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千金”是文化典故,它的出处是哪里?

犀牛历史 141 0

“一字千金”的典故,说起来和秦王嬴政有点关系。秦孝文王有二十多个儿子,其中有一个名叫异人。卫国大商人吕不韦经常到赵国邯郸经商,在那里遇见了当时被赵国当作人质的秦国公子异人。吕不韦见了异人,心中盘算道:如果我能帮他登上王位,将来自己肯定会获得政治上的利益。于是便不惜巨资,把异人立为太子。孝文王死后,异人即位而为庄襄王,庄襄王为了报答吕不韦的恩德,拜吕不韦为丞相,封文信侯,还将洛阳的十万户封给他作食邑。三年后,庄襄王病死,赵姬十三岁的儿子嬴政(秦始皇)继承了王位。赢政尊吕不韦为仲父,由吕不韦和赵姬摄政,吕不韦从此权倾朝野,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人物。朝中的大小官员私下议论纷纷,心里很不服气。吕不韦也知道他的政治资历太浅,人们可能在私下议论。

当时,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及齐国的孟尝君四大公子闻名天下,他们个个门下都有数千门客。吕不韦觉得提高声望,是让人们服气的最好办法。于是,便学着四大公子的样子,招致门客三千,作为他的智囊团。但怎样才能迅速提高自己的声望呢?他一时竟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来。为此,吕不为大伤脑筋,于是,就召集门客进行商议。

有的门客建议吕不韦统兵出征,在疆场上立下赫赫战功,以此来树立威信。有人立即反对说:“这办法有百害无一利,即使把仗打胜了,回来也升不了官,因为没有比丞相再高的职务了。重要的是战争风险太大,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万一战争失利,结果会适得其反。”

有人说:“孔子学为儒宗,行为士表,博学多通,善谈名理,那是因为他写了部叫《春秋》的书;孙武能当上吴国的大将,是因为吴王看了他写的《孙子兵法》。我们为什么不能写部书,既能扬名当世,又能垂范后代呢?”吕不韦认为这个办法很好,立即命令门客组织人员撰写。

这些文人在他的组织下,很快便写出了一百六十篇文章,二十余万言。书名最后定为《吕氏春秋》,亦称《吕览》。由十二纪(六十篇)、八览(六十四篇)、六论(三十六篇)组成。成书后,吕不韦为了扩大自己政治权势的影响,便命人把书的全文抄出,贴在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明放案:秦时一金即一镒,一镒为二十四两。这里的“金”非“黄金”,而是黄铜类的金属)。”

布告贴出许久,观看的人虽成千上万,但都畏惧吕不韦的权势,没有一个人出来指责《吕氏春秋》中的缺失。于是“一字千金”的成语便流传至今。

“一字千金”语出《史记·吕不韦列传》:“当是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吕不韦以秦之强,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是时诸侯多辩士,如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吕不韦乃使其客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一字千金”还有一个版本,也是一件妙事。说是在西安碑林内,有一通《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是件隔代合写一碑的奇事: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竟然写了200年后的唐朝文章!不少行家验看了碑上的每一字,确是王羲之的手笔;诵念碑文内容,也确是唐太宗为玄奘和尚撰写的《圣教序》。其实,这通《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是玄奘从印度带回来的佛经,由他的得意门生辩机和尚精心译成后,请唐太宗作序文,再加上太子李治作述记及玄奘的谢表,通称《三藏圣教序碑》。此碑立于唐高宗咸亨三年(672年),当时朝廷要把它用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的字体来刻碑。长安洪福寺高僧怀仁知道此事后,感到这是佛教界的光荣,因此,自告奋勇承担此任。怀仁和尚到处寻觅,终于按序文把王羲之的字一个一个地搜集起来,成了这块王羲之字体的《圣教序碑》。

传说怀仁在集字过程中,有几个字怎么也找不到,不得已奏请朝廷贴出告示,谁献出碑文中急需的一个字,赏一千金。后人把此碑的拓本称作《千金贴》。

一字千金,赞誉诗文精美绝妙,价值极高,或文辞极其精练。南朝梁钟嵘《诗品》卷上:“古诗其体源出于《国风》,陆机所拟十四首,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也形容书法作品的珍贵。唐代政治家、文学家权德舆《马秀才草书歌》:“变化纵横出新意,眼看一字千金贵。”唐代文学家吴融《赠光上人草书歌》:“不系知之于不知,须言一字千金值。”清代文学家程先贞《寄张户部韦豹清渊即次韦豹过平原见访韵》:“连城片玉留声价,一字千金借品题。”亦作“一字值千金”。南宋诗人戴复古《望江南》:“结屋三间藏万卷,挥毫一字值千金。”清代戏曲家李渔《意中缘》:“‘一字值千金’是说文理值钱的意思。”

标签: 一字千金的主人公是谁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