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明确一点,诸葛亮墓在今天的陕西汉中,这是没有问题的。为什么呢,我们先来看陈寿的《三国志·诸葛亮传》,《三国志》记载说:
建兴十二年(234年)二月,诸葛亮兵出斜谷,与司马懿对峙于今天陕西岐山县的五丈原,旷日持久,不得决战。而诸葛亮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到了八月,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享年54岁。
《三国志·诸葛亮传》在这里有一段记载:
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殓以时服,不须器物。
这是诸葛亮感觉到自己身体不行了,故而立下的遗嘱。他希望把自己埋葬在汉中定军山。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本身就是出身蜀汉政权,断不会瞎猜乱写。
民间传说里,有很多关于诸葛亮墓的故事,甚至有刘伯温挖诸葛亮墓的典故,其实都是穿凿附会,并不可信。
这里的“因山为坟”四个字很重要,后面还会提到。它是什么意思呢?
在我国古代,春秋战国以后的墓葬,往往在地面修建一个土堆,学名叫做“封土”。封土可以加强对地下墓室的保护,也可以作为墓葬的一个明显标志,方便后人寻找祭拜。
慢慢的,不同身份的人,能够用的封土高度都不一样了。帝王陵墓,用的封土就特别高大,比如汉武帝茂陵,封土高达46米多,底边边长约240米。这种大型封土,让陵墓看上去巍峨壮观,也让后世子孙都能知道先祖埋葬在哪里。
(茂陵封土远眺,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不难想象,修建大型封土,需要耗费很多人力物力。因此,有些主张节俭的人,就故意不修封土。
比如以节俭著称的汉文帝刘恒,生前给自己修建陵墓时,就专门规定把陵墓安置在今天西安东郊的白鹿原上,“因其山,不起坟”。
意思就是要利用白鹿原天然的巍峨地势,把墓葬修建在天然的高坡上,不用专门再堆筑封土。
(白鹿原地势)
诸葛亮在这里的想法是一样的,他希望利用定军山的高耸地形,无需再修封土,好节约民力。
后面的冢足容棺,殓以时服,不须器物,同样都是一些节俭的要求。
为何要选择定军山?熟悉京剧或者中国电影史的人都知道,京剧中有一出名剧就叫做《定军山》,我国第一部电影,就是录制谭鑫培演《定军山》。
定军山位于汉中盆地的西侧,勉县城南5公里处。这里之所以出名,就是由于汉末三国的汉中争夺战。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汉中位于关中与巴蜀之间,对于曹操和刘备都非常重要,因此双方都很重视。
当时曹军主将为夏侯渊与张郃,都是很有本事的人。刘备用法正的计谋,率先占据了定军山,曹操一方则由夏侯渊率军来夺。
就在定军山一带,老将黄忠又是用了法正的计谋,以逸待劳击败了夏侯渊,并且将夏侯渊斩首。
夏侯渊死,张郃也赶忙撤退。之后曹操亲来汉中,也没能击退刘备。汉中最终为刘备所占据。
因此,定军山之战,对于蜀汉政权有非比寻常的意义。
我们都知道,诸葛亮从跟随刘备到去世,志向一直就是北伐中原,希望击败曹魏。他多次北伐,都是以汉中为根据地。那么死后选择在定军山埋骨,也是要呆在这个北伐的前沿阵地,以表明自己的心志。
今天勉县的诸葛亮墓是不是真的?今天汉中勉县有一座诸葛亮墓,它位于定军山脚下,还被评选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墓有封土,封土前还有明清时期的石碑各一块。
关于这座墓到底是不是诸葛亮墓,其实是存在一些争议的。
答主认为疑点主要在于这个墓的位置,前面提到,《三国志》里记载,诸葛亮生前专门强调因山为坟,那么按理说,他的墓应该是跟汉文帝霸陵一样,选在定军山的高处,而不是在山脚下。
因为不起封土,所以随着岁月流逝,诸葛亮的墓就找不到了。
比如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诸葛亮之死也,遗令葬于其山(定军山),因其山势,不起坟茔……莫知墓茔所在。
可见在北魏时候,其实大家就已经不知道诸葛亮墓的准确位置,北魏以后历朝历代对诸葛亮墓的保护、祭祀,很难说是不是在真正的诸葛亮墓上进行。
所以,假如我们追求客观、严谨,那么应该说,在缺少确凿可靠的考古信息的今天,勉县的这座墓到底是不是诸葛亮墓,还无法判断。我们只能判断,诸葛亮墓,就在汉中勉县定军山一带。
用心回答历史、考古问题,欢迎关注与点赞,也欢迎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
标签: 诸葛亮之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