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边的城市
海潮青年:安徽是扶贫压力较大的中东部省份,但过去六年600多万人实现了脱贫梦,正尽力融入长三角的安徽,凭借较好的区位优势、工农业基础和人的努力,将迎来新变革;另一面,安徽很难用简短、精准的文字来概括,内部人文分化太大造成了整体形象模糊,这可能要拜长江、淮河所赐。
处于东部、又偏中,处于中部、又偏东,应该是安徽地理位置的写照了;而在整体上,除开淮河对南北的大划分,安徽囊括了5个地形小分区,黄淮平原区、江淮台地区、大别山区、长江下游平原区、皖南丘陵区,这就是多元的安徽地形。
地形区众多的安徽,地跨我国地理南北,靠近中原的中原文化、淮河沿岸的淮河文化、淮南江北的江淮文化、长江沿岸的皖江文化、与浙江山水相连的徽州文化等,很难说谁能全面代表安徽,只能说它们都代表安徽,这就是多元的安徽文化。
在最早期,这些多元的文化孕育于多元的地形区,待到安徽逐渐独自建省,独自探索前进,挑战也就出现了,这其中,正是长江、淮河改变了安徽(对此,皖南的山地丘陵表示也有责任),但这不完全是坏事,文化多元在今天是再好不过的事了。
长江之于安徽
全长6380公里的长江是世界第三长河,是我国最大的河流,它于安庆市宿松县叶家湾村进入安徽,待到长江完全告别江西后,安徽把长江称之为皖江,蜿蜒于平原之上的长江,其落差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对此,长江之于安徽的价值,就比湖北少了水能价值,长江对于安徽的价值更多的是航运和供水。
从安庆到南京,沿岸地区通过黄金水道频繁互动,在历史上,沿承古皖国底蕴的安庆,宋朝后再次鹊起,号称“封长江之喉,分吴楚之疆”,在清时分江南省时,新省份的名称首字正取自安庆,安庆慢慢地成了新省份的省会。
安庆
芜湖一带凭借长江的舟楫水利之便、地理区位之优,利用明朝开始积累的浆染业经济基础,在清朝时期成了“四大米市”之一,在近代逐步发展成了安徽最大的长江港城,被称为“江东名邑”、“吴楚名区”,经济上,芜湖当前占据安徽第二的席位。
芜湖
长江让安徽在我国重要的经济带上占有一席之位,让安徽中南部城市融入长江三角洲有了地理区位基础,配之于铁路通道,长江经济带在安徽还会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淮河之于安徽
淮河划分了我国东部的南北,是我国古代“四渎”之一,发源于河南南阳桐柏山河谷,干流全长1000余公里,但总落差仅约200米,流域面积则为27万km²,淮河虽然没有长江大,但比起长江,淮河在安徽产生的分割效应最大。
淮河支流众多,水系复杂,商朝时的淮河难于逾越,也许只有飞鸟才能逾越,也许是太多的鸟类栖居于此,商人造字时候,把“飞鸟”和“河川”合成了“淮”,这条支流水系复杂的河流就被称之为淮水。
黄河夺淮之前,淮河流域是富庶的地方之一,盛产粮食,航运价值也比较突出;黄河夺淮之后,北岸支流的水系紊乱,中下游河道淤塞,直到失去了入海河道,让人们苦不堪言,近800年间,淮河成了需要被治理的河流,新中国成立后,在“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下,几代人的辛苦努力才让淮河稳定下来。
在安徽,淮河沿岸的城市缺乏互动,可能与淮河的航运价值不高有关,也可能与人们专注于农业生产忽视了商业的往来有关,但无论如何,都说明了淮河之于安徽的价值,更多在于供水和生态,同时,淮河也是安徽多元文化的线索之一。
江淮平行与文化分野
在以农业立国的古代,拥有充足的水源和平原,就等于拥有了灌溉条件优越的沃野,另一方面,航运条件良好的河流等于古代的快速路,但淮河、长江近似平行而没有交汇,导致安徽在纵向上没有什么交集,从而造成了很大的文化分野。
与长江相比,淮河并非是大河流,但淮河流域水系复杂,阻碍了人们的往来,从晏子使楚的橘与枳之别,到了南宋时期的南北对立,农业生产、语言文化、民风习俗、饮食文化在淮河两岸分化,元明清三朝在数百年的时间也没能消除。
在安徽境内,淮河、长江之间没有运河来串联,江、淮就把安徽分成三部分,这还没有考虑到南部山区的差异,在古代,远程交通基本靠马匹和船只的情景下,安徽地区出现文化分野也在所难免。
淮河以北偏向中原,淮南江北自成一派,长江沿岸又是另一种形态,皖南丘陵则偏向吴越文化,当它们组合成了一个新的整体,难题就出现了,建立共同的文化共识面临很大挑战,清朝分江南省为左右布政司,地方官的头应该大了一圈。
