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笑话说,在今时今日中国的繁华街头,只要一片树叶从空中落下,就会有三个经理人被砸死。
这不是无稽的,今天的经理人的确已多如牛毛,无论是在中国,还是世界的其他角落。100年前的人们很难想象这一幕。在1903年美国人泰勒提出科学管理思想以前,尽管管理一直就是人类的一项基本活动,但没有人会把它当作一门专门的学问,也没有经理人这样一个专事管理的职业群体存在。20世纪以来迅猛发展的工商业改变了一切。几乎是在眨眼之间,管理就变得炙手可热了:无数商业巨子、学界精英、专业报人纷纷投入对管理的研究之中,而经理人作为帮助企业进行管理的人,也大量涌现。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敏锐地注意到了这一点,他在1954年出版的名作《管理的实践》一书中自信地宣称:经理人已经成为工业社会中一个独立的领导群体,没有任何一个新机构、新的领导群体像经理人人群一样发展迅速,并在如此短时期内被证明是不可或缺的。
大师的宣言没有错。在20世纪后半叶,管理被进一步证明是企业最重要的任务,而经理人的观念和智识,早已被视为公司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没有人敢忽略管理的力量。大学成立了专门的商学院、专门的学术机构研究管理学,社会上涌现了无数的管理咨询公司,进行管理咨询和管理培训,MBA的热潮持续不退,有关管理的书籍汗牛充栋。进入21世纪后,人们对管理的热情更是前所未有,在西方国家,你甚至找不到一个从未参加过提高个人管理水平活动的管理者。
学习管理,已经成了经理人无可逃避的选择。诚然,管理永远处于变革之中,没有终极答案可寻,没有哪一种曾经的管理理论能包治百病。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研究管理的过去没有价值。我们中国的古话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马克·吐温说:“历史不会重复自己,但它重复自己的规律。”如果认真分析,经理人将会发现,他们今天遇到的许多工商业问题并非新问题,过去的管理者可能经常遇到并早已解决了。管理中的一切似乎是全新的,管理中的一切又像山峰一样古老。
事实上,没有人能离开历史去构建未来,就像没有人能扯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一样。
《管理的故事》一书就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审视并梳理管理的发展史,并脱离了大学教科书的僵化及枯燥乏味;以“历史”命名,显得过于沉重,用“故事”二字,则既有中国传统的话本色彩,又能突出书中涉及到的管理史上的伟人及其经历的传奇意味。这都说明编著者是深谙现代人阅读之需求的。
古埃及的项目管理,古希腊的民主火花,古巴比伦千年石柱上的管理制度,古中国的用人之道,四大文明古国那古老的不太完整的故事,可以让我们看见人类管理智慧的雏形,触摸到管理中恒久永存的真理。泰勒的搬运生铁试验,福特流水线诞生,甘特表出现——工业时代初期这些伟大的设计,是以工人的痛苦和眼泪作为代价的,由此我们可感受到科学管理的力量与无奈。上世纪30年代,当一场旷古未有的经济危机席卷全球,人群中愤懑的力量纷纷寻找着出口时,穿过大师梅奥、马斯洛、麦格雷戈等行为学派管理理论的丛林,我们可以感受到人性化管理的价值。之后,管理的天空风起云涌,各种经典的管理思想层出不穷,质量管理、目标管理、战略管理、学习型组织、企业再造,每一种管理思潮都有效地解决了当时企业普遍存在的难题,令无数企业受益,并穿越时空,发出历史的巨响。
这本书将经营管理的话题做成文化的收集和整理,并予以系统展现。这种做法本来就是传统文化书籍的操作手法,仅此还不足以称道,它在对待历史文化的态度上,亦是极力保持理智与中立。它主要是展示了管理的发展历史,每一个管理理念,它的创始人及发展者,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条条缕缕,交代得清楚分明;中立的语言,统一的逻辑风格,雅致的编排格式,无不使这本书透出历史编撰者的智慧。在展现时代背景时,它点到即止地概括出一个历史框图,不会恣意地将之描述得波澜壮阔浩瀚无边;在描摹个人时,它客观而真实,不会因为某人某些影响了历史的行为而简单地将之放置于正面或反面,从而吹捧过高或肆意践踏;在介绍和分析管理理念时,它理智而带批判性,不会因为其对历史发展进程起过重大作用而忽略其局限性,更不会因其局限性而认为该理论一无是处并进行全盘否定。即使如此相类于撰史的写作手法,这本书也因其“故事”的定位,而摆脱了历史学家的那种冷峻、学究之气,它不穷根究底,只求读得轻松,开卷有益。
它是历史的骨架,故事的肌肤,长得丰腴,抚摸起来是如此可手。
这本书具备了好几个炒作的亮点,如果它真的需要炒作的话。而事实上,这本书更需要的是读者慢慢地去品味,慢慢地从字里行间咀嚼出它的文化内涵。读着读着,也许你便会想起,自己一直整天叫着嚷着“管理”“管理”,原来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于每一个管理理念的历史传承关系,自己是一无所知——自己原来一直活得这么浅薄!
(《管理的故事》,刘永中、金才兵主编,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2005年9月第1版)
标签: 历史故事10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