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有多恨诸葛亮?《出师表》一文,说尽了这对君臣间的不睦

犀牛历史 132 0

诸葛亮生前专权,引刘禅极度怨恨,死了三十年,刘禅依然不肯为其立庙祭祀!这份恨,可以想象有多深!

刘禅有多恨诸葛亮?《出师表》一文,说尽了这对君臣间的不睦

儿皇帝刘禅和相父诸葛亮

首先,刘禅在真实的历史上,并非三国演义中描述的那样不堪与蠢笨,反而非常的明智!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是个群英荟萃的非凡时代。与孙策、孙权、司马懿、诸葛亮等人比起来,刘禅确实差得不是一点半点,他的才能甚至比不上他的父亲刘备,但他本身还是具备了帝王风范的。

刘禅有多恨诸葛亮?《出师表》一文,说尽了这对君臣间的不睦

匡扶汉室终生的刘备

叫停北伐,休养生息。

诸葛亮六次出兵北伐,每次无功而返,仍百折不回。北伐固然是蜀汉政权显示“正统”地位的立国之本,也是君臣上下终其一生都在追求的政治抱负,但长期的军备劳顿,也使得蜀汉国库耗损过大,军民不得修养,与曹魏甚至东吴之间的经济差距越拉越大。

诸葛亮死后,刘婵立即叫停了大规模的北伐,之后蒋琬、姜维的所谓北伐,也只是小规模的骚扰而已,蜀汉经济才得以复苏,有了近三十年的太平安稳。

彻底解决“政归私门”的局面。

东汉末年,无论是汉室,还是曹魏、东吴乃至后来的晋朝,大多都是贵族权臣大家族专制局面的重演。诸葛亮死后,刘禅便废除了丞相职务,任命蒋琬为大司马,费祎为尚书令、大将军,让二人分管军事和政务,职责交叉以相互牵制。

蒋琬死后,刘禅直接自己处理国事,彻底解决了持续多年的政归私门局面。

气量不凡,懂得顾全大局。

刘禅并不是一个不记仇的人,所谓的帝威或王霸之气,在他身上还是很能得到体现的。

刘永,是刘禅同父异母的弟弟。就因为弟弟刘永说了一句得罪哥哥的话,当哥哥的刘禅就直接把刘永放逐出去,十几年都不许他回来。

刘禅在满朝文武中,并没有什么亲信,也没有得力帮手,唯一亲近的就是赵云。毕竟子龙曾于曹营千军万马中七进七出,护得后主刘禅无恙,且一直忠心耿耿做人低调别无二心。但是在诸葛亮执政期间,直到身死,都没真正重用过赵云,给他的官职一直很低。诸葛亮死后,刘禅追谥赵云为顺平侯。而且,刘禅也不认为魏延谋反,对魏延的身后事也不再追究了。

尽管刘禅对相父诸葛亮怨恨颇深,但他同时也非常清楚,江山的稳固才是第一位的。因此,为了维持蜀汉政权的稳定,刘禅主动又拉拢其家族,将诸葛亮之子诸葛瞻招为驸马。

刘禅有多恨诸葛亮?《出师表》一文,说尽了这对君臣间的不睦

诸葛亮死后,蜀汉挺了30年,刘禅也有帝王风范。

那么,刘禅与他的相父诸葛亮之间的矛盾从何而来呢?一、专权。

刘备白帝城托孤,首先用言语试探诸葛亮会不会专权,逼其在众臣面前立下誓言,然后又让李严也为托孤重臣,用以制衡诸葛亮,还吩咐赵云保护后主刘禅周全。

诸葛亮又是怎么做的?我们只看事实!刘备死后,诸葛亮通过北伐,将大权一步一步握在了自己手中!李严因粮草问题,被诸葛亮贬为庶民赶出了蜀汉政权的权力中心。被刘备单独召见的赵云,也终身未居高职,没有得到过重用,死前还在大喊着“北伐!北伐!”年迈去世。

从此,诸葛亮独揽军政大权。丞相、武乡候、领益州牧、假节钺、录尚书事、开府治事,真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倾朝野!

刘备去世时,刘禅已满十七岁。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那个年代,十七岁的少年雄踞一方已经不足为奇了。江东小霸王孙策,十五岁就随父讨伐董卓,二十岁赢得显赫名声。孙权执政江东时,也不过十八岁。对于一位胸有大志的少年来说,满腔热血和抱负想法无法实现,身为帝王却大权旁落,只能做一个傀儡木偶。

在诸葛亮看来,他这样做有自己的苦衷,后主还没有治国理政的能力。可在刘禅和其他臣子眼里,这明显是权臣专制啊。尤其是随着刘禅年龄的增长,迟迟不能亲征,军政大权事无巨细都被相父一手把持,他心中的那种焦虑和愤恨,也就可想而知了。

诸葛亮如果只是独揽军政大权,刘禅也许还可以适时忍耐,毕竟相父年岁已高,只要熬到他去世,自己亲政,还是能一展抱负的。但是诸葛亮事军政独断专行不说,还时时耳提面命,以“亚父”之名谆谆“教诲”刘禅,压根没给少年帝王在臣子面前留一点儿尊严和颜面。君臣之道不能恪守,臣子当众“教导”帝王,刘禅能一直隐忍,没有发过一次飚,也算十分的难能可贵了!

