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看诸葛亮

犀牛历史 112 0

  小说说诸葛亮把王朗骂死了,史书说No,王朗不是被骂死的,是寿终正寝病死的。魏太和二年,王朗病逝,蜀建兴六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利,失了街亭,斩了马谡。太和二年和建兴六年,都是公元228年。

  小说里诸葛亮的骂,于诸葛亮倒是符合逻辑的。且看诸葛亮的骂:

  吾素知汝所行: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愿食汝肉!今幸天意不绝炎汉,昭烈皇帝继统西川。吾今奉嗣君之旨,兴师讨贼。汝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称天数耶!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

  这里的骂,骂不着小说外的王朗,却把个诸葛亮弄得很不好看,这番骂整个是抢占政治、道德制高点的人身攻击,“贼”啊,“篡”啊,“罪恶深重”啊,“天地不容”啊,来不来的还要代表天下人“愿食汝肉”,也不知“汝肉”好吃不好吃,也不知天下有几个人愿意吃一个皓首苍髯的老头,天下人若是都这样,这天下还成什么天下了。当然,小说中是王朗先向诸葛亮舌战,诸葛亮自然要向王朗口诛,左右不过是互贴“大字报”,共弄“大批判”,虽然彼此用的都是些大词,却也不过都是些妇姑勃谿、委巷詈骂的打法,什么赶劲就扔什么,打架无好口,这时候大概是用不着讲什么风度的。

  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于诸葛亮骂王朗没有章回标题,毛氏父子整理回目时标了个《姜伯约归降孔明,武乡侯骂死王朗》,可以看出并不反对骂人,对敌人用不着讲尊重,骂就是。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反对,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拥护,毛氏父子拥护诸葛亮,骂人就也是可以的了,如果能再把对方骂死,那更是骂得可喜,骂得解气,于是在批语中幸灾乐祸地说:“一个军师,早完了局。”一涉政治正确道德正确,这文人的惩罚之心,也不下于学者和军阀了。

  不幸的是,小说家写诸葛亮骂人,是有根据的。史实上虽然并没有诸葛亮“舌战群儒”“骂死王朗”等事,向《诸葛亮集》中看,他却真是个爱骂人的,从曹操,到曹丕,到曹叡,曹家祖孙三代,被他骂了个遍。他把曹操的死与曹操兵败连在一起说,说曹操兵败后还没有回到洛阳就感毒而死,意指曹操篡逆,遭了报应。事实上,曹操生前最后一战是从洛阳出发,打完了以后又回了洛阳,这一战也并无败绩,与孙权合作倒是败了关羽,孙权把关羽的人头给曹操送了来,刘备要为关羽报仇,冲动伐吴,却实实在在遭到了惨败。曹操死后,诸葛亮称曹丕“孤竖”,孤,无父;竖,小子,无父小子,这种骂法已经有点不像话了。在《答杜微书》中他还曾说:“曹丕篡弑,自立为帝,是犹土龙刍狗之有名也。”到了曹丕之子曹叡那里,更是“残类余丑”,可以“灭魏斩睿(叡)”。

  小说家写王朗被骂,也并非全不着边际,诸葛亮与王朗两军阵前并没见过,文字上却有过交锋。曹丕称帝,让手下一些文臣分别给诸葛亮写信,“陈天命人事,欲使举国称藩”,写信人里就有王朗一个,这也算奉旨找骂吧。诸葛亮自然不会一一回信,他作了一篇《正议》,一并回复,文中自然是痛贬对方,高抬自家,跟小说中骂王朗是一个路数,其实小说写诸葛亮骂的那些话,就是从《诸葛亮集》里荟萃来的。骂曹攻魏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以刘禅名义所颁却收入《诸葛亮集》的一道伐魏诏书,这道诏书将曹家祖孙三代集中到一起逐个又骂了一回,该诏书整个是威胁利诱,虚张声势,拉大旗做虎皮,一边把曹魏说成是天人所怨的篡汉奸贼,一边把自己说成是兆民拥戴的继汉正统,这种政治宣传很有影响力,小说中诸葛亮骂王朗时所说“今幸天意不绝炎汉,昭烈皇帝继统西川”,话就是从这里来的。

