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不红--- 红安“原型”:火了荧屏,冷了自己(转载)

犀牛历史 188 0

  红安“原型”:火了荧屏,冷了自己

   外地人以红安将军为原型,创作了《沙家浜》、《亮剑》、《夜袭》等震撼国人的影视巨片。然而,这些巨片对红安人来说,仿佛都是外面发生的事,而不是红安发生的事。这些将军用鲜血和生命写下的故事,在银幕上一夜走红,却没有给红安带来任何效益。

   在红安采访,记者发现红安人只注意“将军事迹”的地方展示,而不注意“将军文化”的对外传播。如果没有1985年北京的两位青年作家所国心、董滨撰写的报告文学《两百个将军同一个故乡》在《解放军文艺》上发表,红安这片神奇的土地还不会被外人认识,中国第一“将军县”的美名,也许会被别县抢去。红安虽然产生了两位国家 和223个将军,但红安却没有采用文学和影视作品自产自销一个将军的故事。而外地人却以红安将军为原型,创作了京剧《沙家浜》,电视连续剧《亮剑》,电影《夜袭》等震撼国人的巨片。这些巨片对红安人来说,仿佛都是外面发生的事,而不是红安发生的事。这些将军用鲜血和生命写下的故事,却没有给红安带来任何效益。

  郭建光使《沙家浜》一举成名,原型刘飞养在深闺无人知

   在中国,很少有人不知道《沙家浜》,文革期间,不仅人人知道《沙家浜》,而且人人都能哼几句《沙家浜》里的唱词,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沙家浜》里郭建刚的原型就是1955年被国务院授予中将军衔的刘飞。

   刘飞,1906年12月31日出生于湖北黄安(今红安)县八里湾罗家田一个贫苦农民家庭,3岁丧父,姐弟4人靠母亲抚养。他当过放牛娃、雇工,后在汉口当茶役、码头工人。从红军时代到解放战争,刘飞作为战士和指挥员,参加、组织和指挥过多次战斗战役。

  1939年9月21日,刘飞带领“江抗”西撤途中,与国民党顾祝同部队交战时负伤,子弹停在距心脏一两厘米的地方,把肺都打穿了。刘飞与其他三十多名伤病员一起被留在阳澄湖畔养伤。一次,刘飞躲在凌嫂子家的草垛里养伤,正碰上特务搜查。特务拿刺刀往草垛里扎了十几下,见没动静就离开了。其实,躲在草垛里的刘飞小腿被刺伤,幸亏血迹没沾上敌人刺刀。《沙家浜》里阿庆嫂的原型,就是当年在沙家浜掩护刘飞养伤的“凌嫂子”。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凌嫂子带着孩子到上海找刘飞求助,刘飞正出差,立即命令警卫员给凌嫂子送钱、送食物,帮她渡过难关。

   1948年底,随军记者、作家崔左夫采访刘飞。在硝烟渐逝的淮海战场,刘飞指着正打扫战场的官兵说:“我建议你好好写写二师,这个师是由36个伤病员发展起来的啊!”

  随后,刘飞给崔左夫讲了36个伤病员的故事。崔左夫听了激动不已,并向刘飞表示:一定要把“江抗”36个伤病员不平凡的经历写出来!

   当时,战事不断,崔左夫对“江抗”36个伤病员的事迹未能作进一步采访,建国后,崔左夫在刘飞的帮助下,获取了“江抗”36个伤病员的名字以及其中大部分人的工作单位,并陆续对他们深入进行了采访……1957年,他终于以“江抗”36个伤病员的战斗生活为素材,写出了报告文学《血染的姓名——36位伤病员斗争纪实》。那年文化界正举办解放军建军30年征文活动,上海沪剧团正想寻找优秀征文改编成剧本公演,该团副团长、崔左夫的老战友陈荣兰听说崔手头有一篇好征文时,赶忙索要。

   陈荣兰读罢《血染的姓名》,兴奋不已,又推荐给剧团编剧文牧。文牧看后也热血沸腾,埋头苦干了一个多月,将《血染的姓名》改编成为剧本《碧水红旗》。编剧陈荣兰等人拿着剧本征求刘飞的意见,此时的刘飞已担任上海警备区副司令员,身患重病,他要夫人朱一给他念完剧本,然后,提出了要进一步贴近生活的修改意见,并拿出由他口述、朱一和秘书整理的反映当年战斗生活的回忆录《火种》,交由陈、文二人参考。两人回去后,根据《火种》又对剧本作了认真修改,并更名为《芦荡火种》。

