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隐若现的三国“闲”士

犀牛历史 33 0

  三国时期,天下大乱,群雄竟起。受集团和个人利益驱使,谋士这一特殊职业也就被推到了历史前沿。

  但谋士终归是谋士,与贤士相比还不在同一层次上。当然处在那样的大环境下,我们也不好一概而论到底孰是孰非。而与贤士相提并论的还有一种,那就是“闲”士。对此,我们姑且理解为清闲之士。

  在《三国演义》中,真正的贤士不少,而所谓的“闲”士却并不多。之所以要将这些闲云野鹤般的人物以“士”待之,是因为他们既有贤名,也有贤举,而并非仅仅作为清闲之人那么简单。或许就是处在那样的生存状态,稍有些谋略的,都在选择明主,建功立业。一是为了谋一个好前程,二者还能为国家出力。“闲”士则不然,虽然他们同样具有高超的谋略,却从来不为富贵所动,不为功名所累,甘于清贫,独自承受寂寞。

  问题是在那个群雄竞起的当口,天下已经没有一块清静之地,他们的行为方式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要做到真正的隐居,不问世事,也是不太现实的,因此若隐若现也就成了他们情不得已的选择。区别在于,这些人与出道的那些谋士和贤士不一样,从来都不会效忠于哪一个人或是哪一个集团,并以此求得名垂青史。很多时候,他们更关注天下苍生,黎民百姓,做的也都是“止杀”的功夫。这些人表面上看起来十分清闲,内心却又无时无刻不在关心天下形势,并不失时机地走上前台,指指点点。

  在《三国演义》中,有些名气的“闲”士只有两个,那就是司马徽(水镜先生)和黄承彦。这两人都与诸葛亮有关,一个是诸葛亮政治上的领路人,一个成了诸葛亮的老泰山。很显然,这两人都是世外高人,共同的特征就是冷眼旁观,不偏不倚,却又能在关键时刻一语点醒梦中人。想当年,“水镜先生”因偶遇刘备刘皇叔,才及时引荐了诸葛亮。按“水镜先生”的想法,他当然不是为了帮助刘备争雄争霸,而是企盼着有这么一个人来稳定天下,安抚子民,就像是“水镜先生”自己说的一样,“卧龙凤雏,得此一人,可安天下”。本意不是为了“夺”天下,而是为了“安”天下。一个“安”,一个“夺”,意思大相径庭,出发点也不一样。

  事实就是,要安天下,就必须夺取天下。诸葛亮出山之后,先是帮助刘备慢慢站稳脚跟,接着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刘备集团不断壮大,最终形成了三分天下之势。对于出现的这种局面,我想“水镜先生”应是始料未及的。人民渴望统一,天下却又三分。当初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也只是为天下人,而非为某一集团、某一人的利益。即便不是遇到刘备,而是曹操或孙权什么的,“水镜先生”也未必不会及时推荐。“卧龙凤雏,得此一人可安天下”,谁得都是得,不一定非要刘备才能“得”。但事已至此,诸葛亮已经出山了,不管为谁效力,“水镜先生”也都算是功德圆满了。

  而另一个所谓的“闲”士就是诸葛亮的老岳父黄承彦。却说当年,黄承彦先是嫁丑女给诸葛亮,显然看重的是诸葛亮的才华,而并非是为了拉近与诸葛亮的距离,或者是要帮助他战胜哪一方。事实也是这样的,这个曾经的“闲”士并没有真正闲着,行走在暗处的一双眼睛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对天下的冷眼观望。他当然知道,什么时候该隐,什么时候该现。就如后来的夷陵之战,东吴陆逊火烧连营八百里,一举打败了刘备,在一路追杀中,却误入了诸葛亮早前设下的八阵图,左冲右突始终难以脱身。危急关头,就是这个黄承彦带陆逊等人冲破迷阵,脱离险境。从此,陆逊回师东吴,再没有向前踏出过半步。按说,黄承彦是诸葛亮的老岳父,在你死我活的军事政治斗争中理应偏向诸葛亮才是,怎么会把自己女婿的对手轻易放过呢。这里面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黄承彦为天下苍生计。

  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而非一人之天下。在这些所谓的“闲士”眼里,从来就没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也没有个人的既得利益,有的只是一颗无私博大的爱人之心!如此的闲士,又怎能不让人敬佩呢!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