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就有自谦文化,比如把自己儿子称做“犬子”,自己老婆称做“拙荆”。具体到住宅,古人常称为“寒舍”。“草庐”也是如此。汉语词典关于“草庐”的释义之一就是“用以谦称自己的住处”。
在《出师表》中,诸葛亮对自己的形容全部使用自谦之语。如“愚以为宫中之事”、“先帝不以臣卑鄙”、“庶竭驽钝”等等,难道诸葛亮真的“愚”“卑鄙”“驽钝”?当然不是。这是明确的自谦!而将自家宅院称为“草庐”就像称“寒舍”一样,不是自谦又是什么?
自晋代以来,历代史籍都明确记载隆中有“诸葛亮家”,有“诸葛亮宅”。没有任何时代否认过这一点,包括卧龙岗说支持者。不仅如此,历代史料还提到“隆中诸葛亮宅是刘备三顾地”。如:
南北朝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沔水(即汉水)又东径隆中,历孔明旧宅北,亮语刘禅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即此宅也。”
南北朝刘宋盛弘之《荆州图副》曰:“邓城旧县西南一里,隔沔有诸葛亮宅,是刘备三顾处。”
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山南东道四•襄州》)说:“诸葛亮宅,按蜀志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即此宅也。”
北宋王钦若等辑《册府元龟》:“蜀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玄卒,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号曰隆中……先主诣亮,凡三往,乃见。”
《大明一统志》“诸葛亮宅,在府城西二十二里隆中山下,蜀汉诸葛亮所居。宅西有避暑台。因昭烈三顾亮于草庐,有三顾门。”
《大清一统志》襄阳府《古迹》条:“诸葛亮宅,在襄阳县西隆中山东。刘备三顾亮于草庐之中,即此宅也。
现代由著名历史学家吕振羽编撰的《简明中国通史》中“蜀汉”一节说:“诸葛亮和刘备在隆中(今襄阳西)见面谈论时事。”
晚清开始编辑1915年完成初稿,1980年第一次印刷的《辞源》中,关于【隆中】的解释是“山名。在湖北襄阳县西。汉末诸葛亮筑庐居于此。相传刘备三顾茅庐,即此”。
1989年的《辞海》,关于【隆中对】的解释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今湖北襄阳西),建安十二年刘备三次往访。”
1985年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河南省政府组织编纂的地方志《河南风物志》。该书武候祠一节说:“(诸葛亮)在襄阳西隆中结茅隐居,他躬耕垄亩,攻读史籍……”“汉室后裔刘备三顾茅庐于隆中。” 综上可知,无论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河南本地还是外地的史料都承认“刘备在隆中三顾茅庐”!
反观南阳卧龙岗,要提两点事实:
第一,元代以前没有任何史料提到卧龙岗,没有任何史料提到诸葛亮与宛城有关系!卧龙岗说支持者至今没能拿出史料否认之一点。
第二,没有任何史料说“卧龙岗是三顾地”。
正因为两个没有的存在,卧龙岗说支持者才会提出“宅院不是草庐”,“草庐是躬耕地重要标准”的荒谬言论混淆视听,妄图仅凭此就否认隆中1800年的历史记载。
可惜的是河南本地的地方志有力的否认了这一谎谬说法。
1985年,河南省政府组织编纂的地方志《河南风物志》说:“(诸葛亮)在襄阳西隆中结茅隐居……”“汉室后裔刘备三顾茅庐于隆中。”“人们知道,湖北襄阳古隆中为孔明隐居躬耕之所”“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很明显,这里所说的南阳系南阳郡,并非今日之南阳市。后人出于仰幕,于今日南阳建祠以祀。”
该书明确指出《出师表》中的“南阳”不是“今日之南阳市”。
而卧龙岗说吹捧的卧龙岗草庐又是什么货色呢?1987年3月,南阳市委宣传部出版的《历史文化名城南阳》一书说,南阳武侯祠内的“诸葛庐”“系赝品”。“赝品”啊“赝品”!南阳市自己都承认是“赝品”啊!竟然拿赝品当躬耕地证据,这种奇葩事只有卧龙岗说支持者干得出来了!
标签: 诸葛亮出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