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存下来的商周古汉字多是甲骨文,刻字果真曾是日常书写形态?

犀牛历史 156 0

留存下来的商周古汉字多是甲骨文,刻字果真曾是日常书写形态?

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曾说,语言使人类别于禽兽,文字使文明别于野蛮。汉字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和智慧结晶,作为记录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载体与媒介,它承载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诉求。

目前可见的商周古汉字多为铸或刻在青铜器、陶器、玉石器及龟甲兽骨上的铭文。这之中,甲骨文是存世数量最多的一类。那么,刻字真的是古汉字日常书写形态?

日前,杨浦图书馆的“寻根家源”家谱文化推广项目推出汉字再认识系列讲座第一期,上海博物馆副研究员、《百家讲坛》主讲人葛亮以生动有趣的故事讲解中国文字的构形特征和演化历程,带人们探寻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

留存下来的商周古汉字多是甲骨文,刻字果真曾是日常书写形态?

在讲座过程中,他娓娓道来甲骨文在汉字历史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现代人们对古代人使用文字的一些理解上的误区。比如,通过出土文物和古文字,在商、周、秦、汉时代,汉字最普遍的载体实际都是竹木简牍,书写方式则是毛笔墨书。只有极少数纪念性的文字会被铸刻在坚硬的材质上,以使它长久保存,正是这样的情况产生了“幸存者偏差”,让人们以为商代的古人都是在龟壳上写甲骨文。与我们平时所认识的不同的是,用于书写的竹简并不厚重,一般为1毫米厚,五毫米宽,其正面是黄面,粗糙而易吸墨,背面是青面,用来写篇题与序号。活动现场,葛亮悉心回答了读者对于汉字的疑惑并推荐汉字演变的相关书籍。同时,讲座搭配古法造纸体验活动,为读者提供纸浆、树皮等材料,按照步骤在水中捞浆制纸,现场参加活动的读者踊跃参与,感受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的魅力。

留存下来的商周古汉字多是甲骨文,刻字果真曾是日常书写形态?

据悉,“寻根家源”项目汉字再认识系列讲座后续将在七月,八月为读者奉上第二期“中国字是象形字吗——汉字性质的再认识”,第三期“从书同文到简化字——汉字演变的再认识”,带领人们全方位地理解汉字的性质,从它是怎么构成的(“造字”)、是怎么记录汉语的(“用字”)、是怎么被我们所认识的(“识字”)三个角度,感受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此同时,推出搭配活字印刷与拓片体验活动,让人们通过排版、涂墨、印刷等工序,体验古老技艺,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的魅力。

留存下来的商周古汉字多是甲骨文,刻字果真曾是日常书写形态?

作者:如烟

编辑:王筱丽

标签: 文字是谁发明的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