二、个人能力遭到严重质疑,还被立下众多规矩,干涉人身自由。

对于诸葛亮的北伐,刘禅一直是反对的。刘禅很聪明,从照顾诸葛亮身体的角度委婉劝说,可实际上不起任何作用。

诸葛亮有自己的理想抱负,或者也叫做野心,那就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所谓在其位谋其政,只有在这个位置上,诸葛亮才能完成自己的理想抱负。小屁孩反对,就当他放了个屁,诸葛亮竟然连循循善诱的解释都不愿解释的。

刘禅身为帝王,竟然连私生活也要被诸葛亮这个当臣子的监管。刘禅先是娶了张飞的大女儿,身亡后又娶了张飞的二女儿。(张飞女儿如果长得像张飞,那刘禅也太可怜了)之后,刘禅想再娶几个美女,诸葛亮安排在他身边的亲信董允就说,“古代天子后妃也不过才十二个,如今你妃嫔都有了,不能再增加了!”历史上的刘禅,也并非荒淫无道之君,可见他的日子,过得是真的有点儿可怜了。

不仅于此,刘禅一个大好青年,正是精力充沛的年纪,整天呆在宫里面也闷,就想出去散散心,结果这也要被人说。帝王做到和坐牢差不多,也难怪刘禅心有不满了。

啥事儿都不管,混吃混喝吧,也不行。诸葛亮时常都要上奏,教导刘禅一番所谓的为君之道,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出师表》。

在《出师表》中,诸葛亮用几句话说明了为什么要出兵北伐后,话锋一转,直接对朝廷内部进行了详细的安排。同时,诸葛亮还对刘禅定下了很多规定,不断的鞭策与督促刘禅。看起来,诸葛亮在北伐之际,还不忘对后主进行教诲,对刘禅周围的事情进行指点与安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但对于刘禅来说,这份《出师表》无异于是对他能力的最大质疑,让刘禅彻底沦落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儿皇帝,一个彻底的傀儡。

刘禅喊诸葛亮“亚父”,毕恭毕敬。诸葛亮却对刘禅是耳提面命,措辞严厉,一点儿不留面子。因此,《出师表》越是天下闻名,刘禅心里越是不满。

刘禅有多恨诸葛亮?《出师表》一文,说尽了这对君臣间的不睦

谋略第一的诸葛亮,为何辅佐不好刘禅?

再来看看诸葛亮的表现。一、诸葛亮也深知刘禅对其怨恨在心,为了避免尴尬,大半时间都在汉中度过,给刘禅留了一定的空间。

二、虽然诸葛亮是人臣楷模,千古一相,但不可否认他是个权臣。他上殿的时候都是甲士百人相随,刘禅的心里应该是战战兢兢,敢怒也不敢言呀!

三、初看《出师表》,一个为了君王天下事而呕心沥血的老臣形象,让后世之人也读之堕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唯诸葛丞相!

再看《出师表》,诸葛亮对刘禅说话的语气,如同大人训斥不懂事瞎胡闹的孩子一般!

刘禅毕竟是帝王,诸葛亮再位极人臣也是臣子,哪怕被先主托孤尊称一声“相父”,那也是无任何血缘关系的臣子而已!并且刘禅也真没有《出师表》中说的那样不堪和不懂事儿!刘禅就如同戴上了紧箍咒的孙大圣,被一个老头整天念紧箍咒,纵使一身本领也使不得半点儿力气,能不恨?

刘禅有多恨诸葛亮?《出师表》一文,说尽了这对君臣间的不睦

五丈原诸葛亮庙

最后,诸葛亮死了。刘禅又是怎样做的呢?按照常理推测,诸葛亮死后,刘禅应该对他进行隆重祭祀,而且要流露出无比感激之情,唯此才能激励臣民、凝聚人心。

但据正史记载,诸葛亮去世的消息刚刚传回国内,刘禅发布命令,以防备曹魏趁乱偷袭为由,禁止臣民们到前线去奔丧。

限于朝廷的禁令,大多数准备奔丧者均未能成行,只有劝学从事谯周,因为提前得到消息,并且行动迅速,才得以到达前线。

如果说禁止身负要职的官员奔丧属于正常行为,但禁绝一切臣民前往,则在情理上讲不通,而刘禅坚持这样做,除了说明他内心怨恨诸葛亮外,此外再无其他合理解释。

另有史书记载:诸葛亮“初亡,所在各郡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有人又提出“立庙于成都”,“后主不从”。

诸葛亮治理蜀汉多年,深得军民百姓的爱戴,所以在他去世后,民众们在不能奔丧的情况下,便请求刘禅为其立庙,四时予以祭拜。然而对于这个合理要求,刘禅却持否定意见,直到诸葛亮去世三十年后,迫于朝中重臣与民间的压力,刘禅才不得已,在湖北仙桃的汅阳为诸葛亮立庙。此所谓眼不见为净,离我远点儿的意思!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刘禅对诸葛亮多多少少有点恨意。

刘禅有多恨诸葛亮?《出师表》一文,说尽了这对君臣间的不睦

明朝首辅张居正

想一想明神宗朱翊钧,也是在张居正的辅佐下日益长大,但万历皇帝对其态度转变之大,令人侧目。张居正死后,万历更是掘墓鞭尸泄愤,让人不寒而栗。

因此,话说回来,刘禅还是遗传了他父亲刘备的优点,不失仁德的。对诸葛亮,刘禅固然是恨,但人死如灯灭,不再计较了。诸葛亮死后三年,刘禅才改元,可以说是为诸葛亮守孝了三年。

你是怎么看待刘禅和诸葛亮这对君臣之间的关系呢?欢迎留言讨论!有不妥之处,也请指正!

标签: 出师表诸葛亮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