中心难寻与省会转移
文化分野只是开始,中心难寻才是古代安徽更大的挑战,清朝的布政使司(省)有巡抚(军政与民政)、按察使(公检法)、布政使(赋税)、学政(科举与教育)四大府衙,其中,只有巡抚和按察使迁到安庆,布政使仍留在南京,学政仍是江苏代管,因此在安徽建省之初,安庆只算半个省会。
到了乾隆当朝,安徽要认真地确定省会了,候选方案有安庆府、太平府、徽州府、庐州府。此时,安庆府已经是巡抚和按察使两府衙的驻地,深厚的文化底蕴、繁华的水运经济让安庆有最强的竞争力,但在安徽,其位置偏于西南,对统合全省难度不小。
太平之当涂
太平府(当涂)位于长江安徽段的下游,水运经济繁华、交通便利、物产十分丰富,雍正年间成为安徽的学政驻地,但太平府容易遭受水患之灾,而且过于靠近南京, 对于安徽自主探索道路不利。
徽州之歙县
徽州府文化声望高、徽商经济实力强,是人杰地灵的地方,而且徽商在徽州争取省会时的分量很大,但区位与交通是软肋,徽州地处深山中,位置偏远,与浙江山水相连,与安徽中北部的联系不紧密。
合肥
庐州府位于安徽地理中心,符合古代选择区域中心的理念,但当时的庐州府的城池规模太小,地处平原无险可守,所以军事价值不高,虽然地理位置好,但交通方式没有大变革,无法发挥区位优势。
选来选去,安庆府正式成了安徽省会,1760年,安徽的三司衙门齐聚安庆,安庆作为安徽省会正式拉开序幕;1853年,太平天国在长江中下游的攻势势如破竹,战火烧到了安庆府,安徽的三司衙门迁到了江淮之间的庐州府,这成为了安徽省会抉择的转折点。
从太平天国到军阀战乱,再到抗日战争,安庆的地位日益下降,工商业已经出现了疲劳之态,首先动摇安庆省会地位的是1876年开埠、逐渐发展成安徽最大港城、经济地位很高的芜湖;然后,因安徽督军倪嗣冲花力气发展铁路交通和军工产业而突然崛起的蚌埠,在安徽的地位一下子上升;最后,拿走安庆省会地位的,是低调了数百年的合肥。
合肥前身就是庐州府,位于长江与淮河之间,在太平天国时,李鸿章与其淮军让合肥名声大噪,从晚晴到军阀时期,合肥默默耕耘;在全面抗战中,安徽的省府迁到金寨,待到抗日战争胜利结束,芜湖、蚌埠、安庆已经衰落,合肥却保持得很好,区位优势显现了出来,此时铁路交通有了变革,1945年8月,安庆正式告别省会,安徽的合肥时代到来。
合肥
安徽的第一个省会是安庆,它是长江边的城市,动摇了安庆省会地位的是芜湖和蚌埠,一个是长江边的河港城,一个是淮河边的铁路城,拿走安庆省会的是合肥,它是长江、淮河之间的城市。
从安庆、徽州之安徽,再到合肥之安徽,长江、淮河沿岸3个城市的先后鹊起,顺着这条线索,可以明白长江、淮河如何改变着安徽,可以说,江、淮的兴衰关系着安徽整体的发展快慢。
新时代的长江淮河
在古代,淮河与长江往往成了对立时期的战争前线,从东汉末年到元朝统一,长江淮河上演了一出出“守江必守淮”的历史大剧,这取决于以车船与马匹作为交通工具的传统交通时代;淮河与长江固然分割了安徽,改变了安徽的整体性,使安徽成为文化多元、人文多样的省份。
淮河大桥
但是,在高速公路、铁路时代,辅之以航空运输,淮河、长江之于安徽的意义也发生了改变,新的交通方式和工具已经弥合了淮河、长江(以及皖南丘陵)的对安徽整体的分割,语言、饮食的差异已经在城市中慢慢缩小,文化多元、人文多样此时发挥了新的价值。
中国人向来拥有跨越河流之心、“愚公移山”之志,遇水架桥、逢山掘隧已经在基建狂魔手中成了常态,一座座跨越长江与淮河的公、铁大桥,已经把安徽北中南串联起来,作为古代天堑的长江淮河,在今天成了经济发展的纽带,技术的变革极大改变了安徽纵向的经济格局,促使安徽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无论是淮河南北、长江两岸,还是江淮之间、山丘之中,安徽各地已经迎来了自己的新变革,地形区众多、文化资源丰富的安徽,在新的交通方式变革中,利用长三角的地缘优势,天时、地利、人和兼备,多元的安徽进入了黄金时代。
参考资料:
《长江中下游河道与岸线演变特点》,作者:施少华、林承坤、杨桂山《论淮河流域文化的特征》,作者:吴圣刚《浅析淮河历史文化的形成渊源与发展》,作者:宛天月《安徽通史》,作者:王鑫义、张子侠《再论安徽历史文化的特点及其成因》,作者:徐国利《安徽历史发展的脉络和特点》,作者:朱玉龙本文由‘海潮地理学社’原创,禁止任何形式的搬运、转载、抄袭,摘录,侵权必究。
标签: 中国历史时空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