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甲》\《夜宴》与《东京审判》:烂片中的烂片,垃圾中的垃圾(转载)

犀牛历史 129 0

   我不打算看张艺谋的黄金甲.2B导演居然搞了个这种让人笑也不是,恶心也不是的2B造型,大概只有减肥人士或2B人士才会去看这种2B片子:(图片见。请哪位网友帮忙贴上来,谢谢!)

      据带3个表估计这很有 可能是一部关于养花的电影

  带三个表 :

  我记得张艺谋在《十面埋伏》这部电影里向观众介绍了一些体育运动,比如章子怡打台球,金城武和刘德华玩撑杆跳,让我记忆犹新,尤其是最后在狂风骤雪中,章子怡的头发纹丝不动,又向我们介绍了最新型的钢针牌啫喱水。其实很多方面我们中国还是挺强的。自从章子怡这么一玩台球,丁俊晖立马就拿了世界冠军。

  《满城尽带黄金甲》还没公映,据说只点映了,张伟平请了几个人看,结果观众好评如月经初潮,叫好率达到100%。以后电影要是这么放该多好,不喜欢的,想挑毛病的,居心叵测的,想说国产电影坏话的,与狗一起不得入内,而且,最好推行实名制,每个进电影院看电影的必须实名注册,这样国产电影肯定繁荣。

  在网上看到了几幅《黄金甲》的剧照:图一、图二、图三、图四。从这些剧照中我能看出来,这是一部关于植物栽培学和建筑学的电影。尤其是里面涉及到养花的内容,是我非常感兴趣的。

  其实农民是喜欢讲排场的,你看中国的富翁们,有了钱之后除了盖房子就是置地,为什么我的眼里总是含着泪水,那是对这片土地一往情深啊。所以说,这个多年来形成的传统,在人们的意识中根深蒂固,不管今天是进入小康还是和谐。

  以前张艺谋拍电影还是挺纯朴的,不太讲究排场,现在弄得越来越像一个暴富的土财主,3.6个亿,弄点什么不好,非弄那么一堆花,当然,这里面有没有回扣、洗钱我就不知道了。我估计张艺谋深知电脑特效技术还不过关,吸取了陈凯歌在《无极》中电脑特效失败的教训,宁可全都用真实景物,也不特效。这种反好莱坞精神,谁与争锋。

  反正中国电影已经越来越变态了,伪崇高、伪庄严和伪文化,陈凯歌、张艺谋和冯小刚成了名副其实的“三大伪哥王”。越没文化的人越是想显示文化的一面,哪儿不行就补哪儿。文革的时候老百姓能看到八个样板戏,一看就是十年。现在我们每年看三个比样板戏还糟糕的大片。看国产大片,一千个观众眼中只能看出一个哈姆雷特。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中国电影和当今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

  待到秋来九月八(秋后算账),我花开后百花杀(一花独放),冲天香阵透长安(大造舆论),满城尽带黄金甲(粉饰太平)。艺谋好乖。

        万恶的“恶搞”论

  连岳

   自从广电总局祭出“不得恶搞”的大旗后,那些对中国人,尤其是上网的中国人的素质憋了一肚子火的人,就把“恶搞”当血滴子用,凡是他们看不爽的,不同意的,看不懂的,连争论都免了,只要飞出“恶搞”,就可取人“首级”,至于什么是“恶搞”,谁也不清楚,不知是听宪法的还是听官员的,反正咒出“恶搞”就像原来指责论敌为“反革命”一样,一下就可以占上风。据《中国青年报》9月4日报道,在某次会议上,“一位官员表示,网上‘恶搞’已经造成了比较恶劣的社会效果,‘我们的意思是要告诉这些人,你们觉得可乐的,我们觉得不可乐,你们觉得可笑的,我们觉得不可笑。’”这段话算是为“恶搞”下了精确的定义:官员觉得不可笑而别人在笑的,就属于“恶搞”。这个标准基本上没法把握,一个没有幽默感的官员可能永远都学不会笑,在他看来,笑的人全在恶搞,而毛泽东的名句,“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更是在恶搞古典诗词。

