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杀魏延的真实原因,蜀汉坚持的人和,与魏延身上的恶名相冲

犀牛历史 90 0

诸葛亮杀魏延的真实原因,蜀汉坚持的人和,与魏延身上的恶名相冲

魏延可谓是一个悲剧人物,尽管投降蜀汉后成为仅次于五虎上将一样的人物,但蜀汉上下始终对其心怀忌惮,尤其是诸葛亮,固执地用严苛的道德标准苛责魏延,从某些方面来说这是诸葛亮心存偏见、识人不明的结果。但诸葛亮最后下定决心杀掉魏延的真正原因,还是与当时的社会传统、儒家伦理乃至蜀汉的用人方略有关。

诸葛亮杀魏延的真实原因,蜀汉坚持的人和,与魏延身上的恶名相冲

1.汉末名将可以择主而从,但杀主邀功始终被社会传统所忌讳,魏延杀韩玄献长沙尽管让蜀汉尽得其利,但诸葛亮始终对其心怀忌惮

汉末乱世,群雄并起之下,原先的社会秩序已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但强大传统下的社会集体意识仍然存在。这是跟当时的社会结构有关系,汉朝州郡一级的行政长官实际上是自己配置僚属,不是国家分配,所以这些官员与行政长官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门生故吏对旧主提携之恩始终不敢忘怀。当时袁绍之所以被十八路诸侯推举为反董卓联军的领袖,便是因为袁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有强大的拥戴基础。

诸葛亮杀魏延的真实原因,蜀汉坚持的人和,与魏延身上的恶名相冲

魏延杀韩玄献长沙,尽管对于蜀汉来说十分有利,但魏延的行为无疑杀主邀功,卖主求荣,这跟“良将择主而从”不是一个概念,始终被世人所唾弃。比如魏延和黄忠都是长沙降将,但黄忠没有杀害韩玄,且投降蜀汉前特意要求将韩玄的尸首厚葬于长沙之东,此做法在当时人看来是不忘旧主之恩的仁义行为,所以已经得到了诸葛亮的充分认同,黄忠没有在蜀汉阵营中遭受冷遇。而魏延则被视为异类,导致最终被杀的命运。

诸葛亮杀魏延的真实原因,蜀汉坚持的人和,与魏延身上的恶名相冲

2.蜀汉的立国之本便是刘备、诸葛亮等人塑造的忠义仁君的人设,故而魏延式的杀主降将始终没有融入到蜀汉阵营之中,杀掉符合诸葛亮的用人方略

刘备在诸侯割据称雄之中,无疑是势力始终处于劣势的一方。因此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已经明确提出了刘备的立家之本,便是曹操占天时,孙权占地利,刘备只能靠人和。所谓人和,就是凭借刘备的皇室身份,以匡扶汉室为己任,将忠义塑造为人设,在治国方略和用人政策上塑造出与孙权、曹操不同的忠义仁君形象,从而达到“差异化”的效果。

诸葛亮杀魏延的真实原因,蜀汉坚持的人和,与魏延身上的恶名相冲

从实际情况来看,无论刘备在潦倒之时仍然不愿抛弃追随的民众源自于表演,还是内在的真实感情,但蜀汉对人心向背的关注,乃至对民心的收买无疑是最为成功的。正是在这种用人方略之下,诸葛亮十分重视将领的道德完善,要求无懈可击,甚至有点吹毛求疵。能力大小已经无所谓,但必须称得上忠义之士。因此,诸葛亮杀魏延之心就可以理解了,毕竟魏延的问题上有自己的道德瑕疵。但这样做的后果便是不能像曹操一样网罗天下人才,以至于“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窘境。

诸葛亮杀魏延的真实原因,蜀汉坚持的人和,与魏延身上的恶名相冲

3.汉末乱世,各地割据势力虽然没有王侯之名,但实际上是一方君主,坚守的也多是汉朝的儒家伦理,魏延背负的恶名始终是蜀汉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

汉末诸多割据势力,仍然遵从儒家伦理,这种影响不可忽视,特别是蜀汉以匡扶汉室为大旗,所以刻意显示出对正统政权秩序的强调,所以魏延便成了蜀汉政权上的一粒“老鼠屎”,让诸葛亮心中十分不快。

诸葛亮杀魏延的真实原因,蜀汉坚持的人和,与魏延身上的恶名相冲

诸葛亮生前虽然对魏延的态度无可挑剔,但并非真正以博大的胸襟接纳人才,能够看出诸葛亮后期重用的人,要么是徒有虚名的言过其实之人,比如马谡,要么是碌碌无为的庸才,比如向宠。有人会说诸葛亮也对魏延进行了重用和提拔,似乎不能认为其因噎废食。需要注意的是,以魏延之能,仅次于蜀汉阵营的五虎上将,但关羽被杀、张飞战死、马超、赵云老迈,后起的魏延实际上已经是蜀汉武将的领军人物,诸葛亮不得不用。

但是这种“用”是在控制和防范之下的使用,一旦觉得自己天不假年,便在临终之际授予杨仪锦囊诛杀魏延。

诸葛亮杀魏延的真实原因,蜀汉坚持的人和,与魏延身上的恶名相冲

概而言之,诸葛亮杀魏延的真正原因有三:

诸葛亮杀魏延的真实原因:

其一,社会传统影响,汉末正统观念仍然存在,魏延杀韩玄献长沙是杀主邀功,卖主求荣,始终被诸葛亮猜忌;

其二,用人方略影响,蜀汉以匡扶汉室为己任,在治国方略和用人政策上塑造忠义仁君的形象,杀魏延传递道德指向;

其三,儒家伦理影响,魏延背负弑主恶名,是诸葛亮主导的蜀汉君臣大义伦理中的异类,杀之才能维护政权合法性。

标签: 诸葛亮为何要害死赵云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