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小姐”的由来。有什么历史典故?

犀牛历史 132 0

在古代,人们尊称富贵人家、官宦人家的未婚女子为“千金小姐”。这是怎么来的?有什么典故吗?关于“千金小姐”的由来,有三种说法。

说法一:源于伍子胥“投金报德”在江苏溧阳,最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就是史贞女的故事。

故事说的是,公元前522年,楚国佞臣费无忌向楚平王进谗言,杀害了伍子胥的父兄。伍子胥逃奔而走,途中经历了很多磨难,过昭关,途经溧阳,实在饿极了,就向濑水河边一位浣衣女子乞食,吃完后他让女子保守秘密,这姑娘为了伍子胥放心,就抱着石头自沉河底。伍子胥最终逃到吴国,借助吴国的力量攻打楚国。公元前506年,伍子胥等率领吴军击败楚军,对已故的楚平王掘墓鞭尸,并追杀继任的楚昭王。伍子胥在吴国任相国,想起浣衣女当年的一饭之恩,因不知浣衣女家人的住址,就回到濑水河边,把千金投进她当时跳水的地方。

“千金小姐”的由来。有什么历史典故?

(溧阳凤凰公园史贞女雕像)

这个伍子胥千金报德的故事在溧阳民间传得凿凿可信。而在《史记·伍子胥列传》中,并没有记载伍子胥向浣衣女千金报德的事,只记载了一个渔夫帮忙将伍子胥渡河,伍子胥解下佩剑相赠,渔夫胸怀大义,没有接受佩剑的故事。

奔他国,借力以雪父之耻 ……到昭关,昭关欲执之。伍胥遂与胜独身步走,几不得脱。追者在後。至江,江上有一渔父乘船,知伍胥之急,乃渡伍胥。伍胥既渡,解其剑曰:“此剑直百金,以与父。”父曰:“楚国之法,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珪,岂徒百金剑邪!”不受。伍胥未至吴而疾,止中道,乞食。

到了东汉时期,吴越的地方史《越绝书》一书中,记载了伍子胥受一女子相助,女子为守信义,投河自尽的事,但没有记载伍子胥后来投金报德。

《越绝书·荆平王内传第二》是这样记载的:

“子胥遂行,至溧阳界中,见一女子击絮于濑水之中,子胥曰:‘岂可得托食乎?’女子曰:‘诺。’即发箪饭,清其壶浆而食之。子胥食已而去,谓女子曰:‘掩尔壶浆,毋令之露。’女子曰:‘诺。’子胥行五步,还顾女子,自纵于濑水之中而死。”

东汉时期,记述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两国史事为主的史学著作《吴越春秋》,不仅记载了伍子胥向浣衣女乞食,浣衣女投水自尽的情节,还明确记载了伍子胥多年后投金报恩的事。

《吴越春秋》的《王僚使公子光传第三》记载:

“子胥默然,遂行至吴。疾于中道,乞食溧阳。适会女子击绵于濑水之上,……子胥行,反顾,女子已自投于濑水矣。”

《吴越春秋》的《阖闾内传第四》记载:

“子胥等过溧阳濑水之上,乃长太息曰:‘吾尝饥于此,乞食于一女子,女子饲我,遂投水而亡。将欲报以百金,而不知其家。’乃投金水中而去。”

到了唐代,伍子胥投金报德的故事传得更为详细,浣衣女子也有了具体的姓氏,连家世也似乎越来越明朗。传说当年相助伍子胥的女子姓史,溧阳黄山里人,父亲早亡,为奉养母亲,她三十岁未嫁,后到濑水之滨的外祖父家学习纺织。在那里她义救伍子婿,后世尊称为史贞女。

为纪念史贞女,弘扬她的信义精神,在她投水处,人们建起了贞义女祠、贞女庙,民间俗称“浣纱娘娘庙”。

大诗人李白游历此处,为史贞女的故事所感动,受当地县令所托,遂为史贞女写下了《溧阳濑水贞义女碑铭》。

“千金小姐”的由来。有什么历史典故?