  不久,《芦荡火种》在上海公演引起反响,1964年5月被选调到北京公演。*** 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了此剧,并给予了很好的评价。当时江青想通过文艺进入政治舞台,借机立即组织人马将《芦荡火种》移植为京剧《沙家浜》。《沙家浜》以独特而又感人的故事、细腻的台词和唱功,一下轰动了全国。

  1965年初夏,刘飞接到江青要接见他的通知。这让刘飞感到很突然,想推病不去。当时刘飞对江青的政治野心并不清楚,不想去的主要原因是不想借反映“江抗”36个伤病员的剧作扬个人之名。但江青毕竟身份非同常人,刘飞勉强同意了。

   去见江青那天,刘飞为表示对 的尊敬,特地换上了皮鞋。当他来到江青在上海下榻的饭店会客厅时,江青满脸不高兴地皱起了眉头。原来刘飞走路步子重,皮鞋踩在地板上“咚咚”作响,让江青感到不舒服。

   “你就是领导过36个伤病员的刘飞?”江青问道。

   刘飞回答:“是的。”

   随后,江青要刘飞讲一讲那段经历。没想到,刘飞刚把“江抗”伤病员的情况讲了个大概,江青便说:“你的嗓门怎么这么大?”刘飞的耳朵在孟良崮战役中被炮声震出过血,故讲话时嗓门特别大。刘飞不想再作解释,不太高兴地回道:“我平时就是这样说话的。”

   自从那次被江青召见过后,刘飞就不大愿意提及自己的过去了。他说:“一个真正的革命者,什么时候都不要去摆功,去张扬自己。”

   如今,京剧《沙家浜》使“沙家浜镇”变成了旅游风景区。《沙家浜》主角郭建光的人物原型刘飞领导的36名伤病员在阳澄湖打游击的故事被搬进苏州革命博物馆,刘飞将军遗体里取出的子弹也作为珍贵的历史文物被保存在苏州革命博物馆。可以说,没有刘飞就没有《沙家浜》,没有《沙家浜》就没有沙家浜风景区。然而,红安却没有把《沙家浜》搬到红安来,建立一个《沙家浜》原型展览馆,或者建一个《沙家浜》片段与刘飞故事对照展。人们在看《沙家浜》时,不会想到红安,人们在游览沙家浜时,也不会想到红安。

  李云龙红遍整个中国,原型王近山没给红安带来一丝红霞

   2005年,电视剧《亮剑》成为中央电视台电视剧全年收视冠军,此后它一路获奖,直到2007年获得国家最高奖——飞天奖。

   《亮剑》的成功是因为主角“李云龙”的成功,李云龙的成功,则是因为有一个成功的“原型”,这个“原型”就是红安籍将军王近山。

   有人把王近山与李云龙做过比较,他们有60%的相似点:

  相似点一:根据同名小说《亮剑》拍摄的电视剧中,李云龙出生在大别山地区湖北与河南交界的地方,参加了“黄麻起义”,长征的时候是红四方面军的团长。

   王近山是大别山区鄂豫皖三省交界的红安县人,也参加过“黄麻起义”。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任红四方面军团长、师长。

   相似点二:李云龙在参军以前是一个篾匠,王近山将军在参加红军以前也做过篾匠活儿。

   相似点三:王近山和李云龙在抗日战争中同为八路军129师的团长,都是打起仗来不要命的将领。

   相似点四:王近山和李云龙一样,性格桀骜不驯,纪律性差,常做离经叛道之事,还有一个“王疯子”的外号。

   相似点五:李云龙在伏击日军运输队的时候,无意中遇见了“日军官战地参观团”。李云龙带领他的“杂牌”军队与他们肉搏,将敌人消灭。

   1943年10月,王近山任太岳军区二分区司令员,奉命率队赴延安保卫陕甘宁边区,途经敌心脏地区韩略村时,根据情报,一队日军将从此地经过。他当即决定队伍停止前进,就地埋伏。王近山和部下,当时谁也没想到,他们即将伏击的竟是由日军中队长以上军官组成的“日军官战地参观团”。