   这种不讲理的文艺理论,只要官大势大,就可以拥有“恶搞核武器”,由于杀伤力巨大,已经迅速蔓延,一些取巧的人已经掌握这种说话方式。比如冯小刚的《夜宴》在广州点映时由于其半文半白的台词,引发了七次笑场,他的编剧盛和煜就在媒体上指责笑的人素质不够,“我说怎么着这些记者也是大学毕业吧,怎么连这种台词都听不懂。”这种逻辑就是“我觉得不可笑而观众在笑”,那就是观众不对,素质不行。而这位似乎是素质很高的编剧在采访中,却把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口口声声说成“韩熙载的《夜宴图》”,这个常识错误,我想那些笑场的人可能并不会犯。所以越是素质低的人就越会指责别人素质低,也最喜欢指控他人恶搞。

   官员禁止大众发笑,编剧不许观众发笑,这就是泛滥无度的“恶搞论”对我们文化的戕害,不早收手的话,大家会笑得更厉害的。

           《东京审判》烂片中的烂片,垃圾中的垃圾

  作者:众卿快快平身

  来源:百灵社区

    中国法官给人的第一印象不是为审判日军战犯做准备,而是在跟其他法官挣座位(座次)。最后按照为国争光的逻辑,当然挣到啦。(因为他老是说自己要走,然后又等了两个“十分钟”……)这下座位争到了,估计他满意了,审判下了班,就跑到日本小酒馆里喝烧酒,笑咪咪地说:“老板娘,你的中文说的真好啊!”(我呕啊呕~~~)在喝完了酒,坐车回家,途中遇到两个日本醉汉,好象是打碎了车玻璃什么的,然后我们的中国的司机一下车,两枪就把这两个醉鬼打死了(又为国争光了啊!用枪打死了手无寸铁的日本醉汉!厉害啊!)法官看到此情景:“我为司机感到惋惜”简直一句屁话,先你怎么不劝阻?

    导演通过以上的塑造充分表现了我们中国的大法官就这点本事。因为影片直到最后,这位法官除了在酒馆里喝酒唱歌和在法庭上摆摆造型外就没什么戏了。有网友肯定会说:你忘了最后的投票了吧?

    关于投票那一段,真是说都不想说,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愚蠢和自取其辱而已。

    开始他叫人家拿杯水给他,接过手来就给摔碎了,然后说了几句屁话——大家注意这是在什么场合,用得着这样吗?你想说“没有人类就没有人类文明”之类的话,直接说不就行了吗?这些大法官都是高级知识份子,又不是弱智,干嘛摔杯子?最搞笑是和那印度法官的对话。印度法官说了些佛教的东西,真把人笑死了,且不说他本就说的不对。众所周知,佛教在印度早就没落了,绝大部分印度人信仰的是印度教……算了,不说这些,说最后的投票,我还以为这个中国法官说了这么多大道理,其他人就纷纷赞同了哟,结果竟是6比5险胜,真是自取其辱。

    我通常不看亚洲片的原因就是有些中,日,韩导演的脑容量有问题和缺乏基本的文艺创作基本知识,更不用说扎实的哲学和心理学基础。

    低素质的导演经常会犯一些低级的 “情商错误”和设计很多“娇柔做作”的故事情节。这部戏也不例外。

    首先,焦点不对。大家如果看过《纽伦堡审判》就知道了。《纽》的焦点就集中在战犯和律师身上。而《东》呢?焦点在一个喜欢挣座位的法官和一个中国留学帅哥,还有一个莫名其妙的日本女记者(林熙蕾饰,一个根本没必要的角色)以及一个悔过日本兵和他的变态三弟身上。

    焦点的错位,导致这部烂片之烂,之所以这么卖座,完全是靠迎合了国人的反日情绪。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看下去,下面讲讲为什么我说中国导演脑容量有问题的原因:

    情节到了最后,受了刺激的变态三弟要在走廊上举枪杀掉我们的中国帅哥,日本妹妹拼命保护ing …… 这时屋里传来悔过日本兵的声音:“XX是我杀的,因为他已经变成了畜生……”这位三弟居然思都不思考,直接冲进去用枪指着他大哥!!

