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底沉船到海上丝路——水下考古发现印证中外交流源远流长

犀牛历史 149 0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编辑:胡君颜

从海底沉船到海上丝路——水下考古发现印证中外交流源远流长

中沙考古队员在红海开展水下考古调查 中沙联合考古队提供

从海底沉船到海上丝路——水下考古发现印证中外交流源远流长

中沙考古队员在塞林港遗址发掘现场 中沙联合考古队提供

从海底沉船到海上丝路——水下考古发现印证中外交流源远流长

中沙联合考古队现场合影 中沙联合考古队提供

从海底沉船到海上丝路——水下考古发现印证中外交流源远流长

塞林港遗址发掘出来的地下建筑遗迹 中沙联合考古队提供

从海底沉船到海上丝路——水下考古发现印证中外交流源远流长

沙特官员接见中国考古队员 中沙联合考古队提供

从海底沉船到海上丝路——水下考古发现印证中外交流源远流长

沙特考古局长接见中国考古队员并察看碑文拓片 中沙联合考古队提供

从海底沉船到海上丝路——水下考古发现印证中外交流源远流长

中沙考古队员开展水下考古搜索 中沙联合考古队提供

从海底沉船到海上丝路——水下考古发现印证中外交流源远流长

时任中国驻沙特大使李华新接见中沙考古队员 (左二为姜波) 中沙联合考古队提供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林维):从“南海一号”沉船的打捞和研究到“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入列《世界遗产名录》,水下考古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在发展本国水下考古事业的同时,还积极开展中外联合水下考古项目,水下考古发现印证了中外交流源远流长。详细情况,来听记者林维的报道。

涉及海陆空多维空间的中沙联合塞林港遗址考古项目,是中国和沙特两国间一次重要的考古实践,也是推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考古合作的一项重要举措。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副主席、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姜波是中沙联合考古队中方负责人。姜波表示,此次中沙联合考古收获颇丰。“从2017年到2019年,这三年实施了两次塞林港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既包括了陆地的田野考古调查与发掘,也包括了航空遥感考古,还开展了水下考古工作。发现了一个被流沙掩盖的海上丝绸之路的港口遗址,出土了一大批跟海洋贸易相关联的文物,特别重要的是发现了中国的瓷器,可以看出在那个时代,中国和红海之间真正的海上的交流。”

中沙联合考古队沙方负责人迈迪·卡尔尼表示,联合考古成果证实了中国和阿拉伯国家文化和经贸交流源远流长,也为相关国家深入挖掘和研究本国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素材。“作为沙特人民,我们很重视这个与中国共同开展的合作项目。从中国经过红海的古代贸易通道,即海上丝绸之路,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阿中文化交流与经贸合作。目前我们的考古发现证明了这一切。”

水下考古学是田野考古学在水域的延伸,是运用考古学所特有的观点和研究方法对人类水下文化遗产开展调查、勘探、发掘和研究工作。同时,水下考古学又是一门交叉学科,需要诸多相关学科的技术支持,如海洋勘探技术、潜水工程技术等。

20世纪80年代,水下考古在我国还是一片空白,但经过30余年的发展,我国水下考古事业取得了长足进展。其中一个重要成果,就是“南海Ⅰ号”沉船的整体打捞和出土文物研究。姜波说:“在广东海域发现的,从泉州港出发,在广东(海域)沉没,本来是应该前往东南亚(乃至印度洋)的‘南海Ⅰ号’沉船,它用非常丰富的出水文物,展示了泉州港对外海洋贸易的一种盛况,它可以让我们非常清晰的看到古代海洋贸易的一些细节。另外一个就是由于我们工作做得很精细,甚至能够找到南宋人在船上留下的头发丝,可以清晰的解剖古代海港遗址对外开展交流的时候的海上生活的情形,这个可以大大丰富我们对泉州港这样的海港遗址的了解。另外一个比如说船货,反映了古代海洋贸易的方方面面,瓷器、丝绸、铁器、漆器、金银器等,它都得到了非常丰富的展示。”

水下考古成果为泉州港重要历史地位的确立提供了有力的考古学支撑,助力“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在今年7月成功入列《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56项世界遗产。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港口,宋元时期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的泉州港有着许多跟“海上贸易”有关的遗存,而水下考古成果把这些历史故事串联了起来。姜波说:“我们在泉州港的周边开展考古调查,发现了冶铁的遗址,发现了制造外销瓷器的陶瓷窑址,比如德化窑和磁灶窑。另外泉州港城市里还有很多的工业作坊遗迹,比如说制作铁器的、制作锡器的地方分别叫做‘打铁街’或者‘打锡街’,这些名称一直流传到了现在。所以我们看到‘南海Ⅰ号’这些沉船上水下考古发现的古代漆器或者锡器这些东西的时候,马上联想到泉州港的手工业作坊,所以可以说是水下考古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海港遗址海洋贸易的认知,非常有意义、有价值。”

如今,我国水下考古技术和人才培养也在走出国门。据姜波介绍,截至目前,我国已经培训了8批一百余位水下考古专业队员,其中包括8位外籍队员。“中国国内的水下考古队员培训一共经历了8期,现在一共是培训了145个人,前期有两个肯尼亚的学员进行了培训,然后到第8期的时候,实际上是有6个国际学员,分别来自沙特、伊朗、柬埔寨、泰国和德国。第一步是潜水的培训,经过了游泳池的平静水域的培训,然后到开放水域就到海里边做了潜水的培训;第二步是开展水下考古的现场实践培训。经过了非常严格的训练以后,队员取得了国际认证的潜水证,也取得了我们中国国家文物局颁发的水下考古队员证书,他们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潜水作业能力。”

今年5月,国家文物局和山东大学联合设立的山东大学海洋考古研究中心正式揭牌,未来将在高校里开展水下考古的专业教育工作,培养更多面向国际的专业考古人才。展望未来,姜波对我国水下考古事业的发展信心满满。“我们水下考古这个行业终于有了一个学科的或者说有学历的教育平台,这是非常重要的。今后山东大学将把海洋考古作为考古学领域发展的一个优先方向,会招收本科生、研究生,并进行教学工作,培训我们国家的水下考古队员,开展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开展国际海洋考古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前景肯定是很好的。”

标签: 中外历史故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