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基于“森林、水田及海”:为何说东南亚史是“植物文明”成长史

犀牛历史 86 0

奠基于“森林、水田及海”:为何说东南亚史是“植物文明”成长史

东南亚

1866年,在首次对吴哥遗址进行调查的法国考察团中,一位考古学家后来回想初见吴哥窟时的情景,赞叹“超越最壮丽的梦境的存在”。

奠基于“森林、水田及海”:为何说东南亚史是“植物文明”成长史

这幅寺庙的建筑正面由法国探险家亨利·穆古特所绘,他在十九世纪中叶访问了这个地方

东南亚地区存在着多样的文化、语言、宗教,这是多元文明的外在表现。不过在气候风土、生活型态与文化的核心精神上仍具有一致性。东南亚的历史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长篇生活故事,是不断吸收外来文化,丰富自身传统,不以时间为主轴的文化史。

奠基于“森林、水田及海”:为何说东南亚史是“植物文明”成长史

1587东南亚地图

东南亚从史前时期开始历经数千年,持续着自给自足的村落形态,是一个受惠于大自然的恩泽,“衣食无忧”的地区,但也因长期无存在感,导致不被其他地域所熟悉。

奠基于“森林、水田及海”:为何说东南亚史是“植物文明”成长史

示意图

那么,古代的东南亚史是什么样貌?作为一个夹在印度和中国两大古文明之间的区域,东南亚的文明又是什么?

奠基于“森林、水田及海”:为何说东南亚史是“植物文明”成长史

南洋群岛

壹自然史:奠基于“森林、水田及海”:自然环境与独特的生活文化先来看看东南亚的自然环境。

奠基于“森林、水田及海”:为何说东南亚史是“植物文明”成长史

东南亚地形图

东南亚的历史具有怎样的特征呢?简单归纳一下就是以“森林、水田及海”为基础,人与自然共生的生活史。

01自然环境为山岳、平原及三角洲地形

奠基于“森林、水田及海”:为何说东南亚史是“植物文明”成长史

地形图

中南半岛境内山虽然不高,但地表高低起伏,纵横交错。大小河川多由北方流向南海,途中流经许多深邃的溪谷及平缓的浅滩,靠近海岸的平原地区被山脉分割成数个区域。

奠基于“森林、水田及海”:为何说东南亚史是“植物文明”成长史

中南半岛

苏门答腊、爪哇及加里曼丹岛三大岛屿紧挨着,与中南半岛隔海相望;马来半岛呈南北向长长延伸,处于印度洋到太平洋的通道上;南洋群岛多为火山岛地形。

奠基于“森林、水田及海”:为何说东南亚史是“植物文明”成长史

示意图

海洋的优越地理条件,居民们得以通过海洋联系,各地传统文化相互交错,居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看到许多共通性。

奠基于“森林、水田及海”:为何说东南亚史是“植物文明”成长史

古地图

利用雨林气候特有的风向交替特征,驾驶着独木舟往来各地。随后,利用帆船前往中国、印度、波斯湾及阿拉伯海等地进行贸易。交易活动使地区与地区间愈加活络,沿岸逐渐形成港市,一些港市甚至发展成为地区性的国家。

奠基于“森林、水田及海”:为何说东南亚史是“植物文明”成长史

贸易

中南半岛上河流不断冲刷形成平原或三角洲,带来了肥沃的土壤和丰富的矿源,不仅可用来栽培谷类、甘蔗作物,也是石灰、铁、锡、钨等珍贵矿物的矿床。

奠基于“森林、水田及海”:为何说东南亚史是“植物文明”成长史

三角洲

02以农耕为基础的“植物文明社会”,女性地位高

奠基于“森林、水田及海”:为何说东南亚史是“植物文明”成长史

2015年柔佛王室成員照

东南亚全境雨季和旱季的交替,年降雨量在1400到1800毫米之间。稻田耕作是居民的生活中心,有地理学者甚至将东南亚地区评为“植物文明”的世界。居民们以自己种植的农作物作为粮食,住在用木材、竹子、秸秆、泥土等做成屋里,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奠基于“森林、水田及海”:为何说东南亚史是“植物文明”成长史