    我们想一想,一个正常人会这样吗?(当然我也不是说这个日本人就正常。

   1.首先他应该会想,大哥是为了救这个中国人故意这么说的吧?2. 就算他是弱智,想不到这点,按人之常情,他也应该质问“为什么?”“是怎么回事?”之类,并且还必须有个思想接受的过程,但这人没有,直接开枪!3.大哥杀了二哥,所以三弟就杀死了大哥来为二哥报仇,大家想想,这叫什么垃圾情节。

   开枪打死悔过日本兵后,变态三弟愣了一会儿,在这段时间里,我们牛高马大的中国帅哥,既没有逃跑也没有与之搏斗,而是等着他再一次举起枪来……(所以我说导演脑容量不够)

     然后最狗屎的情节出现了——我们的中国帅哥和日本妹妹在一阵你推我让,你挡我闪的过程后,当然是那最美丽又无辜的日本妹妹中弹倒下了……这种老的要死的弱智段子(我的眼泪呀,花花的流),也就中国导演还在用。

    最后,作为知识分子的中国导演群体,还有很多东西希望你们学习,虽然你们都四五十岁的人了,脑容量无法在增加了,看不懂艰深的哲学和心理学书籍,那看看别人的优秀作品,模仿模仿也未尝不可。(《疯狂的石头》就是一部模仿作。)

    至于中国民众对电影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只能说 四个 字 —— 实在有限.

   谁来审判《东京审判》?!

  作者:李祥瑞

  《东京审判》的题材很好--绝大多数的国产主旋律影片题材都很好--我的意思是说影片作者确实有一个良好初衷:影片主题严肃厚重,又相当具有教育意义,在如此强大的“先天优势”面前,任何的批评声音都可能被视作对崇高的抵触以及对历史的忘却--《东京审判》的保护者是善于给反对者扣上这种道德罪名和政治帽子的,这也是他们最后的叫嚣而已。

  不谈政治,只说电影。

  这部意义重大的影片问题真的不小。先说开头,上天入地的视野看似大气,所呈现的效果却是动画片级别的。制作经费有限,国产片外表寒酸一些可以理解,但我想指出的是,全剧将故事空间局限于审判庭、小酒馆产生的狭窄视觉已经与作者开篇时刻意营造的“大片气氛”严重脱节了,影片里春晚直播般的摄影机运动和《珍珠港》式的音乐其实都是虚张声势,并未掩饰住作品骨子里的小气。

  再现值得记忆的历史瞬间、在浩瀚的历史材料中发现人性应该是一部历史题材电影的基本义务,但《东京审判》里单调的时空切割根本无法造就波澜壮阔的情节,也使早被“历史”预先设置身份的主角们失去了舞台、丢掉了性格。比如英达所饰演的中国检察官首席顾问倪征燠,只在法庭上展现出职业魅力,镜头一转,这个人就彻底消失了!而老戏骨曾江出演的中国检察官向哲浚也是一样的空有画皮,不知所为何来。法官、检察官以及战争罪犯等人物高度脸谱化,审判者慷慨陈词,被告们僵硬地呆坐,欲知一干人等的真面目,只能钻进历史书中寻找答案--电影本身,不过是些浮皮潦草的过场。

  把视野锁定于有限空间内,电影史上并非没有特例:希区柯克作品《绳子》(1948)的故事发生在一间屋内,好莱坞法庭片《12怒汉》(1957)主要场景只有一个:陪审团休息室,剧中380多个镜头,摄影机几乎没有离开40多平方米的房间一步!中国电影《雷雨》(1985)也属体现“戏剧性”内景戏居多的电影……显然,那些敢于不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的导演对电影剧情和自己的功力有着充分的自信,他们在看似狭窄的戏剧空间内巧加调度游刃有余,甚至出人意料地拍出示范水准的电影佳作。而题材方面明显重于前述作品的《东京审判》,在电影拍摄、制作技术远远好于前辈的条件下并未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因为作者不懂得情节制胜、在戏剧舞台式空间内电影仍然有进行表达的无限可能、视野受限甚至可以迫使电影感喷薄而出这个道理。一个没有看过《绳子》和《12怒汉》或者说看了也是白看的缺乏电影修养的人浪费了本年度最大题材。

  整体结构上导演未能很好地控制,细部技术处理也极不得当,表现得异常外行:《东京审判》频繁使用黑场加重金属音效,几乎泛滥到令人忍无可忍的程度--显然,导演企图用这类密集的“视听轰炸”唤起观众对细碎散乱情节的关注,而此种提神醒脑的方式明显带有强迫性意味,大大违背了电影叙事原则,简直不可理喻!最不能原谅的是影片竟然由纪录片资料、字幕、提示性说明性旁白承担着叙事的责任,背景信息系统的“强悍出击”,折射出作品电影叙事手段的全面弱化和导演的无所作为,也让该片彻底沦为教科书式的低级作品。总之,《东京审判》的一切表现形式都偏离了电影故事片经典叙事模式的轨道--就历史题材影片而言这确实有些惊世骇俗。

