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没有战绩,诸葛亮凭什么能进武庙,如何评价他的军事能力?

犀牛历史 100 0

若以战绩论,严格来讲:诸葛亮5伐是未动曹魏分毫的。脑洞些理解,甚至还可以被喷成是穷兵黩武、徒自虚耗。然而,在后世的开元十九年,唐代官方设立武庙,不仅把孔明祭为10大名将(武庙10哲)之一。

还搞了个top10前三,论排位,高于攻下齐国70余城的乐毅、创魏武卒克暴秦的吴起、为李唐立下不世之勋的李靖。那么:看起来寸功未立,诸葛亮又是怎么获得唐人认可,“混进”著名军事家行列的呢?

北伐没有战绩,诸葛亮凭什么能进武庙,如何评价他的军事能力?

难道唐朝人也是盛世过傻了?都是《演义》粉,中了罗贯中的毒?呵呵,唐人自然看不到明代小说,李隆基也不是虚头巴老的主。在中国古代军事家中,有些人以军事理论闻名,有的以战功赫赫现世。诸葛亮则显然属于前者。

早于魏晋南北朝期间,其军事理论就非常受人关注。如晋武帝司马炎,专门派陈寿收集诸葛亮生平事迹,合汇成书曰:《诸葛亮集》,计10万字,24篇,其中军事方面就有6篇。

北伐没有战绩,诸葛亮凭什么能进武庙,如何评价他的军事能力?

自晋开国以来,历代皇帝在操练军队时都是用的诸葛亮之法。《晋书职官志》:武帝使陈勰学诸葛亮用兵之法。久之,甚为重用。《读史方舆纪》:晋马隆以八阵复凉州。陈勰持白虎藩旗,以武侯遗法教五营士。

照理说在军事方面:晋灭魏,魏灭蜀,晋自然优于蜀。而司马炎不研爷爷的兵法,反倒去学诸葛亮语录,说明人家确实有求真务实的学风而已。到了五代十国,典型如王昭远:以诸葛亮自诩,中军帐下,手持铁如意,指挥若定。

北伐没有战绩,诸葛亮凭什么能进武庙,如何评价他的军事能力?

虽然东施效颦,终被赵宋打成了个笑话,亦显示了学习武侯好榜样的一时风气。到了隋代,《诸葛亮兵法五卷》惊现于世!《新唐书》里又出现了“姜尚、张良、诸葛亮”等人注,进一步提高了其在学研方面的地位。

进入北宋,诸葛亮治军又扩充为:《行兵法》5卷、《将宛》1卷、《武侯八阵图》1卷。逐步成为系统的用兵理论。难不成两晋、五代、隋唐宋这几杆子功臣名将,都是受民间形象影响,无脑吹?武侯战绩平平,军事思想反受后世推崇是有原因的。

其一,拿“超世之才”:曹操来做比较。两人皆为同时代的军事天才。只是一个靠“才”,一个更偏向于“道”。曹操打仗更赖于“奇谋诡计、灵活机变”。这使得他胜仗打得不少,败仗也有很多。没办法,谁叫人家老爸是三公,底子厚,浪得起。

北伐没有战绩,诸葛亮凭什么能进武庙,如何评价他的军事能力?

蜀汉是措尔小国,经不起失败,于是孔明用兵截然相反。更注重治军的“进退自如,动静有度”,把部队按兵法教科书来练,一招一式,纹丝合缝,很少有漏洞能让你寻得。于是胜仗不多,败绩也很少。

乱世如前三国,各路诸侯势力都不大,即使实力弱于对手,靠1、2个粗人的小操作或能取得大的战果。如:孙坚被黄祖的部将射死,袁绍被公孙瓒特种兵压制,曹操被吕布、张绣等陷阵营等等,说明发展阶段,将领的勇猛程度对部队战斗力影响甚大。

北伐没有战绩,诸葛亮凭什么能进武庙,如何评价他的军事能力?

到了后三国,相互之间更趋于国战。靠个别小规模的抖机灵、先登阵就很难改变大局了。如官渡之袁绍、赤壁之曹操、夷陵之刘备等等,胜负往往源于战略乃至政略差池。加强军队制式化、正规化,提高统御度。

才是将者统领更大规模军队应努力的方向。正所谓:无制之兵,有能之将,不可胜也。有制之兵,无能之将,不可败也。——《诸葛亮集卷2兵要》。降低武将个人风格对部队的影响力,方为符合趋势的发展途径。

北伐没有战绩,诸葛亮凭什么能进武庙,如何评价他的军事能力?

