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元皇后王政君:汉家老寡妇的气节

犀牛历史 23 0

  王政君(前71年-13年),魏郡元城(今属河北大名县东)人,西汉阳平侯王禁次女,母亲李氏。汉元帝刘奭皇后,育成帝刘骜。她也是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皇后之一,其身居后位(包含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时间长达61年(前49年—13年在位),仅次于清朝的孝惠章皇后(64年)。王政君也是王莽的姑姑。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卷五中有记述:“亡西汉者,元后之罪通于天矣……老妖(指王政君)不死,日蚀月齕,以殄汉而必亡之,久矣!”在王老夫子看来,西汉之亡,全都该算在这个女人身上,那具体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们从王政君的早年经历讲起。王政君,母李亲,出于魏郡李家。李亲因为恼怒阳平侯王禁纳妾,弃了正妻地位而去,改嫁河内郡苟宾。《汉书·元后传》:“ 母,适妻,魏郡李氏女也。后以妒去,更嫁为河内苟宾妻。”

  史籍更有记述,李亲怀王政君时,梦见月光照到她的肚子上。这就是“梦月而生”啊。《汉书》曰:“初,李亲任政君在身,梦月入其怀。”不过这种事情多半是史官对于富贵之人的牵强附会,不足为信。

  王政君在成长过程中,性情沉静温和,颇有些三从四德的意味。到了十四、五岁出嫁的年经时,出落得端庄秀丽,落落大方。她父亲将其许给一户人家,但男方暴死,不了了之。《汉书》:“及壮大,婉顺得妇人道。尝许嫁,未行,所许者死。”

  而后,王政君又被了东平王纳为姬妾。但还未过门,这东平王又是一命呜呼。诸位看官可别以为这不是什么大事,在古代,嫁谁谁死,人们就算表面上不说,还是会把这姑娘当成扫把星的。

  她的父亲王禁见到如此,大是恼火,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再要改嫁,影响已经不好,他总要想办法来补救。这阳平侯倒不见得多迷信,只是古人行事,多借神秘之功,他随便找了个卜者,使点钱财,便让人附会出“梦月入怀”奇事,只道是日后贵不可言。王政君的事迹渐渐不再骇人听闻,可是光是如此当然不够,还要内外兼修,那才能成就一个完美女人,于是王政君开始练习才艺。十八岁时,她终究是寻得了机会,被送入宫中做了家人子(即宫女,汉代对无官职名号宫人的称呼。《汉书·外戚传》颜师古注:“家人子者,言采择良家子,以入官未有职位,但称家人子。”)。《汉书》:“禁独怪之,使卜数者相政君,‘当大贵,不可言。’禁心以为然,乃教书,学鼓琴。五凤中,献政君,年十八矣,入掖庭为家人子。“

  王政君初入宫时,其实并没有什么地位,就这样得过且过,直到一年多后才算是时来运转。太子刘奭对司马良娣极宠爱,但司马良娣染上了重疾,在病故之前,胡言乱语了一通,只道是被其他的姬妾诅咒,这才有此一厄。太子因为司马良娣病逝,对其他姬妾隔阂极深,日日都是郁郁寡欢,也不接近其他女人。《汉书》:“岁余,会皇太子所爱幸司马良娣病,且死,谓太子曰:“妾死非天命,乃诸娣妾良人更祝诅杀我。”太子怜之,且以为然。及司马良娣死,太子悲恚发病,忽忽不乐,因以过怒诸娣妾,莫得进见者。“

