪派遣费祎前往揣摩魏延意图,魏延回答道:“丞相虽然身亡,但还有我呢?怎能因为一个人的死而荒废天下大事呢?再说,我魏延是何人,怎能受杨仪摆布,做断后的将领呢?”
从这里看出,魏延也不是忠义之人。
魏延只感恩刘备一人,对刘备应该没有异心。但对诸葛亮压根里就不服气,但慑于丞相的权威,不敢有过度的想法。其实诸葛亮也清楚得很。
第一次北伐,魏延就提出了“子午谷奇谋”,尽管存有疑义,但至少说明魏延并没有真心服从诸葛亮。
诸葛亮对于蜀汉,居功至伟,他的病逝是整个蜀汉最悲痛的事情。但魏延居然说:“岂能因一人之死而废国家之事”,可见其人多么绝情。
《魏略》记载,魏延与杨仪一向有矛盾,二人势同水火,甚至有魏延数次拿刀要杀杨仪的事情;诸葛亮爱惜二人的才能,费祎也为二人时常调解,才得以勉强相处。诸葛亮一死,没有人能控制了二人。
这时候,诸葛亮安排杨仪主持撤军,明显就是要激起魏延的怨恨,杨仪忌恨魏延,也会利用这个机会除掉魏延。
尽管诸葛亮没有明确安排杀死魏延,但其意图很明确,就是要除掉二人。
杨仪杀掉魏延,带兵回到成都,不久被削职流放,最后因为诽谤朝廷被下狱处死。
这是典型的一石二鸟之计。
如果诸葛亮不想杀魏延、杨仪,他已经确定蒋琬、费祎、姜维等为接班人,直接安排费祎、姜维撤军就是,就不会安排杨仪故意激怒魏延。
诸葛亮的确是高人,没人玩的过他。
虽然诸葛亮没有明说,实际上魏延已经是非杀不可。诸葛亮一死,没有人能控制得了他。特别是在北伐战略上,魏延与诸葛亮存在根本的分歧。
魏延不死,按照他的战略,蜀汉很快就彻底玩完。
诸葛亮之所以把衣钵传授给姜维,就是因为姜维听话,坚定地遵循诸葛亮北伐的战略。不要期望能够消灭曹魏,那就是一个幌子,保持对曹魏的压力,尽力减缓蜀汉灭亡的进程,等待奇迹的出现。
而魏延却不服气,想要跟曹魏决战,岂不是找死,其结果,蜀汉灭亡的更快,没有之二。
标签: 诸葛亮为何要害死赵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