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源宫位于潜山县天柱山镇风景村新桥组的真源宫,为南朝梁武帝时的寺庙遗址,因道人白鹤所建,又称“白鹤观”、“白鹤宫”。唐天宝9年,玄宗李隆基敕建“司命真君祠”;宋太平兴国7年,太宗赵匡义敕建“灵仙观”;时至北宋政和7年,徽宗赵佶为求灵迹之地,赐匾御书:“真源万寿宫”,简称“真源宫”。自唐代至清道光时均有道士在此居观修炼。
话说,在南宋嘉定年间,退伍军官张军因为没领到朝廷发放的补助金,一怒之下召集了昔日的老部众,上演了一出“闹桐城”的大戏。起义的过程中,张军和他的兄弟们抢了一户乡绅,得到了一笔不菲的财宝。这笔财宝,让这群兵匪升华为“起义军”。
或许,当时的张军晚上做梦时也曾想过“杀向东京,夺了鸟位”。
没过多久,义军浩浩荡荡地来到舒州城下,该城太守是个窝囊废,见到义军旗帜便脚底抹油开溜了,以至于张军不费吹灰之力夺取了舒州城。
舒城太守跑路,张军接下来的套路与小说里的好汉别无二致——“吃他娘,穿他娘,张军来了不纳粮”。最终,靠“杀富济贫”这种方式,张军以城内富豪的资本收买了人心,稳稳地当上“舒城城主”,成了一方土皇帝。
按理说,如果张军是个方腊一般的人物,估计会凭借舒城的有利条件干出一番事业。可惜,这人只是个土鳖,他一心想着享乐,带着手下的弟兄们龟缩进了附近的真源宫(道观),将道观里的香火钱劫掠一空后当起了山大王。
没过几天,池阳的官兵就杀上了山,准备将张军的队伍一网打尽。此时的张军已是雄踞一方的土霸王,他舍不得前些天抢来的金银珠宝,所以他根本没有与官兵再战一场的勇气。一群兵匪龟缩在道观里画地为牢,逐渐陷入绝境。
不得不说,这张军还是有些急智的。他看到被拘禁在道观侧殿的道士们,心中顿生一计。两天后,一群穿着破破烂烂的“道士”瘸瘸拐拐地逃入官兵大本营,他们向军官哭着告状,称道观被兵匪占领自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逃出生天云云。
官兵从“道士”们口中听说敌人人多势众且凶猛无比,也不敢冒进。这时,“道士”又向官兵献计献策道:“火攻乃上策”,教唆官兵火烧道观,将贼兵全部烧死在道观中。刚巧这几日山风呼啸,官兵轻而易举地点燃道观,大火烧了三天三夜,这座千年古刹付之一炬。所有兵匪,都被这场大火吞噬了,竟无一人逃出道观。
朝廷听说这件事后,立即要嘉奖参战的官兵和这群勇敢的“道士”。谁知,这群道士听说朝廷封赏时,竟一个个表现得大义凛然,拒绝了这笔钱。“道士”们表示,为了剿灭贼匪,道观已被火焚,所以当务之急是尽早外出化缘,凑一笔钱翻修道观。所以,高风亮节的“道士”们连封赏都不要,像世外高人一样四散而去。
实际上,“道士”们压根看不上朝廷给出的那点赏金,因为他们根本不是什么道士。在道观之下,埋藏着这群兵匪用数日时间从舒城中掠夺而来的金银细软。原来,这群大义凛然的“道士”,正是龟缩在道观中的兵匪。而那些真正的道士,早就被五花大绑丢在道观中,成了兵匪们的替死鬼,被烧成了焦尸。
兵不血刃拿下舒城、掠光舒城内财富、瞒天过海逃过追捕,张军的起义生涯达到巅峰。抢来的这笔钱,足够张军等人悠然度过余生,他们买下两艘豪华客船,顺流而下抵达建康。张军等人打着盐商的幌子,在酒楼中挥金如土。席间美女无数,管弦丝竹不绝于耳,一顿饭竟吃掉了二十万钱,而张军他们竟连眉头都不皱一下。
正所谓“事极必反”,笑了一路的张军终于哭了出来。他们的行径吸引了当地捕快的注意,捕快立即联合官兵进行了一次围剿行动,将张军一伙一网打尽。这些捕快原本觉得张军是个搞走私的商人,没想到在拷问之下竟挖出了一个惊天秘密。这伙人并不是什么走私贩子,而是一网大鱼!正是他们这伙反贼,主导了舒城反案!
案子被捅到朝廷里去,皇帝都觉得惊诧不已。谁能想到,这群流寇竟胆大包天到这种程度,造反之后还能悠然自得地与朝廷进行交涉?还差点拿走了朝廷给出的封赏呢?满朝盛怒之下,张军等人的下场可想而知。一众参与了造反的兵匪,全部被押送刑场“咔嚓”,张军本人更是弃市游街。张军落网大快人心,只是可怜了那些活下来的小道士。
小道士们不但要在瓦砾中寻找师父们的遗骸,还得四处云游凑钱翻修道观。此后数十年,真源宫也未能恢复如初。
参考资料:
【《宋史》、《南宋起义》】
标签: 唐朝幽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