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头品足]字画中读中国文化 --读《韩熙载夜宴图》

犀牛历史 118 0

                                           今天的我们,早已不知曾经的人们如何在日起日落中让光阴流逝,只有从今日我们可看

  到的那些历经沧桑的古物中寻找昔日的亨迹,体会那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沉溺其中,仿佛便

  已进入那似乎遥不可及的空间,一点点体会那已逝去或仍延续的文明。

    我想,这其间最佳的途径当数字画--古人怡情寓志的主要工具,也许正如希区苛克所

  说的那样,“偷窥”是人的本能,所以当我无意中看到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时,忍不住

  起了好奇心,在今天我们所谓的夜生活“日益丰富”时,那时的人们在做些什么呢?不得不承

  认,我看的是一本印刷拙劣的书。上面的人难免带了写酱鸭颜色,但仍令人惊讶不已,“神来

  之笔”,此词形容此画,当不为过。

    画中共一十八人,却丝毫不觉繁复,疏密有致,中国人讲究中庸之道,繁而不复,在该

  画上体现的淋漓尽致。起首部分戴黑色峨冠的主人韩熙载和一着红袍的客人坐在屏榻上,与屋

  内其他或坐或立的客人和女侍在倾听一名歌妓弹琵琶,之后,一件大的屏风将起首部分与下一

  部分的舞蹈和室内两组场景分开,在前一场景中韩熙载由四位妇人陪坐于一屏榻上,两组情景

  之间由好像将要离开前厅正要走向韩熙载的女子巧妙的连接起来。在接下来的夜宴情景中,气

  氛变得更加随意轻松,可以看见韩熙载袒露胸襟,似乎沉湎于声色之中。当进入最后一景中,

  屋内逐渐简置的物件使人感到空旷,但人与人之间略感疏离的距离却因一夜歌舞逐渐拉近,象

  极了如今的PARTY,当一切渐近尾声,大家却突然觉得彼此之间变得无话不谈,距离一下

  子近了好多。乍一看画,我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是一幅“动”画,是随着时间推移的,看了介

  绍,再一细看,原来一幅画上有四个韩熙载,不仅哑然失笑,中国人不时想来讲究“像由心生

  ”嘛!佛说“风动,幡动,然心动也。”那出极出名的京剧“时迁盗鸡”,时迁站在桌子上,

  不也代表我们看不见他了吗!一人一鞭立于台上,方寸间踱一圈步子,便已是万马奔腾。卷轴

  卷舒之间,情景此落彼起,一夜欢乐,跃然纸上。

    千百年来,中国人大多是含蓄的,外国是线性思维,而我们是发散思维,西方的油画将

  大量的颜色铺陈开来,生怕落下什么,呈现于人一片绚烂;而国画则有大量的留白,让人自由

  的想象,“绕一个圈子”,是绘画的艺术,也是我们骨子里根深蒂固的思维吧!

    绵而不断,一个“气”字,与作者在画中运用自如,虽是四个场景,却丝毫不象读现在

  的漫画,又被隔断的感觉。第二、三场景,三、四场境皆有屏风隔开,偏偏又不显出雕琢痕迹

  ,最精彩的当属二、三场景的连接,侍女面对韩熙载手中器具却悄然指向深厚的第二场景,歌

  舞升平至慵懒醉卧,一气呵成,看的人也觉畅然。

    该画描写五代生活,南唐时还未脱尽唐朝的奢华之气,侍女头饰仍与唐朝相仿,还依稀

  找得出《簪花仕女图》的影子,但也颇有了些婉约气氛,五代本是承上启下的年代。“细处见

  乾坤”,一幅画便可看得出当时人们衣着、喜好、习俗,画中人的眉宇间还有当时的心情。禁

  不住想,当作者一笔笔亲描出云鬓花容时,又怀着怎样的心情呢?

    此时映入眼帘一枚印章,让我觉得极不舒服,题跋也本是赏心之物,一枚小章,一句偶

  感,点滴间流出岁月的陈香气息,但醒目处立于屏风之上的“太上皇帝”四字印章却扫人兴致

  ,让人想起乾隆的浑圆字,字如其人,全无文人应有的嶙峋志气,但转念想,他也是在算不得

  文人,况且一幅画历经多年风雨,岁月洗刷,多种文化寓于其中,其珍贵之处也在于此吧!不

  仅释然。

标签: 韩熙载夜宴图作者是谁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