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白居易,你会想起什么?
或许你会想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又或者是那遍山的野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还有那游历钱塘湖时发出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还有长恨歌中“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缠绵悱恻。
他的诗歌充满了坦诚,他用美妙的诗句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美丽的风景。但是他的一生却鲜有人知,有人评价他是一个温柔、真诚的“享乐主义者”,何出此言呢?
那是一个风云四起的时代,安史之乱刚刚结束,唐朝受到了重创。白居易的出现,给衰败的唐朝诗坛带来了新的火焰。
16岁的时候,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惊艳了世人。或许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就已经有很多人在默默关注白居易的成长了。
长大了的白居易心里怀有大抱负,他想要当官,想要为人民服务。白居易本身就是很聪明的人了,但为了考试,他还是出了非常大的努力。从那个时间段他写的诗句就能够看出来,到底有多辛苦。他说:“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 ”
努力从来不会辜负人,28岁的白居易终于上榜,可以完成自己的抱负了!
进入官场以后,白居易却还是没有把日子过好。他的家庭条件不好,当官之前还得在家里等几年,这几年他实在是穷怕了。直到后来,他被唐宪宗李纯看上,被提拔重用。
在当官的这几年,白居易写的诗越来越“批判现实”了。以前还是百姓的时候,他只知道自己日子过得苦,却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也不知道怎么去改变,只知道拼命地读书。等他成为县尉后,看到了更多以前看不到的东西。
他从始至终都是一个温柔的人,他写出了一首首充满现实意味的批判诗,《观刈麦》、《立碑》、《买花》都是那个时候写下的。语言充满了讥讽,你却能够从这些诗句中看到一位爱国爱民诗人的悲伤。
除了温柔,他还是一位真诚到有些执拗的诗人。因为他是被唐宪宗看上的,他想用自己的力量为这个时代做一些事情。所以他经常直言上谏,但是他忘记了眼前的人不是普通的领导,而是执掌天下的一国之君。
他的言辞有的时候真诚到过于激烈,逐渐地让唐宪宗感到不快,这也为未来的贬黜埋下了隐患。
白居易的母亲不小心坠井而亡,这让不少敌人抓到了白居易的痛脚。他们说:“白居易,你母亲去世了,你还写了《看花》、《新井》,你是不是不孝?”他丁忧回来以后,武元衡被刺杀,全朝廷都知道杀人凶手是谁,却没有人敢说,白居易感到不解,他仗义执言:“为什么全都知道凶手是谁却不说?”
这句话一出,触犯了所有人的利益。唐宪宗也已经厌恶了白居易,将他贬到了江州当司马。这才有《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在官场的这些体验让白居易彻底放弃了,他开始“享乐”。他开始学着官场上那些老油条,作的诗也慢慢的回归风景,很少抒发自己的情绪。
可笑的是,开始“享乐”的白居易官运突然变得好了起来,他八面玲珑的样子受到了朝廷的重新重用。
写到这里,我却无从下笔了。在压迫下,人总是会有变化的。我没有资格点评白居易的选择,或许我处在他那个位置的时候,会改变得更早一些。
但是我还是有些许遗憾,也许白居易也有一些遗憾。在午夜梦回之际,他可能也会想到当年那个意气风发,仗义执言的自己。
无论白居易最后的选择如何,我依旧认为他是一个值得钦佩的人。那是晚唐时期,无法做出更好选择之后为了生存必须选择的路线。而他的风采,绝不仅限于我们此刻了解的他。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
标签: 香山居士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