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打仗时不靠谋略取胜,也不靠人数取胜,靠什么?

犀牛历史 111 0

翻开《二十四史》我们会发现,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比如说牧野之战、昆阳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钓鱼城之战、鄱阳湖之战、萨尔浒之战等。而这些战役的背后,都有一个诡异之处,那就是,战胜的一方,并非全然如我们猜想的一般,是靠着所谓的谋略取胜的。事实上,有专家做过统计,从商周开始,直到明末,近数百起以少胜多的战役中,拼智力的,不足五分之一。

​古人打仗时不靠谋略取胜,也不靠人数取胜,靠什么?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古人打仗时不靠谋略取胜,也不靠人数取胜,那靠什么?专家们为此争论了数千年,最终发现了以下一些有趣的事实:首先,古人打仗时喜欢造势,所以很多时候,所谓的人数优势,那完全是吹出来的。举个例子,据《史记》记载,长平之战,秦国“带甲百万”。但在另一份文献中,提到秦灭楚时调动了国中几乎全部的兵员储备,人数也不过60万。所以,长平之战,秦国定期没有百万大军!

​古人打仗时不靠谋略取胜,也不靠人数取胜,靠什么?

各位,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说赤壁之战中曹操的80万大军,淝水之战中前秦的87万大军,土木之变中明军的50万大军等,其数字几乎都是不真实的。可问题是,这些战争中,人数优势也许是假的,但战争的结果总是真的吧?那古人凭啥取胜?南京师范大学的朱教授认为,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中,决定胜负的关键在于将军的领导力,以及这个国家的后勤保障能力。

​古人打仗时不靠谋略取胜,也不靠人数取胜,靠什么?

至于人数,有时候少点反而容易赢。咱以雍熙北伐为例,当时的宋军共分三路:中路、西路和东路。其中,曹彬统领的东路军被打垮了。另外两路听到此信后,居然不重新组织进攻,而是选择溃退,而且是慌不择路那种,结果连本已到手的三州十七县也丢了。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病死在五丈原,蜀军撤退时,就是特别有计划,有秩序的​。

​古人打仗时不靠谋略取胜,也不靠人数取胜,靠什么?

像魏延等老将,其领导力十分出色,所以才使得蜀军能在劣势的情况下,安然退回蜀国。至于后勤保障在古代战役中的重要性,那就无须赘述了。最后,咱再说说人数少的优势。举个反面例子,在淝水之战中,前秦出动了87万大军。但据史料记载,苻坚将这87万士兵分散开来,分布在了从咸阳到彭城,东西相距上万里的战线中。结果敌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淝水之战从此成了以少胜多的代名词!

标签: 历史上用谋略取胜的故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