  宣帝刘询知晓了此事,对太子倒算是体贴,从皇宫里挑选宫女给太子送去。皇后从其令,挑出五人,王政君在其中。只是皇帝虽然一番好意,太子却是没有兴致,不过因为是皇帝主持,皇后亲为,他倒不敢削了他们脸面,只说五选其一。双方都有了台阶下,王政君阴差阳错,便留在了太子身边,不久二人完婚,此后不久,王政君便有了身孕。《汉书》:“宣帝闻太子恨过诸娣妾,欲顺适其意,乃令皇后择后宫家人子可以虞侍太子者,政君与在其中。及太子朝,皇后乃见政君等五人,微令旁长御问知太子所欲。太子殊无意于五人者,不得已于皇后,强应曰:‘此中一人可。’是时政君坐近太子,又独衣绛缘诸于,长御即以为是。皇后使侍中杜辅、掖庭令浊贤交送政君太子宫,见丙殿。得御幸,有身。“

  太子本来已经有了十多人的姬妾团,但这些人没一个争气,这时候王政君怀孕,当然深得宣帝喜爱。甘露三年(前51年),王政君生下一子,宣帝亲自为其取名“骜”,字“太孙”,并常常把皇孙留在身旁。《汉书》:“先是者,太子后宫娣妾以十数,御幸久者七八年,莫有子,及王妃一幸而有身。甘露三年,生成帝于甲馆画堂,为世适皇孙。宣帝爱之,自名曰骜,字太孙,常置左右。”

  黄龙元年(前49年),宣帝驾崩,太子刘奭由是继位,为汉元帝。王政君本为太子妃,这个时候自然顺理成章的要成皇后;只是刘奭对她并无感情,不愿意封她为皇后。元帝虽然不喜,却是架不住群臣的压力,几天之后政君就得升级为皇后。《汉书》:“后三年,宣帝崩,太子即位,是为孝元帝。立太孙为太子,以母王妃为婕妤,封父禁为阳平侯。后三日,婕妤立为皇后。”

  王政君原本就不受汉元帝喜爱,生子之后,被汉元帝下意识地冷落。王政君的儿子刘骜年幼之时还是宽博谨慎,后来大概觉得他是皇位的唯一继承人,有恃无恐,开始玩乐,如此性格,自然被元帝看不上眼。《汉书》:“皇后自有子后,希复进见。太子壮大,宽博恭慎,语在《成纪》。其后幸酒,乐燕乐,元帝不以为能。”

  元帝此时宠爱的傅昭仪,育有一子,即定陶王刘康,刘康长大后多才艺,元帝以之为奇,很器重他。元帝一度想要废刘骜改立刘康,王政君、王凤、刘骜等人栗栗危惧。好在后来刘骜得到了大臣史丹的拥护,元帝出于多方考量,最终还是没有换掉刘骜。《汉书》:“上亦以皇后素谨慎,而太子先帝所常留意,故得不废。”

  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元帝驾崩,太子刘骜即皇帝位,是为汉成帝。成帝遂尊王政君为皇太后。王政君的家族在支持成帝继位之上出过大力气,很得皇帝的信任和倚仗,权势极度膨胀起来:王凤为司马大将军,王崇为安成侯。而后一日同封平阿侯王谭、成都侯王商、红阳侯王立、曲阳侯王根以及高平侯王逢时,世人称之为“五侯”,王氏一族一日之内,贵不可言,权势滔天。当然,“五侯”只是其中封赏突出者,王家家大业大,人数众多,很多人都在朝廷中担任职位。《汉书》:“元帝崩,太子立,是为孝成帝。尊皇后为皇太后,以凤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益封五千户。王氏之兴自凤始。又封太后同母弟崇为安成侯,食邑万户。凤庶弟谭等皆赐爵关内侯,食邑。”

  成帝身体不好,没有子嗣,起了在死后传帝位于定陶王刘康的心思,在刘康来朝时成帝找借口将他留下。成帝体弱,心胸却是宽广,只以兄弟之礼待刘康,不因以前险些被废立之事而心生怨怼。王凤此时手上握着重权,想让刘康回到封国,王家势大,刘康不敢得罪,无奈离开。京兆尹王章由此事上书弹劾王凤,但并未能奈何得了王凤,反而被其怀恨于心,不久便冤死在了王凤手上。