  《东京审判》是一部中国电影,准确而言是只能给内地人民观看的电影--我们的体制一直保护这样的电影,我们的制度一直盛产这样的电影:无论所谓的时尚新作(《第601个电话》)还是历史大片,它所针对的对象只是国内观众群体,或者一次性地满足某些人的浅薄欲望,或者暴力地进行某一观念的强制输灌,一言蔽之,它们根本无法象好莱坞影片以及欧美本国主旋律电影那样去面对全世界的观众,更不可能走出国门为中国电影扬威--因为这类电影本来就没有尊重电影艺术的规律去谋求人类心灵的共鸣。

  在这样一种形势下,我们就不得不学会一种在思想上主动退化的本领:适当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自己的智商降低到国内追星族或者小学生作文作者的水平,这样,我们才可能为《东京审判》之类的垃圾片拍手叫好。

  现在,面对此起彼伏的批评声浪,导演高群书开始高呼“有人和《东京审判》过不去”了,他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就是冯小宁第二,人们对他的审判很公道。

  附.《夜宴》背后

  作者:nordenbox

   又是一个没有人性光辉和温暖的法西斯电影。先不说那蹩脚的旁白——该旁白将葛优杀死哥哥,抢了章子怡的戏剧悬念完全丧失,同时为以后揭露这些暗藏线索所带来的戏剧张力带来骨灰盒。我一看那些带着面具,完全看不见脸孔的杀手,心里就是一凉,完了,完了,又来了,中国古装片里面的“义仆”,蚁民角色又来了,接下来,王子的乐人也是面具,所有人都看不见脸。老实说,导演根本不觉得他们需要露脸,因为它觉得一来是很酷,二来是:反正你们都是要死的,都是我编剧手里的工具棋子,你们有什么资格露脸?一场杀戮,结果最后只有吴彦祖,我看清是他,甚至那个武功最高强的义仆,都没有资格看见脸孔,他们从头到晚就像无名无姓的炮灰,只是让主角发展剧情的铺垫。

   我想起了《影子武士》里面,德川家康家和织田家的三个密探相会的场面,人物性格各个鲜明,让你感觉到他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思想和性格,甚至你会觉得他们也有自己的爱人和孩子。还有那一枪干掉武田信玄的火枪手,真实,可爱,让人忍俊不禁。所有这些都是历史画卷里面的应该有的温暖和叹息。

   反过头来看我们,如果我们拍《影子武士》,我前面提到的人物,肯定一律是面具炮灰,一句台词都没有,早死早超生,为留时间给主角唧唧歪歪而尽忠。

   随着这些义仆的死去,我的心也沉沦了,为什么?其实还是我们民族内心的奴性所致,在奴才心里,只有主子,只有权高位重的权贵才在历史上有地位,也只有主子配有情感,其他人,不过是随时可以消灭的蚁虫而已。这就是为什么那个卖毒药的,接过章子怡的砒霜,一脸“我该死,我早就该死了”的表情。唉,叫我说什么呢,拼死一争也好,遁走塞外也好,你又不拿人工资,干什么一副“姐姐,我死的好委屈哦……”的表情!

   于是九人暗杀小组自杀的时候,电影院的我几乎快要晕倒,一个宦官面前,整齐的拔刀,雄壮的音乐,多角度摄影机位,要干的事情和宦官没什么两样,生命自宫。

   接下来那个被杖毙大臣,如同沙袋一样被一群打手在空中接力的场面,也就不为怪了。为什么要这样拍,这样对一个人的尊严的被践踏?那群打手的变态快感和镜头语言的宣泄都说明了导演和动作指导的血液加速:“妈的,这段绝对是中国电影,不对,是世界动作电影的经典!来,再多抡两圈……”根本这个大臣就没有倾注导演的情感,前面朝堂上的大胆,无非是借口。而这个人物也没有任何下文。要我说把马精武老师顶替上去,对剧情的延展是有好处的。这里无非是炫耀而已:这个大臣也是棋子。与此同时,葛优在台上观看,一句:真残忍。我看不到导演的谴责和内心倾向,我相信,观众在笑场的时候,也不过是陪着葛优一起乐而已。