  民间有句老话,说骂人是无能的表现。曹操常与孙刘交战,向《曹操集》中看,却并不见骂人。三国鼎立,曹魏最强,强者用不着骂人,为了向诸葛亮示好,曹操还给诸葛亮送过礼,随礼物还附一信,信中说:“今奉鸡舌香五斤,以表微意。”有译注者注:“鸡舌香:即丁香,能治口臭。按:汉朝的官仪制度,尚书郎嘴里含着鸡舌香才能给皇帝对答问题,使气味芬芳。”写信者未必有意,我这看信者却忍不住要笑,这简直是说:“诸葛亮你嘴太臭,含点鸡舌香吧你。”

  蜀国弱小,要想立足,诸葛亮对曹魏是不得不骂,要骂出个对方非法,要骂出个自家的合法性,非法合法,非骂不能彰显。曹操手上有个皇上,咱家手上也得有张牌,否则名不正言不顺。曹操毕竟姓曹,刘备可是姓刘,与刘汉同姓,据说还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之后,诸葛亮早在《隆中对》里就指出过,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与之相应的对策就是将军乃“帝室之胄”,这就意味着刘备的与曹操为敌可视为是刘汉对抗曹魏,既为刘备与曹操敌对找到了理由,又为刘备的日后称帝埋下了伏笔。然而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在刘备称帝“立宗庙,祫祭高皇帝以下”处早犯嘀咕,谓:“先主虽云出自孝景,而世数悠远,昭穆难明,既绍汉祚,不知以何帝为元祖以立亲庙。”

  春秋无义战,三国在政治上也没有什么好人坏人,各家那点心思谁都清楚,不外乎想自己立住而把别人都踩下去。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诸葛亮是挟政治正确、道德正确而骂曹魏,他的骂曹,是为师出有名。然而,刘皇叔若是一统天下,却也不会把皇位还给侄家的。曹操说过:“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果然,曹操死后,魏蜀吴一个一个地就称了帝,先是汉献帝刘协把皇位让给了曹丕,后是刘备也不客气,于曹丕称帝之后,在诸葛亮一些人的劝进中也把皇冠戴上了。

  从《三国志》看,汉献帝刘协看到汉朝已经徒有其名,他自觉自愿主动让位给曹丕,行了禅让之礼,法律程序上办了交接手续。从《后汉书》看,魏受禅,派人到皇后那要玉玺,皇后怒而不与,又数次派人讨要,皇后气得把玉玺摔了,既然这样,汉献帝的禅让也许是心不甘情不愿的,至少皇后不愿意,那皇后不是别人,却是曹丕的妹妹,换了别人怕没那么大胆。因上两点,刘备称帝就两难了,如果皇上是自愿让位的,你不能擅自搞什么别的动作,你搞了,就是僭越,就有违皇帝的旨意了;如果皇上是被迫让位的,只要他还活着,你只能想办法帮他把皇位拿回来才是,曹操都把流浪的皇帝接回来,以天子的礼仪相待,你这皇叔怎能连曹操也不如呢,前不久你自封汉中王,上表时还说要“应天顺时,扑讨凶逆,以宁社稷,以报万分”,左右你都是不可以称帝的,你要称帝,比曹丕和孙权称帝都有难度,谁叫你一向忠义的牌打得太响呢,如果非要称帝不可,除非自己打自己的脸了。

  成全人的消息说来就来,那边曹丕刚刚“称尊号,改年曰黄初”,这边就“或传闻汉帝见害”,刘备赶紧视传闻为真,发丧制服,追谥汉献帝为孝愍皇帝。孝愍皇帝的死非但没有给人带来忧伤,还给蜀地这里带来了喜气,刘备所在地的许多人纷纷报告有种种祥瑞出现,还每日每月连续不断,于是,哗地一声,跪了一地,一批官员上言劝进,请刘备继皇帝位。一劝即进,连曹丕都不好意思那样做,于是,哗地一声,又跪了一地,又一批官员上言劝进,其中就有诸葛亮一个,这是压轴来了,与众人谓“今无天子,海内惶惶,四方归心,宜即帝位”,敦请刘备继承帝业,刘备也就“率土式望,在备一人,惧汉阼将湮于地,谨择元日,与百寮登坛,受皇帝玺绶”了。

