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司马懿与诸葛亮,究竟谁的军事谋略更胜一筹

犀牛历史 92 0

无论是正史还是演义,在军事和政治能力上,诸葛亮都能压制司马懿。当然,如果你只看过唐朝修编的《晋书》,那自然会觉得司马宣王吊打诸葛亮,毕竟在《晋书》记载之中,诸葛亮的每一步都被司马宣王料到了。但奇怪的是,虽然晋书中塑造了司马宣王在军事能力上吊锤诸葛亮的情境,但对于张郃王双这两位魏国数一数二的名将在司马懿的领导下被诸葛亮斩杀之事,没有丝毫提及。也对,毕竟在《晋书.宣帝纪》中,司马宣王对内忠公体国,对外战无不胜,其他一切人物都是塑造司马宣王光伟正形象的工具人,连草包曹爽都被塑造成“反贼”,司马宣王发动高平陵之变反而成为了匡扶大魏社稷的举动,的确是厉害。

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司马懿与诸葛亮,究竟谁的军事谋略更胜一筹

司马懿与诸葛亮交战一共两次,分别是诸葛亮一生中最后的两次北伐。按照《晋书》的说法,二人第一次交手,司马宣王料事如神,虽然让诸葛亮割了麦子,但在周密的部署之下,诸葛村夫损失惨重:

使将牛金轻骑饵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

司马宣王俘虏,消灭了诸葛亮万余部队。按照当时蜀汉的情况,全国能够动员起来进行北伐的军队大概是五万左右,司马宣王一战就消灭了百分之二十,果然是天纵奇才。总之,在《晋书》的记载中,司马宣王此战单方面吊打诸葛村夫。然而,咱们有句话叫做兼听则明,不妨再来看看三国志的记载:

诸葛亮复出祁山,诏郃督诸将西至略阳,亮还保祁山,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谥曰壮侯。子雄嗣。

什么?张郃这样的大将居然在此战中被村夫斩杀?不可能啊!《晋书》可是说我司马宣王单方面吊打诸葛村夫啊!而且,根据《三国志》的说法,张郃是在木门战死,而晋书则称司马懿在卤城大破诸葛亮。木门可是在卤城的更北边,如果《三国志》记载属实,那么可以推定,诸葛亮此战中将战线往北推了不少,应该是攻掠了曹魏不少城池,因为在诸葛亮撤退过程中居然击杀张郃,可见其原先战线更在北方。司马粉儿肯定不认同这个结论,毕竟我司马宣王天下无敌!一定是《三国志》在瞎说!

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司马懿与诸葛亮,究竟谁的军事谋略更胜一筹

行,咱们不妨再看看东晋时期的史学家《习凿齿》所撰《汉晋春秋》的记载:

五月辛巳,乃使 张郃 攻无当监王平於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 魏延 、高翔 、 吴班 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

根据习凿齿的说法,诸葛村夫大破司马宣王,“甲首三千”说明至少消灭司马宣王的三千人,这还是不算披甲率的情况下。根据《晋书》对司马宣王无限的拔高,以及故意不谈王双与张郃的死因,可知其可信度极低。因此,此战之中,诸葛亮可谓是大破司马。

诸葛亮与司马懿的第二次交战,是诸葛亮一生之中的最后一战。此战根据《晋书》的记载来看,司马宣王依旧料事如神,诸葛亮的每一步都被他摸透了。在给自己弟弟司马孚的信中,司马宣王直接说出了这种话:

“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意思是诸葛亮这个人眼高手低,决策婆婆妈妈,即便带兵十万,我也分分钟打败他。结果司马宣王被诸葛亮吓得根本不敢出战,直到诸葛亮去世,蜀军撤退之后,司马宣王忽然变得神勇起来,带兵追杀。结果:

亮卒于郭氏坞,杨仪等整军而出,百姓奔告宣王,宣王追焉。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向宣王者,宣王不敢逼。于是仪结阵而去,入谷然后发丧。宣文化退也,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

杨仪让蜀军一掉头,司马懿立即吓得往回跑,结果成为了千古笑话。你说这司马宣王,诸葛亮活着的时候他放下豪言,说诸葛亮带兵十万他也能击败,结果却当了缩头乌龟;诸葛亮一死,司马宣王突然重拳出击,结果被蜀军吓得仓皇逃窜,狼狈不堪。可见司马宣王还是怕诸葛村夫啊。

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司马懿与诸葛亮,究竟谁的军事谋略更胜一筹

因此,司马宣王与诸葛村夫的两次交手,均以司马宣王的失败而告终。当然,根据《晋书》的记载,司马宣王占尽优势,毕竟在《晋书》中,司马宣王才是主角,司马宣王才是正义的化身,是不败的神算子。

治国方面二人更是没什么可比性,在诸葛亮将蜀汉治理得井井有条,且国力能够支撑得住多次北伐之时,身为都督的司马宣王却把关中的经济搞得一塌糊涂;而司马宣王从始至终都没有显示过自己的才能。至于人品,司马懿在高平陵事变后,大权独揽,将自己的霸府政治传递给自己儿子,最自己的孙子司马炎时期篡位,可见其狼子野心;而诸葛亮则一门忠烈,他本人为蜀汉政权鞠躬尽瘁,而他的儿子诸葛瞻也为了蜀汉献出自己的生命。

综上,无论是各个方面,诸葛亮都胜过司马懿。即使唯结果论,诸葛亮目前依旧受到人们的赞颂,前年之中武侯庙香火不断;而司马家族的西晋王朝,则在短时间内迅速崩溃,甚至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为耻辱的一个朝代。高下立判。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参考文献:

房玄龄等《晋书》 陈寿《三国志》 习凿齿《汉晋春秋》

标签: 诸葛亮司马懿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