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关于大禹的故里有中原、东夷、西戎三种学说,对此你怎么看?

犀牛历史 205 0

有人说关于大禹的故里有中原、东夷、西戎三种学说,对此你怎么看?

感谢小秘书邀请。

题中所说的“大禹故里”,大约可以有三种理解——大禹的“祖籍”在哪里;他属于“中原”、“东夷”、“西戎”哪个族群;或者他住在哪里。分别来说——

大禹其人其事的真实性。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认为,史上确有大禹其人,也确有大禹治水其事,还包括禹征三苗、会于涂山、葬于会稽等等——都不仅仅是传说。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多,不遑论及。

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说:“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五千年是从五帝时代开始的。……五帝之后就是我们说的三代,即夏商周。……禹,既可以说是五帝时代,也可以说是夏商周时代的代表,他是介于二者之间的”。

学者们认为,禹,或者是他的儿子启,建立了夏朝。绝大多数学者,同意文献记载的夏朝积年471年的观点——从公元前2071-前1600年。

史学大咖傅斯年先生在《性命古训辩证》一文中,不仅论及了文献加考古这种研究方法的可行,也驳斥了陈梦家和杨宽等早年的疑古观点。

著名学者朱凤翰先生《论中国考古学与历史学的关系》一文,在探索夏文化问题时也特别强调,“中国原史与历史考古学研究似乎不必为了追求‘纯洁’与独立的地位而刻意造成一种绝缘于丰富历史文献之外的学问”,这应该引起全体夏文化研究者的高度重视。据《剑桥中国古代史》序言说,这个观点得到多数西方汉学家的一致认同——这和网传的、包括头条里所谓外国人不认同夏朝存在的说法,真是大相径庭了。

有人说关于大禹的故里有中原、东夷、西戎三种学说,对此你怎么看?

大禹属于华夏族。 据徐旭升先生的研究,中国的上古部族,大体可分为华夏、东夷和苗蛮三大部落集团。华夏和东夷,早早的就开始了联合及融合过程;三苗,则在尧舜时期就是大患。徐先生考证,当时三苗的活动地域,“以湖北、湖南、江西等地为中心,迤北到河南西部熊耳、外方、伏牛诸山脉间”。

黄帝,公认是华夏族的先祖。大禹的父亲是鲧,鲧是颛顼帝的后代;颛顼是黄帝的子孙。所以,大禹出自黄帝的华夏族,这一点没有疑问。古代文献中,对于自黄帝至禹到底相传了多少代的记载不同。相当部分的学者认为,《古本竹书纪年》所说“黄帝至禹,为世三十”似更可信——中间隔了约千余年。

大禹属于华夏族还有一个例证。史学青年才俊孙庆伟教授,提出了一个新观点——关于史上盛赞的尧舜禹禅让,他考证后认为,“尧、舜、禹和皋陶、伯益其实来自华夏和东夷两大族群,他们之间的禅让其实是这两大族群的轮流执政,其顺序是:华夏(尧)—东夷(舜)—华夏(禹)一东夷(皋陶和伯益)”。禹的儿子启,从伯益那里夺回了王权,只是打断了这种轮流执政而已。

有人说关于大禹的故里有中原、东夷、西戎三种学说,对此你怎么看?

大禹“老家”在哪儿或者住在哪儿。 据蔡哲茂先生在《夏王朝存在新证——说殷卜辞“西邑”》一文中考证,大禹之族起源于关中的渭水流域。

这与傅斯年先生关于“夏”之所在地域的研究是一致的——“夏之区城,包括今山西省南半,即汾水流域,今河南省之西部中部,即伊洛嵩高一带,东不过平汉线,西有陕西一部分, 即渭水下游。东方界限,则其盛时曾有济水上游,至于商邱,此便是与夷人相争之线”。

具体在渭水下游何地,目前尚未发现更详细的线索。

禹后来住在哪儿呢?古文献里有三种说法——

第一,阳翟。 《汉书.地理志》和唐代颜师古注做此记载;还有《太平御览》引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史记.周本纪.集解》引徐广《史记音义》;《史记.夏本纪.正义》引《帝王纪》;《水经.颍水注》等。

第二,阳城。 《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又引《世本》和《汲郡古文》提出此说;《史记封禅书.正义》引《世本》; 《续汉书.郡国志》;《孟子.万章上》;《史记.夏本纪》。

第三,平阳。 《史记.封禅书.正义》引《世本》;《太平御览》引《帝王世纪》;《水经.涑水注》。

有人说关于大禹的故里有中原、东夷、西戎三种学说,对此你怎么看?

