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枚大玉璋出土于广汉三星堆二号祭祀坑。
其发掘简报是这样通报的:
边璋3件。标本K2③:201附4石质,青灰色。微残;顶端一边成锐角,一边成钝角,有明显的火烧裂纹。上宽下窄,射部和柄部两面各阴刻两组图案,每一组包括5幅图案,每幅图案之间由两条平行线相隔。
第一幅由2或3个身材、姿势、衣着相同的人物组成。头戴平顶冠,冠上刺两行小点。细眉, “日”字形大眼,大嘴,嘴角下勾。双耳戴有铃形挂饰。长颈。双手作半握拳状,两拇指相顶。身着长衣,下摆至膝。两小腿上似戴有脚镯,两脚向外撇成一字形,大脚趾上翘。
第二幅图案刻划两座大山,山上有一圆圈,似代表太阳。圆圈两侧分别刻有成八字形的云气纹,云气纹下是一座小山,山的中部也有一圆圈,圆圈下还有一座小山。两座大山的两边各有一只大手,作半握拳状,拇指按着大山的山腰。在两山中间,刻有一个形符号。
第三幅由两组S形勾连云雷纹组成。
第四幅刻划三个相同的人物。均头戴山形帽,帽上有13至16个雨点纹。细眉,“日”字形大眼大嘴,嘴角下勾。两耳挂两两相连的圆形耳环。长颈。双手在胸前作芈握拳状,两大拇指相顶。衣长及大腿部。双膝跪地。
第五幅有两座大出,山的内部构图与第二幅同。两山外侧各立一枚牙璋,两山中间空处被一座山顶上横出的一个钩状物占满
璋射长43.1上宽8.8、下宽6.8、柄长11.3、通长54.4厘米(图三八、三九)。
首页 - 三星堆博物馆 =
这五幅刻画图案十分耐人寻味,下图便是放大点的两张图片:
如果将枚玉璋的图案分为四幅,就变得让人浮想联联:
第一幅和第三幅图案貌似在说有一群人,领着一组人划着船在两个山包间用手指测量着山包的高度。第二幅和第四图案貌似在说有一群人,在开始挖那那个山包间的山谷然后用牙璋来表示取得了成功。见下图:
这枚玉璋所表示的是一幅治水的寓意,《华阳国志·蜀志》开篇便言:“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是为帝颛顼;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历夏、商、周,武王伐纣,蜀与焉。其地东接于巴,南接于越,北与秦分,西奄峨嶓。地称天府,原曰华阳。故其精灵则井络垂耀,江汉遵流。《河图括地象》曰:“岷山之地,上为井络,帝以会昌,神以建福。”《夏书》曰:“岷山导江,东别为沱。”泉源深盛,为四渎之首,缎拗为九江。其宝则有璧玉、金、银、珠、碧、铜、铁、铅、锡、赭、垩、锦、绣、罽、氂、犀、象、毡、毦,丹黄、空青、桑、漆、麻、纻之饶,滇、獠、賨、僰僮仆六百之富。其卦值坤,故多班采文章;其辰值未,故尚滋味;德在少昊,故好辛香;星应舆鬼,故君子精敏,小人鬼黠;与秦同分,故多悍勇。在《诗》,文王之化,被乎江汉之域;秦豳同咏,故有夏声也。其山林泽渔,园囿瓜果,四节代熟,靡不有焉。”,《史记·夏本纪》曰:“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鲧皆不得在帝位,为人臣。”
这两则记载的相同之处貌似都在说大禹是华阳人氏,故太史公才在《史记·六国年表》曰:“ 故禹兴于西羌。”,汉初陆贾的《新语·术事》也言:“ 大禹出西羌。”,所以其后的《史记·六国年表》集解引《孟子》也言:“ 禹生石纽,西夷人也。”,《史记·夏本纪》正义引《蜀王本纪》曰:“ 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也,生于石纽,”,《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云:“ 鲧娶于有莘氏之女……生高密,家于西羌,地曰石纽,石纽在蜀西川也。”,《三国志·蜀书》:“ 禹生石纽,今之汶川郡是也。”,《路史·后纪十三》罗注引《青城记》:“禹生于石纽,起龙冢。龙冢,江原,岷山也。”
而这枚大玉璋出土于三星堆二号祭祀坑,连同它一起出土的还有那著名的青铜大立人像。
所以说这枚玉璋所表示治水的寓意,其实就是表示的大禹治水的寓意也,因此广汉三星堆遗址就是夏禹和夏启的都城阳城,三星堆二号祭祀坑里的器物就是夏启为歌颂夏禹所建“均台”上的彝器也,“均台”被毁于商武丁伐鬼方战胜时,然后被所谓“庆胜性埋藏”。
标签: 三星堆是谁的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