  这刘备,既无授权,又无传国玉玺,哪里是继汉正统,分明是另立了。但是,诸葛亮们在劝进的上言里把问题解决了,上言说,曹丕篡弑,把汉献帝给杀了,又说,襄阳有人潜汉水而得传国玉玺,献给了蜀国。既然杀了,也就找不着谁授权了,玺也有了,刘家人自然可以当仁不让了。可是,汉献帝刘协分明还活着,让位后,曹家奉其为山阳公,邑一万户,把他养了起来,一养就养了十四年,十四年里,曹操的女儿一直陪在他身边,他病逝的时候,曹丕早已不在了,是曹操的孙子、魏明帝曹叡给他办的丧事,按汉朝天子的礼仪把他发送了,刘备所谥“孝愍皇帝”,历史也并不承认,历史承认的是曹叡所谥孝献皇帝,今天的中国历代纪元表里写的仍是献帝。一边说皇上死了,一边让两个平民从水里又捞出一个传国玉玺来,既罔顾事实,又公然造假,这连另立都不是,这分明就是一个伪政权,诸葛亮们是在帮刘备欺世盗名。

  从《三国志》,到《诸葛亮集》,可以看到,为了张声势和提士气,为了刘备的政治正确,诸葛亮说了不少自欺欺人的假话、大话、空话。曹丕冬天称帝,刘备春天就登基,孙权四月即皇帝位,蜀国人六月就去庆贺,可谓消息来得都够快,应对也都麻利。可是,汉献帝刘协让位后的第四年,诸葛亮在《答杜微书》里仍说“曹丕篡弑”。就算古代蜀道太难,信息走得再慢,一代皇帝被奉为山阳公拥有万户之邑这么大的事,四年的时间总该能知道,别人不知道,诸葛亮总该知道吧,这是说什么也不肯承认汉献帝还活着,说什么也要定曹家个弑君之罪了。

  蜀国最后没有成功,可也就并不奇怪了,如果成功了,那才叫没天理了。曹魏,孙吴,好也好坏也好,都比刘备真实,所谓蜀汉,逻辑起点就有问题,第一页就造假,一旦得手,往下步步都得说谎,一个个谎话又要由无数个谎话去圆,最后会越来越难看,即如严复所说,始于作伪,终于无耻。

  诸葛亮没有统一天下,对于东夷人来说也是件幸事。《诸葛亮集》有一个《四夷篇》,《四夷篇》的第一篇是《东夷篇》:

  东夷之性,薄礼少义,捍急能斗;依山堑海,凭险自固。上下和睦,百姓安乐,未可图也。若上乱下离,则可以行间,间起则隙生,隙生则修德以来之,固甲兵而击之,其势必克也。

  看了这个《东夷篇》,我心里感觉很不舒服,站在诸葛亮一边可能会感到没什么,可是,我要是东夷人呢?

  《东坡志林》卷一有一则《途巷小儿听说三国语》:

  王彭尝云:“途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

  小孩子从宋时就学会幸灾乐祸了,文艺作品却不该教人幸灾乐祸,世人若都这样对待彼此,世界最后将只剩下一国、一族、一个人。从《东坡志林》看,曹操的脸至少从宋时就被人画着了,举之而加诸膝,抑之而堕之渊,什么人的脸经得起这么画啊,戏曲小说齐用力,千百年下来,把曹操的脸谱固定了,就连钱穆这个历史学者,在他的一本书中提到曹操也恨恨的,不再给予什么“理解的同情”和“温情的理解”了。

  小说家写王朗被诸葛亮骂死,大概是要借小说为蜀国报仇吧,王朗的后人和三国的倾覆还真有点关系,他的孙女嫁给了司马昭,那是个要了蜀国命的,他孙女生了司马炎,那是个最后灭了吴的。其实就是把王朗骂死又有什么用呢,三国鼎立,这个鼎其实是不平的,相较于魏,蜀这一足其实是个短脚,文化上,蜀几乎是零,三曹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镇。蜀不治史,陈寿撰《三国志》,写到蜀这里,怎么也写不出魏那么多。翻一翻史仲文、胡晓林主编的《中国全史》可以看到,曹魏的文化活动内容相当丰富,而蜀则只是远处一个无声无息的看客,虽然诸葛亮说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可是,“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曹操毕竟和天子在一处,曹魏在当时称得上是中国的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在三国那个历史时间段里,是曹魏对中国文化做出了丰富多彩的相当大的贡献,对后世影响深远,我们今天也还享用多多。

  参考文献:

  1、《毛批三国演义》。

  2、罗贯中撰:《三国志通俗演义》。

  3、李伯勋撰:《诸葛亮集笺论》。

  4、安徽亳县《曹操集》译注小组编撰:《曹操集译注》。

  5、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

  6、《后汉书》。

  7、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中国全史》。

  2020.8

标签: 诸葛亮后人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