现在的学者做了如下判断——阳翟是禹受封立国的始居之地;阳城是禹避商均的临时居地,再在此地受禅即位;禹即位后,又曾一度都于平阳。 对于这三地的具体所在,历代以来也是意见纷陈,但较为普遍的看法是——阳翟在今河南禹州;阳城在今河南登封;平阳在今山西夏县。

大禹都邑的变迁显示,夏族的主要活动区域在今河南境内的黄河沿线地区;势力范围则涉及晋南和山东部分地区。 阳翟是禹的始封之地,堪称夏族的圣地,所以多代夏后均定都于此。可以想见,有夏一代,无论其都邑迁往何地,阳翟的礼仪设施始终存在,它的都邑功能始终存在,是夏人的圣都。其在性质上,与殷商王朝之商丘以及西周王朝的岐周故地是一样的。

台湾著名学者张光直先生曾有夏商周三代“圣都”和“俗都”的说法。他说:“三代虽都在立国前后屡次迁徙,其最早的都城却一直保持着祭仪上的崇高地位。如果把最早的都城比作是太阳,则后来迁徙往来的都城便好像是行星或卫星那样围绕着恒星运行。再换个说法,三代各代都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圣都’,也各有若干迁徙行走的‘俗都’。 圣都是祖宗庙的永恒基地,而俗都虽也是举行日常祭仪所在,却主要是王的政、经、军的领导中心。”

有人说关于大禹的故里有中原、东夷、西戎三种学说,对此你怎么看?

大禹到底属于华夏、东夷或者西戎,是个不是问题的问题。 作为研究中国上古史的学者,搞清楚大禹的族系、起源、都邑,是必要的。从这个角度说,这是个课题。但必须看到,中华民族是由众多民族融合而成的;特别是在上古时期,恰恰是民族融合的重要阶段。作为大多数人来说,搞明白历史知识固然重要。然而,带着明显的地域观念而一争短长,却没有必要——谁能搞得清楚自己的血液里,流淌的到底是西戎的血还是东夷的呢——不如坚信都是中华民族的热血。在这个意义上,本题目又属于不是问题的问题。

前面说到,中国的上古时期,曾经有华夏、东夷和苗蛮三大族群集团。这三大集团的区分,不是按照种族和遗传基因划分的,而主要是按照所居住的地域划分的——在后来的很长时间内仍然是如此。 傅斯年先生提出过“夷夏东西”的理念——姒姓各族属于华夏族,集中居于豫西、晋南、关中等西部地区;祝融和虞舜之后,主要分布在豫东和豫北地区;皋陶为主的各族,则遍布豫东和山东。 但是,夏族与其他部族在空间分布上并非泾渭分明,而是犬牙交错。特别是在夏代早中期,从总体态势而言,夏人是逐步向东方推进的——在豫东、豫北和山东地区或设有都邑,或建有封国,夷、夏和祝融之族呈现出“一体化”趋势。所以,李学勤先生说,“夏朝不是一个夷夏东西的问题,而是夷本身就在夏朝的范围之内”。 到了夏朝末期,异姓国族与夏人互通婚姻;在王朝出任卿士;直接介人王朝政治斗争,等等现象层出不穷——这实际是各族之间的水乳交融,包括文化的融合。

有人说关于大禹的故里有中原、东夷、西戎三种学说,对此你怎么看?

祝融,曾在尧舜时期参与古国统治高层的运作,属华夏集团。但在禹征三苗之后,成了南方苗蛮集团的领袖。后来的楚,也属华夏集团,南迁后同样成为苗蛮集团的代表力量,然后又回归于华夏。这些都是例证。

标签: 大禹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