示意图

男女紧密作业,就经济活动来说,女性负责主要的家庭事务,从育儿到稻米收割皆一手包办,实质上具有相当充分的决定权和自主权。

奠基于“森林、水田及海”:为何说东南亚史是“植物文明”成长史

示意图

村落建立在河岸的沙洲和平原上,构成基础的经济和社会单位。村民们维持着相互扶持和共同生活的传统习惯。

奠基于“森林、水田及海”:为何说东南亚史是“植物文明”成长史

示意图

03拥有多种宗教信仰

东南亚各地的宗教信仰同样具有共通性,在接受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外,各地的精灵信仰、祖先崇拜、土地精灵、山岳信仰仍未消失,各种祭礼场合常看到这些信仰的影子。

奠基于“森林、水田及海”:为何说东南亚史是“植物文明”成长史

东南亚语言

特别是在举办与农业有关的祭典时,很多村落会根据阴历举行祈求雨季到来或是农作物收成的祭典,祭典时会有板羽球、跳绳、男女的歌唱或舞蹈等庆祝活动。

奠基于“森林、水田及海”:为何说东南亚史是“植物文明”成长史

示意图

贰生活史:支撑东南亚居民生计的农业,海洋贸易形成的港市奠基于“森林、水田及海”:为何说东南亚史是“植物文明”成长史

示意图

这个地域,这些国家,或是这些民族,究竟经历怎样的历史时空才形成如今的面貌?

奠基于“森林、水田及海”:为何说东南亚史是“植物文明”成长史

示意图

答案须通过史料和历史分析才能获得。传统是长年累月的累积下建立的,有传统作为根基,才能形成今日所见的日常生活的样貌。这个形成传统文化的地域迎来了外来文化,在撷取外来文化的同时,做出取舍。

奠基于“森林、水田及海”:为何说东南亚史是“植物文明”成长史

水上集市

农业是支撑东南亚居民生计的基础。如:柬埔寨在6世纪左右引进印度的犁,当时也已经存在着用畜力犁耕的技术,居民们引进外来的农具加以改良,让它们适应东南亚的土地后持续使用至今。当地基本上是以雨水为主的水田稻作和储水灌溉为主,也有少部分的火耕农业。这样的耕作一直维持到引进热带农业栽培后,才有大幅度的改变。

奠基于“森林、水田及海”:为何说东南亚史是“植物文明”成长史

港口

海洋贸易使得三角洲形成了港市国家。柬埔寨的扶南国(约1世纪-7世纪左右)位于中南半岛南部湄公河三角洲,同时拥有经营农耕的腹地;室利佛逝(约7世纪-11世纪左右)位于苏门答腊中部,靠近马六甲海峡;满者伯夷(1293-1527年)位于爪哇岛东部,都是得益于海洋贸易形成的港市国家。穆斯林商人驾驶着阿拉伯帆船来到东方,唐代(618-907年)后期到宋代(960-1179年)以后,沿海商人也前去开展贸易。

奠基于“森林、水田及海”:为何说东南亚史是“植物文明”成长史

隋唐东南亚交通

同期,也就是公元1000年左右,宋朝拥有印刷术、火药、罗盘等三大发明,是首屈一指的文明先进国。在西方,诞生于7世纪的伊斯兰教已经扩展到伊比利半岛,形成伊斯兰文化圈;当今世界的“主角”欧洲当时还仅是落后的地区,甚至还没有开发出让家畜过冬的技术呢。据估算,1000年时世界人口约有2.5亿。其中,北宋的首都开封约有40万人,君士坦丁堡(土耳其伊斯坦堡)约有30万人,吴哥城约有20万人,日本京都约有18万人左右。

奠基于“森林、水田及海”:为何说东南亚史是“植物文明”成长史

北宋东京(汴梁)遗址复原图与开封2014年卫星影像叠加

在水利都市吴哥寺,不仅有大水库巴莱,南北长1300米、东西长1400米的护城河也蓄满了水。为什么在吴哥都城附近是这样?

