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大骂王朗是奸臣,正史是怎么评价王朗的?

犀牛历史 83 0

作者:许云辉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大骂王朗是奸臣,正史是怎么评价王朗的?

(新三国,王朗)

“(汝)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愿食汝肉!......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

《三国演义》第93回“姜伯约归降孔明武乡侯骂死王朗”中,魏国司徒兼军师王朗在两军阵前劝降不成,反被诸葛亮这通畅快淋漓夹枪带棒的臭骂“气满胸膛,大叫一声,撞死于马下。”后人拍手称快,大赞孔明“轻摇三寸舌,骂死老奸臣”,并据此创作出京剧《骂王朗》。

然而,“骂王朗”纯属《三国演义》的艺术虚构。正史中的王朗,首先并非如此不堪一骂就命丧阵前的褊狭之徒,其次平生从未与诸葛亮有过交集,最后还是与华歆、钟繇并为魏文帝曹丕的三公之一。曹丕曾盛赞:“此三公者,乃一代之伟人也,后世殆难继矣!”

让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走近正史中真实的王朗。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大骂王朗是奸臣,正史是怎么评价王朗的?

(老版三国演义,王朗)

一、忠义太守王朗是东汉名臣大儒杨赐的门生,学习努力刻苦,成绩优秀,精通经籍,由此踏上仕途。杨赐辞世后,王朗痛彻心扉,因感念师恩,做出弃官为恩师服丧三年的决定。这一义举令他忠义名声传遍遐迩,接连被“举孝廉、辟公府”,他一概谢绝。直到被徐州刺史陶谦举为茂才(汉朝察举常科,即优秀人才),王朗才前往徐州做陶谦的副手。

东汉末年,汉室式微,军阀混战,汉献帝被关西军阀从京都洛阳挟持到长安。王室威严扫地,掌握实权的地方官们徘徊观望,明哲保身。王朗却力谏陶谦“遣使奉承王命”,旗帜鲜明支持汉王朝。汉献帝大为感动,“拜谦安东将军,朗会稽太守。”

王朗到会稽上任后,发现当地百姓居然仍在把秦始皇与夏禹同庙祭祀。他认为秦始皇是“无德之君,不应见祀”,下令捣毁秦始皇雕像。在任四年间,他发展生产,勤政爱民,受到百姓衷心拥戴。

会稽是朝廷抗击孙策扩张的第一线,王朗肩负阻击孙策的重任。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就曾指责王朗担任会稽太守时,对孙策的威胁坐视不理,“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这番话恰好反证出王朗在会稽始终致力于改善民生,所以对孙策完全采取守势。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大骂王朗是奸臣,正史是怎么评价王朗的?

二、辅助曹魏王朗不征讨孙策,孙策却主动“渡江略地”,兵临会稽城下。王朗虽兵微将寡,但认为“身为汉吏,宜保城邑”,拒绝助手暂避锋芒的建议,“举兵与策战。”多次交锋后,王朗因寡不敌众且中计而遭惨败,逃往福州一带打游击。

孙权非常赏识王朗“儒雅”的书生气,令重臣张昭劝说他为东吴效力。王朗因为自己是堂堂汉臣,不愿为地方军阀服务,因此过着“流移穷困,朝不谋夕”的日子。他并未因此消沉,一直积极“收恤亲旧”,以图东山再起。

时任丞相的曹操得知王朗孤悬敌后的处境后,上表请求汉献帝征召王朗至朝廷。王朗接到诏书后,因战乱频仍,道路不通,历时数年才辗转抵达许都任职。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大骂王朗是奸臣,正史是怎么评价王朗的?

(曹操)

213年,曹操建魏国,王朗以军祭酒(首席谋士)身份先兼任魏郡太守,后因才干过人出任魏国大理(最高司法官)。在审案过程中,王朗坚持“务在宽恕,罪疑从轻”的原则审理案件,“以治狱见称。”

曹操病逝后,曹丕继任魏王,王朗改任御史大夫。他针对“兵起已来三十馀年,四海荡覆,万国殄瘁”的民不聊生现状,上疏劝谏曹丕帮助百姓休养生息、减轻刑狱,并作出二十年切实可行的远景规划,显示出惊人的洞察力和决断力,深受曹丕信服。

曹丕受禅称帝后,开始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经常外出游猎,有时玩到深夜才回宫,在群臣中造成不良影响。王朗忧心忡忡,上疏情真意切加以谏阻。曹丕自知理亏,答应下不为例,从此更加敬畏王朗。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大骂王朗是奸臣,正史是怎么评价王朗的?

(曹丕)

三、劝谏君王东吴孙权在曹丕称帝后,遣使请求成为魏国的藩属。曹丕册封孙权为吴王,并征召孙权长子孙登进京担任东中郎将(皇帝侍卫统领)。孙权识破曹丕欲以孙登为人质的阴谋,遂以孙登年仅12岁为由(一说称病)坚辞不就。曹丕恼羞成怒,“大兴屯田,欲举军东征。”

王朗上疏摆事实讲道理,坚决反对征讨东吴,终于打动曹丕。但是,由于东征部队好容易劳师动众集结完毕,曹丕骑虎难下,又不便朝令夕改,只得带魏兵举行了一场耀武扬威的武装大游行,抵达长江北岸后班师回朝。

221年7月,蜀帝刘备为报东吴杀害关羽之仇,孤注一掷率兵攻打东吴,孙权令陆逊迎战,夷陵之战爆发。曹丕诏令群臣讨论,是否应该出兵帮助吴王并顺势消灭蜀国?群臣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大骂王朗是奸臣,正史是怎么评价王朗的?