  王曼是王政君的小弟,由于死得早,未能封侯,王政君因此将对王曼的愧疚转移到了王曼的儿子王莽身上。王曼被王政君追封为“新都哀侯”,王莽继承其爵位,又被任命为大司马。

  成帝无子,定陶恭王刘康比他更早一步过世,他于是封刘康的儿子定陶王刘欣为太子。《汉书》:“绥和元年,上即位二十余年无继嗣,而定陶共王已薨,子嗣立为王。王祖母定陶傅太后重赂遗票骑将军根,为王求汉嗣,根为言,上亦欲立之,遂征定陶王为太子。“

  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成帝因纵情声色,一朝暴毙于昭仪赵合德床上。太子刘欣登基,为汉哀帝。王政君再晋一级,为太皇太后。王氏一族势力滔天,深为哀帝所忌,双方疏远起来,朝堂气氛剑拔弩张。

  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哀帝驾崩,后继无人。王政君迅速夺取兵权,拔除哀帝倚仗的傅、丁外戚。王氏实际上已经掌控了大汉的天下,但王政君却没有改朝换代的想法,推中山王刘衎为帝,即汉平帝。《汉书》:“明年,哀帝崩,无子,太皇太后以莽为大司马,与共征立中山王奉哀帝后,是为平帝。”

  元始五年(公元6年),平帝又驾崩,孺子婴继位。王莽在“众望所归”之下辅政,为摄皇帝。王政君虽然持反对意见,但无法阻止此事。《汉书》:“平帝崩,无子,莽征宣帝玄孙选最少者广戚侯子刘婴,年二岁,托以卜相为最吉。乃风公卿奏请立婴为孺子,令宰衡安汉公莽践祚居摄,如周公傅成王故事。太后不以为可,力不能禁,于是莽遂为摄皇帝,改元称制焉。”

  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王莽篡汉建立新朝。遣王舜向太后索取传国玉玺。王政君坚决不给。《汉书》:“初,汉高祖入咸阳至霸上,秦王子婴降于轵道,奉上始皇玺。及高祖诛项籍,即天子位,因御服其玺,世世传受,号曰汉传国玺,以孺子未立,玺臧长乐宫。及莽即位,请玺,太后不肯授莽。”

  王舜出言威胁,王政君激愤之下怒骂之:“而属父子宗族蒙汉家力,富贵累世,既无以报,受人孤寄,乘便利时,夺取其国,不复顾恩义。人如此者,狗猪不食其余,天下岂有而兄弟邪!且若自以金匮符命为新皇帝,变更正朔服制,亦当自更作玺,传之万世,何用此亡国不详玺为,而欲求之?!我汉家老寡妇,旦暮且死,欲与此玺俱葬,终不可得!”(《汉书》)

  王政君悲切不能自止;王舜亦感悲伤,谓太后曰:“臣等已无可言者。莽必欲得传国玺,太后宁能终不与邪!”

  太后听王舜如是说,知道是王莽在威胁她,便将汉传国玺取出,将玉玺投掷到地上给王舜,玉玺因此碎裂了一角;并出言诅咒王家灭族,曰:“我老已死,如而兄弟,今族灭也!”

  始建国五年(公元13年),王政君去世,享年八十四岁,她至死都没有向王莽低头。

  其实明末的王夫子所言过于偏激,王政君一介妇人,虽有贪心,竭力为王氏家庭谋取利益;但就算王莽夺汉室之后,王政君仍能坚持自己“汉家老寡妇“的立场,怎么能说是“元后之罪通于天矣?”

  相比之下,蔡东藩的评价较为公允:“孝元皇后,无傅太后之骄恣,又无赵氏姊妹之淫荒,亦可谓母后中之贤者。乃过宠王莽,使其罔上行私,得窃国柄,是则失之愚柔,非失之骄淫也。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