奠基于“森林、水田及海”:为何说东南亚史是“植物文明”成长史

吴哥地图

原来,除了用作生活用水外,还用来双季稻种植。1140年后,吴哥城人口增加了一倍,庞大的人力足以支持大型的寺院建设,吴哥寺和大吴哥城皆在此时兴建。

奠基于“森林、水田及海”:为何说东南亚史是“植物文明”成长史

示意图

他们就在不需要手持刀枪的士兵的情况下,一步步扩大其领域。

奠基于“森林、水田及海”:为何说东南亚史是“植物文明”成长史

示意图

叁成长史:不以时间为主轴,口传故事胜过编年史奠基于“森林、水田及海”:为何说东南亚史是“植物文明”成长史

吴哥窟苏耶跋摩二世浮雕

一个地域的历史发展,应该是一段如何应付自然环境,或是克服国内外形势、经济及文化等难题,基于改革使社会发展及扩大的历程。但东南亚也是这样吗?

奠基于“森林、水田及海”:为何说东南亚史是“植物文明”成长史

900年 红色:高棉帝国 绿色:骇黎朋猜 黄色:占婆 浅绿色:三佛齐

比如,日本从奈良时代到平安时代,再到镰仓时代,这样的时代区分是以发展作为基础。换句话说,就是在各种改变发生的同时,伴随而来的进步、发展或革新。

奠基于“森林、水田及海”:为何说东南亚史是“植物文明”成长史

18世纪越南地图可看到阮氏军阀须面对西山起义、柬埔寨、占婆等外敌,北方还有后黎朝皇帝以及郑氏军阀的力量

然而,东南亚的历史却不是这样展开,从宏观的视野来看,东南亚史或许未必是进步与发展的历史。举个例子,在东南亚各地,口传故事占有重要地位,例如王朝年代记或是地方史等,都是以说故事的风格被口口相传。

奠基于“森林、水田及海”:为何说东南亚史是“植物文明”成长史

泰国

老挝等地村落里的老人们聊天,大多是缓缓地用“在以前啊……”作为开场白,关于附近地区、包罗万象的故事就此登场。对村民而言,比起编年史,口传故事更令人喜爱。

奠基于“森林、水田及海”:为何说东南亚史是“植物文明”成长史

在1890-1900期间的一个巽他族婚礼

东南亚历史不是以时间为主轴的文化史,而是一部与自然环境共生的长篇成长史故事。虽然不是以时间为主轴的生活文化,却是一部持续延伸的成长史,或者说是一部满溢着人情味以及文化连绵不断的历史。

奠基于“森林、水田及海”:为何说东南亚史是“植物文明”成长史

鱼类

一千年前吴哥王朝的寺院浮雕中所表现的农村风景,在现今社会的农村中仍然到处可见,浮雕中两头牛并立的三角幌牛车,仍然在农村中被使用,粗放农业也依旧持续着。

奠基于“森林、水田及海”:为何说东南亚史是“植物文明”成长史

吴哥窟

东南亚借用了中国和印度的技术和文明,补强了既有的文化核心,强化了自我表现及自我文化。在建造大型寺院时加入了特有的文化、信仰及技术,产生了有点相似却又不太相似的东西,这就是东南亚风格的国风文化创造活动。

奠基于“森林、水田及海”:为何说东南亚史是“植物文明”成长史

示意图

另一方面,东南亚是否有因海外远征等活动,而对外部世界发挥强大影响力的历史模式呢?严格来说,东南亚的政治、社会及文化的独特性并没有积极地向外部世界扩散。虽然各地常有大国吞并邻近小国的例子,但并没有特定的王朝远征东南亚以外地区的史实。

奠基于“森林、水田及海”:为何说东南亚史是“植物文明”成长史

南印度的注辇

1017年南印度的注辇王朝攻打位于苏门答腊岛的三佛齐,1025年时更派遣大舰队抢夺并带回该国巨额的财货;蒙古帝国的远征军在1282年到1293年间,总计5次攻打缅甸、爪哇、占城、越南等地,但东南亚并未发生类似的历史事件。

奠基于“森林、水田及海”:为何说东南亚史是“植物文明”成长史

东南亚

东南亚尽管蕴含着多样环境,以及独特且固有的文化,但与外部世界联系的机会却很少,只有频繁地进行交流。

奠基于“森林、水田及海”:为何说东南亚史是“植物文明”成长史

示意图

从结果来说,东南亚从史前时期开始历经数千年,持续着自给自足的村落型态,是一个受惠于大自然的恩泽,不用烦恼衣、食、住等基本生活的地区,但也因长期对外保持静默,导致始终不被其他地域所熟悉。

标签: 中国历史时空示意图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