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题材影视应源于历史而超出史籍.

犀牛历史 168 0

文学史忽视历史题材重视武打言情,影响到影视创作

   在现代当代文学史、小说史,出现过一种现象,不少著作漠视了历史文艺、历史小说,就像姚雪垠的《李自成》这样的作品,有的也是寥寥几句带过而已,有的甚至对历史小说连提都没提过。而很多作品对一些武打作品言情作品大加赞赏,尤其对于武打书,极尽褒扬之笔墨,显得那些书仿似当代《水浒》、时尚《史记》一般。可以说这等于几乎凭着作者的好恶、而非完全客观公允对待现代当代文学现象。历史文艺没有被一些文学史家所重视,也就难怪充斥影视中的层出不穷的原创或改编的作品,出现了相当部分的剧情奇怪、以戏说充当历史剧、古今不分,甚至胡编乱造、不知究竟何为历史正剧的现象。

   戏说和编造的古装剧既非历史正剧也非历史传奇

   历史文艺作品的素材源于历史记载,又要超出史书古籍。对于史籍的材料也要适当取舍,并且不可全都依傍古人的观念,这是很自然的。有种看法认为历史文艺就是对史书的整理归纳和叙述。我觉得不很适用。完全依照史书记载或古人观点,不仅在创作思想上不可取,实际上在文学上也站不住脚,那就会成为史书的白话复述,就不是文艺作品了,可能会是历史读物。我国不少著名的历史题材文学作品,譬如《三国志演义》、《东周列国志传》、《东西汉演义》、《洪秀全演义》、《辽海丹忠录》等等,比较出色地处理了历史与文学的关系,使读者在充分享读英雄豪杰事迹同时,领略到古时的历史风云变幻、世俗民情······;起到官家史书所起不到的作用。

   可是,也不可脱离客观历史,完全凭借主观臆造,把自己编造的故事加在真实的历史人物身上,历史人物或虚构人物成了作者虚构的故事的主人公。有的甚至编造了大量的人物和故事,还美其名曰历史剧、历史正剧。这不同于历史传奇剧,譬如《问君能有几多愁》,讲赵太祖的故事,并非完全局限于史书记载,有虚构有想像,细节丰富、人物众多,传奇色彩浓郁,也寄托了现代人的一些想法。但是此剧并没有动辄冠以历史正剧之名。这样的剧就属于历史题材的传奇剧,即历史传奇正剧或历史传奇。那些戏说和编造的古装剧既非历史正剧也非历史传奇。真正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创作的历史文学或历史剧本是有深度、比较严肃而生动精彩的。仅以赚取经济实惠为目的而不懂文史常识,编造出的剧往往漏洞百出、没有历史感和民族特色,没有文学价值,可能会一时轰动,但经不起岁月考验。

   古为今用也不可依靠戏说剧

   杂史《吴越春秋》、《越绝书》,戏曲《浣纱记》、《汉宫秋》这样的比较有名的历史题材古典名著,都曾被文学家在历史文艺作品角度进行批评,可见对历史文艺的要求还是很严格的[历史文学未必完全遵循史实而不加以加工想像,我感觉这些作品应属于优秀的作品]。更何况那些鱼龙混杂的、张冠李戴的假历史正剧。即使是古为今用,通过历史文艺作品从古典人物身上吸取些什么有意义的东西,也不能靠那些编造的作品来吸取,因为那些作品不是新编的历史作品,也不是对传统文艺的再创作,更不用提什么文学意义和现实意义。晋代干宝作《搜神记》,他认为书中所记就是现实中发生的。古人认为神怪故事是真实的,尚且可以理解,这是时代和社会的原因。《三国志演义》、《水浒全传》、《石头记》等辉煌巨著,其中有的故事也有神话色彩。但是,今人倘若把自己编造的古装故事剧当成历史正剧并大加赞许,那就不值得称道了。古时候绝大多数史籍是官修的,而且多表现帝王将相显赫人物很少涉及布衣平民,而影视中有些作品甚至以封建帝王为表现对象,连秦琼、徐懋功(李世绩,贞观时绝不是“李勣”)、薛仁贵、沐英、常遇春等将领豪杰都给忽略了,真是比起古书有过之而无不及。《水浒》、禇人获《隋唐演义》还知道以义士英雄为主角、帝王权贵置于次要位置呢。

标签: 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