   相似点六:李云龙的第二任妻子田雨是在医院中为他献血,后又照顾他终生的一名护士。王近山的妻子韩岫岩也是八路军医院的护士,有名的院花。

   相似点七:王近山和李云龙不仅都是战场上的虎将,生活中也都有幽默诙谐的一面。

  属于红安的王近山让李云龙红遍了整个中国,却没有给红安带来一丝红霞。其实,原型王近山的故事比李云龙更精彩,如:解放战争中,杜义德任骑兵纵队司令员,王近山任师长。在一次战斗中,王近山的部队缴获一批战马,将军特别钟爱。在一次行军过程中,这些战马受了惊吓,怎么也不肯过浮桥,担任部队殿后任务的杜义德过来二话不说就毙了两匹马。那些马在王近山心目中无异于“美人”啊!而今,居然让一个小子枪毙了!王近山二话不说就提着枪上去了,破口大骂:“妈了个X!你他妈敢枪毙我的马,我让你偿命!”拔枪就要打,杜义德也不是好惹的,“别说是马,耽误了部队行军,老子连你一起枪毙!”两人都骂对方是“二杆子”,警卫员吓哭了。后来徐向前来了,把王近山一顿臭骂。几年后,两人再次相见,已是我军的高级指挥员了。从此,两个脾气相投的将军开始了他们的搭档生涯,从晋冀鲁豫到大西南,再到朝鲜,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在建国初期,将军爱上了一个女大学生,而这个大学生又是自己的小姨子。当年,将军的夫人举家抒国难,革命半辈子得到的是丈夫的背叛。想不通的将军夫人给党中央写了封信,她的想法很简单,只是想反映自己的想法,挽救濒于破碎的家庭。北京军区副司令员王近山的家庭风波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先是老首长邓小平出面谈话,没用;周总理谈话,没用;他的部下也纷纷前来:“王司令,我们以前跟着你打了不少胜仗,你就忍忍吧,承认错误就什么事情也没有了,以后再慢慢来嘛。”将军把他们大骂一顿,说自己明人不做暗事。最后,***对刘少奇说:“你去处理一下吧。”结果,王近山被罢官削职:开除党籍、从中将降为大校待遇,从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公安部副部长降为河南一个农场的副场长。

   动身去河南的前夕,那个大学生小姨子退缩了。一辈子流血牺牲换来的战功、地位、肩上的两颗将星都不要了,却换来这样的结局,这是对将军最大的打击!这时,他家的保姆小黄对他说:“首长,我陪你去吧,你需要人照顾。”要知道,小黄比她小20多岁呀,就这样,她成了将军患难与共的第二任妻子。

  多年以后,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在北京见到了***,说:“战争年代有几个人很能打仗,现在过得很惨,请 照顾一下。”

  “谁呀?”

  “王近山和周志坚。”

  “好啊,你们谁要啊?”***问在座的各位大区首长。

  “王近山,我要!”许世友说。

   就这样,赋闲10余年的将军出任南京军区副参谋长,可是这个副参谋长在军中的名气太大了,以至于后来成为他的顶头上司的老部下肖永银每次见了他都立正、敬礼,一口一个王司令。

   1978年的春天,王近山将军病重,让他的老首长,老部下们痛心不已。将军在临死前,经常从嘴里冒出冲、杀的字眼,每当这个时候,他的儿子王少锋就对他说:“爸,李德生上去了”、“爸,尤太忠上去了”、“肖永银上去了”,将军的身体马上就平静下来了。

   将军坟前的青草第15次被吹绿的时候,邓小平同志为他平生钟爱的部下题词:“一代战将”。

  李云龙的故事不会有王近山精彩,而看了《亮剑》的红安人却没有想到借《亮剑》之风,策划一部《李运龙原型秘闻》或《亮剑背后的故事》的畅销书,炒红红安。

  《夜袭》照亮了山西,陈锡联给红安人带来的只有怀念

   《亮剑》是以红安将军王近山为创作素材,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李云龙形象,而《夜袭》却是将红安将军陈锡联的真人真事,直接搬上银幕。

   影片再现的是忻口战役中八路军夜袭日军阳明堡飞机场一段真实历史——1937年7月,中国人民全民抗战开始,10月,忻口会战打响。八路军129师769团奉命北上敌后牵制阻击增援的忻口日军,途中,侦察人员发现了位于山西省代县的日军“阳明堡”机场。769团23岁的陈锡联团长率领600多名战士,就凭着几杆破枪,几门小炮,居然摧毁了日军的飞机场,并将全部24架飞机毁灭。