   我并不是说,电影的每一场一定要表现人的善。而是说,你有没有平衡你人物的性格和剧本的性格?在这里没有群臣,没有别的人的表情镜头,什么也没有,只有皇帝和皇后。这些人上那里去了?《角斗士》里的角斗场面,有皇帝的残忍,也有路西亚公主的黯然伤神,也有儿童的惊恐,也有群众和大臣的反应。《阿拉伯的劳伦斯》里面,土耳其人火车被炸,劳伦斯上校高高在上,以杀人为乐,也还有对他发愣的美国记者……

   人的善恶,只是剧本和导演艺术构思的外在表现。怎么能像夜宴那样,一点点情感都没有,导演和观众也在玩味这样的滑稽血腥?我感觉到,导演和编剧都觉得,这个段落是有力加强了葛优的残忍和章子怡的犹豫。那么至于那个大臣叫什么,其他人对这个事情的反应,根本不管紧要。

   再看看那个巨大的朝堂,那个跟在皇帝身后唯唯诺诺的群臣,《英雄》里面也有类似的群臣,只有黑色衣服的移动,没有脸,没有任何个性,一群穿着衣服的活动尸体而已。还有御林军,还是面具,还是如同机器般的移动,就是皇帝死去,他们也没有任何举动,对他们来说,只有一个新的皇帝诞生而已。他们……还是像《英雄》里面那群被梁朝伟和张曼玉尽情杀戮的武士一样,最多是拖延时间的炮灰。你有没有看见,始皇帝根本没看过他们一眼。有人肯定会大声的说:喂,拍他们干什么啊!他们就是炮灰啊,为什么要浪费时间呢!章小姐的时间是很宝贵的!

   《辛德勒名单》里面的群众,无论是犹太人还是党卫军,都给与了充分的笔墨,无论是犹太人在黑暗境遇里的那些光辉人性,还是在杀戮中弹奏巴赫的纳粹军官,他们无论善恶,首先他是人,是有自己思想的人,而不是一群没有头脑的机器。

   辛德勒在最后告别的时候,对在旁边仍然手持武器的纳粹军人说,你们应该回家了,于是这群士兵掉头回家,军官也优雅的放下武器,转身离开。没有任何犹太人乘此机会,上前群殴报复……(我知道,在中国,这样的事情,百分之一万会发生)。观众觉得,他们也是有家的,有兄弟姐妹的,这些人无论有多大罪恶,首先他们是人,他们获得了辛德勒的尊重,也获得了观众的尊重。我认为只有在一刻,才真正理解斯导的用心良苦。罪恶有多大,善良就有多大。

   回到夜宴,我还是什么也没看见,夜宴群臣?那里有群臣?我怎么只看见了马精武老师和黄晓明老师呢?其他人,根本连个影子都没有。在皇后获得最后胜利的时候,只有那个内侍监在那里高喊:女皇陛下万岁!这个时候,没有任何声音,还是没有人。大群的群众演员在曝光点之外,除了黑压压,无词可形容,然后轰然一句:女皇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皇帝在的时候是他们,不在了还是他们,所谓的效忠,说到底是没有具体对象的,只要是主子,都可以。

   心里明白:我们的导演,根本无能力处理大场面的群戏,没有能力搞大场面的调度,编剧也无能力为大场面写台词,或者说,我们的创作者根本就不具备这样的欲望。因为对他们来说,皇帝登极,高呼万岁,一人高高在上,已经足够了,这个仪式就完成了。因为我们只需要这个了。

   或者还有个事实,我们多年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教育里面,有多少是真实的东西?群众到底是什么?

   说说几个主角吧。

   吴彦祖演的无鸾,他在整个剧情里面的作为,简直乏善可陈。虽然脱胎哈姆雷特,可是性格的软弱,并不能没有逻辑。既然武功高强,为什么你的乐人被杀戮的时候要躲在水里不敢见人(这个时候没有说要保存实力的剧情)?为什么多次面对皇帝而不动手?为什么在塞外的经历一带而过?为什么最后要给皇帝喝毒酒留全尸的机会?是真的软弱,还是剧本的毛病,一看便知。说到底,无鸾这个角色完全可以写的很好,这么处理无非是有意无意给葛优和章子怡让位置而已。