其二,蜀军军纪严明,从未出现过屠百姓、筑京观的事情。西晋袁准评价:武侯北伐,即使是对一个割草的农夫,也不随意杀戮。过来打仗像做客一样彬彬有礼,把敌国老百姓当成自己国家的臣民一样。

在那样的一个年代,面对一众目不识丁的武夫,能达到这样的宣教效果(对人性恶的统御度),还不值得学习吗?自古“匪过如梳,兵过如篦”,即使是司马平辽东、太宗征高丽在官军里也这么搞。

前汉时代的将领想要保持部队的旺盛士气,与事前默许士兵事后的烧杀掳掠不无关系。战后挥刀向平民,是吸引士兵敢于冒险,宣泄压力的最好方式。然而自宋以下,兵家之书,多托于亮!

北伐没有战绩,诸葛亮凭什么能进武庙,如何评价他的军事能力?

岳家军的饿死冻死不掳掠,戚家军的职业化军改,近现代的“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皆证明了:凭借严格的军纪和公平的赏罚,一样可以打造“撼山易”“官兵一致”的钢铁之军。以国家化思想去打造的军队,或许战斗力暂时不行。

但正因为把士兵们的效忠对象变成国家。一旦有了战斗经验积累后,足以焕发更强的战斗力。岂不见“庞青云”们,前期可以“抢粮、抢人、分银两”。真到了要当大官、实现阶级跃升的时候。对部属的妥协其实也是一件特纠结的事儿。

北伐没有战绩,诸葛亮凭什么能进武庙,如何评价他的军事能力?

其三,“奇谋为短”。来看看武侯被诟病最多的“战术能力”。一伐:使赵云、邓芝出斜谷。亲率大军走祁山大道,魏三郡齐叛,关中震响。后来如果不是马谡的问题,这套“声东击西,佯取实功”的战术是打成了的。曹真也确实被吸引了过来。

二伐:亮出散关,围陈仓而不克,粮尽退兵。魏将王双追之,亮与战,破敌斩双。虽然攻坚能力可以被诟病,但这次是为了策应东吴的攻势,有仓促出兵之嫌。且在退兵之余尚能杀一把回马枪,轻松写意,体现了很强的控兵能力。

三伐:典型的“围点打援”,先派陈式取武都、阴平,吸引郭淮来攻。自己却率大军出建威。搞得郭淮前后失据,只好撤军,得了2郡。面对司马懿的援军,分兵留守,带主力迂回至敌后,破郭淮、费曜,顺带割了上封之麦。

北伐没有战绩,诸葛亮凭什么能进武庙,如何评价他的军事能力?

四伐:司马懿和张郃对诸葛亮采取南北相向的钳形攻势,结果“亮使王平守南围,郃不能克。自使魏延、高翔拒宣王,大破之,甲首三千。”从此,司马懿再也不敢主动出击。后来被一众魏将骂成“畏蜀如虎”,没忍住,派张郃去追,结果张郃被射死。

五伐:逼司马懿出兵,宣王死活不出。送女人衣服。宣王绷不住了,只好千里请兵,把责任推给曹睿。死后,时有百姓谚云:死诸葛吓死活仲达。宣王:讪笑,天下奇才——《晋书》。不可靠?你亲孙子司马炎自己要求这么写的啊。

北伐没有战绩,诸葛亮凭什么能进武庙,如何评价他的军事能力?

纵观5次北伐经过,诸葛亮从1个负责后勤的文官变成一方统帅。也是1个逐步学习成长的过程,以他的性格——更大的权力代表更大的责任。一手要经略内政大事,一手还要搞军事微操,劳心劳力。

最后,以一州之力,打得雍凉不卸甲,半个中国不释鞍。这在岗学习、一专多能的精力,也不比只需钻研1门军事、又有张郃等打辅助的宣王容易吧?小公司总监和大集团部门经理对比,谁更难?又怎么说得清呢?”

标签: 诸葛亮事迹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