   《夜袭》被称为是中国版的《兄弟连》,明星阵容强大:夏雨、马伊琍担纲主演,苗圃、江珊、侯勇鼎力加盟。这场“鸟枪打飞机”的传奇战役搬上银幕后,口碑喜人,观众们称找到了看《地道战》、《地雷战》等经典战争片的感觉,导演王小帅称其为“2007年最佳战争电影”,导演安澜因此摘得金鸡奖最佳处女作奖。

   2007年10月20日,《夜袭》在中央电视台播放时,有网友在网上发帖建议:是红安人就一定要看这部电影!

   陈锡联出生在红安高桥镇,和李先念、王近山是同镇老乡,14岁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5岁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在红四方面军先后任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委员、团政治委员、副师长、师政治委员、师长等职。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29师385旅769团团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和晋冀鲁豫野战军(后为中原野战军)第3纵队司令员,第二野战军3兵团司令员,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中共重庆市委第一书记、市长和川东军区司令员,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员兼炮兵学院院长,沈阳军区、北京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军委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99年6月10日病逝于北京。

   陈锡联是王近山的好友,二人一同走过长征路,抗战处于“兄弟团”,甚至王近山的妻子都是陈锡联介绍的。可以说,李云龙的塑造过程中,或多或少也有一些陈锡联的影子。同王近山一样,陈锡联也是一个“问题”将军,威震敌胆的阳明堡战役,就是他一次不服从命令的结果。

   陈锡联曾经说过,在他的军事生涯中,一个很大的遗憾是没有担任过“排长”。因为作战勇敢、且打仗聪明,领导很早就发现并着意培养这棵“苗子”,从班长直接提拔为连指导员,接着又升为营政委、团政委。有人认为陈锡联进步太快,找领导提意见。领导说:昨天晚上,陈锡联带着三个通讯队去攻打敌人一个前哨连。这个前哨连驻守在山上,下面是班、排,最上面才是连部。按常规的打法,应当是从下往上攻,这样打下来算胜利,打不下来就撤回来。但陈锡联不这样干。他带着人深更半夜悄悄地攀上山顶,先干掉敌人的连部,然后从山上往下打,也就是从敌人的屁股后面打, 很快就消灭了无头的敌人的班、排。战斗结束天还没亮。陈锡联所部没有伤亡一人,却活捉了一百多个敌人。这样漂亮的打法,你能想得出来?“小钢炮”(陈锡联的绰号)就是有一套,这样的干部就是要培养提拔。后来不久,陈锡联担任了师政委、师长,成为红四方面军最年轻的师级指挥员。

   《夜袭》讲的是陈锡联的故事,宣传的是红安将军,扩大的是红安影响。但记者在参观红安烈士纪念馆时,却没有看到有关这个影片的资料。

   从这里可以看出红安对“将军”品牌建设反映迟钝,红安周边的新县为了本土出生的一个“将军”可以拍一部电视剧《上将许世友》,与红安毗临的黄陂区为中国工农革命第七军(后发展成红军第四方面军)军长吴光浩(黄陂人),拍了一部22集电视剧《木兰烽火》。而别人为红安的将军拍了几部影视剧,红安人却没有反应,却没有去借力营销红安。

   有人提出这样的建议:在红安高桥镇建一个“红安将军影视馆”,因为《亮剑》中李云龙原型王近山将军是高桥人;《夜袭》中的团长陈锡联是高桥人;《中原突围》中的中原军区总司令李先念是高桥人;《沙家浜》中的郭建光原型刘飞是与高桥相临的八里湾镇人。高桥作为红安的第二个红色名镇,可以建设成为红安的第二个红色旅游区,这样高桥——县城——七里坪连成一线。高桥以“李先念纪念园、红安将军影视馆”为中心;县城以“烈士纪念园、董必武故居”为中心,七里坪以“长胜街”为中心,形成红安红色旅游一条线。2011年是红四方面军诞辰八十周年,可以提前将七里坪红四方面军诞辰纪念碑修复好。还可以请知名演员来红安,比如请《亮剑》李云龙扮演者李幼斌先生或《沙家浜》郭建光的扮演者为红安“红安将军影视馆”揭牌,一定会有很大的轰动!

标签: 李云龙的原型是谁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