   青女,我简直觉得完全没有评论的必要?这就是爱?这就是强烈和至诚的爱?肉麻的话挂在嘴边不说,整个行动都可以说像个毫无主见小姑娘。既然为爱和皇后竞争,为什么没有半点因为爱而带来的智慧和成熟?被爱人强暴,跟没有发生一样?还是一句话,青女也是高级剧本炮灰而已。

   殷隼和他父亲,前面看似雄才大略,后面突然间智商和能力双蒸发,被人摆布,一家人死于非命,最后老爷子就落的个老泪纵横。为什么?其实只是编剧的工具而已,要你牛X的时候,你就牛X,要你傻X的时候,你就……

   好了,说说皇帝。最不可思议的是最后的自杀。因为导演知道,葛优的这个角色,绝对不能是十足的坏人,一定得是个有善的,有魅力的坏人。最后怎么都得找拨回来。于是就让他自杀,自己成全自己,满脸是泪的高尚一把。高尚是这么高尚的吗?困兽犹斗,呐喊而死就不可以吗?诅咒敌人,高声咒骂而死不可以吗?和王子决斗,漓血而死不可以吗?其实,我感觉到,创作者没有能力把握什么是英雄。英雄首先是人,是一个有魅力的人。而我们的英雄,是什么,是高级政客而已,是卑劣的胜利者而已。要这样的一个人,非要高尚起来,英雄起来,就算葛优是劳伦斯奥利佛再世,拿到这样的剧本也无能为力。因为他演的角色不是一个正常的人,而是一个主子,一个概念的主子,电影安排了大量的情节来表现他是多么的权威,一会观看杖刑,一会关心庙堂装修,一会解除殷氏父子的兵权。就是没有多少戏是说明他的个性和内心。

   前面对他的剧情线索,都证明了一点,他不过是个卑劣的小人而已,情欲很旺盛,理智也不高明,几次刺杀王子都归于失败,他也不生气。那么坏就坏到底,可是导演又不能这样,最后的尴尬在所难免。

   试问,做一个女皇又怎样,做一个平凡女子又如何?只要是真实的一个女人,观众一定会捧场,会感动。但是一个法西斯电影,是不能这样的,因为,群众角色,是没有情感的,是符号,只是为了特定的目的而设立的。而世界上真正的主宰,只有主子,皇帝,老大哥。他们才可以树碑立传,他们才可以动用这几千万的资金。

   所以一切都可以解释了。没有感动,没有人性的温暖。没有。彻底的冷。

   终于看了《夜宴》……

  作者:张小北

   具体到冯小刚在《夜宴》中的表现,我觉得这部电影把他在影片节奏和镜头空间方面的问题暴露无遗。比如在九人团自杀段落,单从这个镜头段落而言,整体节奏感虽然略有问题,但从剪辑角度来说基本还过得去。但如果把这个段落放在整部影片中考量的话,我们就会发现这个段落完全是游离于整部影片节奏的。在《夜宴》中这样的段落为数不少。

   整部影片中升格镜头的滥用,也说明影片在节奏感的把握上出现了失误。太多的段落只是为了炫耀镜头或场景,而忽略了叙事的功能。比如打马球的段落,虽然快慢镜交错运用的不错,但是请问,这段镜头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让观众看看导演心目中的贵族是怎么过日子的?

   说到这里,我觉得要为观众辩解一句。既然这部电影是一部打算掏观众钱包的大片,那么你就要有大片的诚意,起码要做到能让大部分观众看懂。不说已经备受诟病的台词,连基本的故事剧情都不照顾普通观众,比如最后小章挨那一刀,我在看电影的时候边上的观众就很惊讶,完全不明白怎么回事。

   《夜宴》开头部分,是我近年来看过的最血腥的中国电影。而且这种暴力既无聊又无厘头——尤其是那几个戴面具跳舞的家伙,完全是在挑战观众的忍耐极限.大部分角色的行为动机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这是一个致命伤。观众在无法理解人物的前提下,也就对电影中的这个所谓的悲剧无所谓了。反正是看戏嘛。

   作为大片不讲人话的一个最典型例证,就是观众能提前把下面的台词说出来。这是所有大片都存在的一个问题。我也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但导演在需要尊重观众的时候不去努力,而在那些本可以避免的地方,他却忽然跳出来考虑观众的智商问题。就这些蹩脚的台词,你怎么让我们观众去尊重你?

标签: 韩熙载夜宴图作者是谁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