(司马懿)

王朗独树一帜,鲜明地提出“相时而后动,择地而后行”的战略方针,反对魏军在江南正值雨季、东吴军队尚在集结之际出兵助战,而应耐心等到孙权亲征且与蜀军相持不下时,才突出重兵猛攻蜀军要害。曹丕认为王朗的意见很有价值,“纳其计。”

魏明帝即位后,经过励精图治,魏国气象焕然一新。魏明帝开始头脑发热,大肆“营修宫室”给自己享用。他先后大建楼堂馆所,“治许昌宫,起景福、承光殿。”王朗对魏明帝劳民伤财大兴土木的行为极为痛心,上书规谏他该省则省,保持艰苦朴素本色,不能贪图安逸享受,必须“以勤耕农为务,习戎备为事。”魏明帝虽未听从,但对他的忧国忧民之心大嘉褒奖。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大骂王朗是奸臣,正史是怎么评价王朗的?

(诸葛亮)

四、立体形象王朗作为曹魏高官,在朝堂上的表现始终充满正能量。

其一,扶危济贫。

《魏书》充分肯定王朗“高才博雅”后,介绍其性格“严整慷慨,多威仪,恭俭节约”,清廉到连婚宴中收到的礼物都丝毫不取。他对世俗中那些“有好施之名,而不恤穷贱”的沽名钓誉的伪君子嗤之以鼻,时常慷慨解囊周济他人困急,展现出卓越的君子风度。

其二,不卑不亢。

曹操担任丞相时,曾在宴席上嘲讽王朗:“可惜我不能不能像您当年在会稽那样,砸了好饭碗(暗指王朗在兵败孙策一事)。”王朗仰天长叹,不卑不亢回答:“啊!想要一个人的言行举止都恰如其分,实在太难!(暗指曹操不该如此)我当初身为汉吏却不能保境安民,属于‘未可折而折(不应被折辱却受到折辱)’;而您作为东道主,却在席上羞辱宾客,这就叫‘可折而不折(可以折辱却不应该折辱宾客)’!”曹操很是尴尬,连忙赔罪。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大骂王朗是奸臣,正史是怎么评价王朗的?

(王朗)

其三,大义全友。

王朗年少时曾与沛国名士刘阳结为好友。刘阳曾任县令,目睹汉室衰落,担忧曹操雄起于汉室不利,曾派人暗杀曹操未果。曹操显贵后,得知刘阳早已病逝,决定父债子还,下令抓捕刘阳之子。小刘处境危险,四处逃窜,亲朋故旧虽多,但“莫敢藏者”。王朗不忍故人绝后,把小刘隐藏了好几年。最后,王朗面见曹操,多次为小刘求情。曹操犹豫了很久,终于答应释放小刘。王朗不顾危险保全刘阳家血脉的义举,被世人称颂。

其四,举荐贤才。

王朗担任最高司法官时,曾向曹操力荐“义济二君(舍生忘死保护过两任长官)”的张登。曹操因需要提拔的官员太多,无暇顾及张登。曹丕登基后,王朗再次“与太尉钟繇连名表闻”推荐“忠义彰着、在职功勤”的张登,使张登得以出任掌管宫廷膳食、酒果等的太官令;其后,曹丕诏令朝臣们举荐品行高尚的君子担任要职。时任司空高位的王朗高风亮节,举荐恩师之子杨彪,同时“称疾,让位于彪。”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大骂王朗是奸臣,正史是怎么评价王朗的?

(王朗)

其五,高风亮节。

曹丕称帝后,在分封王朗户邑时,还准备封其一子为列侯。王朗却不愿儿子沾光,请求将爵位封给侄子王详。

然而,在献给王朗的一片赞歌声中,也有两支不和谐的调子,将王朗黑得很惨。

《世说新语》云:王朗曾在与华歆同乘小船躲避战乱时,坚持搭救一个难民离岸。强盗追至时,王朗唯恐被连累,企图丢下难民,遭到华歆义正辞严的指责。这个故事传开后,华歆被盛赞品德高尚,王朗被抹黑成卑鄙小人。

《殷芸小说》载:王朗非常崇拜华歆的学识气度,时常亦步亦趋模仿他。他听说华歆在腊八节那天召集子侄宴饮,便东施效颦“亦学之。”名士张华闻知,嗤之以鼻:“王朗模仿华歆,也就是学个皮毛而已,根本学不到华歆的内涵,因此与华歆的差距就更远!”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大骂王朗是奸臣,正史是怎么评价王朗的?

(王朗)

不过,《世说新语》和《殷芸小说》都是志人小说,记载的都是小说家言,不足为信。即便真实,也是瑕不掩瑜,无损王朗的高大形象。

除了高官身份,王朗还是个经学大家,不仅留下“《易》《春秋》《孝经》《周官传》”等著作,还有“奏议论记,咸传于世”。

228年,76岁的王朗寿终正寝,“谥曰成侯。”15年后,王朗荣获与曹真等21人配享曹操庙庭的殊荣。曹植对王朗做出了恰如其分的评价:“德实充塞于内,知谋纵横于外。”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大骂王朗是奸臣,正史是怎么评价王朗的?

(王朗)

【作者简介】许云辉,男,1984年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云南省保山一中教育集团高级讲师。曾出版专著两部,在省级以上文学刊物发表文章五十余万字。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推荐:

"千红一哭,万艳同悲",十二金钗哪一位的结局相对好一些?

装孙子,扮弱智也能干大事?聊聊司马懿的制胜法宝

朗朗上口的诗,才是真正的好诗

标签: 诸葛亮的评价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