(李白雕像)

《溧阳濑水贞义女碑铭》(节选):

贞义女者,溧阳黄山里史氏之女也,以家溧阳,史阙书之。岁三十,弗移天于人,清英洁白,事母纯孝。手柔荑而不龟,身击漂以自业。……全人自沉,形与口灭。卓绝千古,声凌浮云。激节必报之仇,雪诚无疑之地。难乎哉!……

粲粲贞女,孤生寒门。上无所天,下报母恩。春风三十,花落无言。乃如之人,激漂清源。碧流素手,萦彼潺湲。求思不可,秉节而存。伍胥东奔,乞食于此。女分壶浆,灭口而死。声动列国,义形壮士。入郢鞭尸,还吴雪耻。投金濑沚,报德称美。明明千秋,如月在水。

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吴越春秋》的记载以及民间的传说,说的是伍子胥投金报答浣衣女的是“百金”,而不是千金。再者,“千金”是用以指身份高贵的未嫁女子,而浣衣女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平民女子,显然与身份高贵的“千金小姐”对不上。所以,一直到唐代,还没有出现用“千金”代指富贵家女子的说法。

到了明代,才明确出现了伍子胥千金报德的记述。对于伍子胥投千金来报答浣衣女的故事,明代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有了更为生动详细的记载:

伍员与芈胜遂入吴境,行至溧阳,馁而乞食,遇一女子,方浣纱于濑水之上,筥中有饭,伍员停足问曰:“夫人可假一餐乎?”女子垂头应曰:“妾独与母居,三十未嫁,岂敢售餐于行客哉?”伍员曰:“某在穷途,愿乞一饭自活,夫人行赈恤之德,又何嫌乎?”女子抬头看见伍员状貌魁伟,乃曰:“妾观君之貌,似非常人,宁以小嫌,坐视穷困。”于是发其箪,取盎浆,跪而进之,胥与胜一餐而止。女子曰:“君似有远行,何不饱食?”二人乃再餐,尽其器,临行谓女子曰:“蒙夫人活命之恩,恩在肺腑,某实亡命之夫,倘遇他人,愿夫人勿言。”女子凄然叹曰:“嗟乎,妾侍寡母三十未稼,贞明自矢,何期馈饭,乃与男子交言,败义堕节,何以为人,子行矣!”伍员别去,行数步,回头视之,此女抱一大石,自投濑水中而死,后人有赞云:

  溧水之阳,击绵之女,

  惟治母餐,不通男语。

  矜此旅人,发其筐筥,

  君腹虽充,吾节已窳。

  捐此孱躯,以存壶矩,

  濑流不竭,兹人千古!

  伍员见女子投水,感伤不已,咬破指头,沥血书二十字于石上,曰:尔浣纱,我行乞,我腹饱,尔身溺。十年之后,千金报德!

也就是说,到了明代,有了千金报德的说法,传说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信义高洁的女子,便将身份高贵的未婚女子称为“千金”,这就是千金小姐的由来。

“千金小姐”的由来。有什么历史典故?

(《东周列国志》)

显然,我们从历代记载中可以看出,史贞女的故事是后世不断丰富演绎而来的,其真实性不高。而且,诗人李白提及浣衣女“灭口而死”,死因也值得怀疑。浣衣女投江自尽是缺乏合理性的,即使为了守信义,保守秘密,浣衣女完全可以选择立即离开现场,也可以对追兵装聋作哑,她有多种选择,抱石投水是最不合情理的,是说不通的。况且,她自愿投水自杀只是伍子胥一人的片面之词,会不会是伍子胥杀人灭口,也不得而知。

“千金小姐”的由来。有什么历史典故?

(贞女祠)

故事真假不重要,重要的是故事所承载的精神值得弘扬。信守道义成了人们的信念。于是,当地也修建起了贞女庙,建起了贞女墓。在《溧阳县志》中记载:“有所谓木杓兜者,贞女墓在焉,必金濑左右也”。贞女墓在现在的江苏常州溧阳南渡镇西圩村委木杓兜村,在史贞女投河处之西约三里。贞女墓1999年被溧阳市政府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

说法二:源于馆陶公主为女儿“千金买赋”还有人认为,称富家小姐为“千金”应该是出自于馆陶公主花费千金求司马相如为女儿陈阿娇写了《长门赋》这一典故。

汉景帝时期,汉文帝之女馆陶公主善于权谋,成功帮助侄儿刘彻登上太子位。刘彻即位后,即汉武帝。汉武帝履行了“金屋藏娇”的诺言,封馆陶公主的女儿陈阿娇为皇后。

“千金小姐”的由来。有什么历史典故?

(《大汉天子》中的陈阿娇)

陈皇后是西汉开国功臣陈婴的后裔,更是汉文帝的外孙女,出生高贵,她恃宠而骄。但她没能为汉武帝生儿育女,后因“巫蛊案”被打入冷宫“长门宫”。馆陶公主爱女心切,花费千金请大文学家司马相如写了著名的《长门赋》,表达了阿娇内心的愁苦悲寂。汉武帝看后很受触动,短暂复宠了阿娇,这就是 “千金买赋”的典故。

《昭明文选》记载:

“孝武皇帝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斤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亲幸。”

陈氏和馆陶公主完全有实力为了女儿的幸福一掷千金。陈阿娇是皇亲国戚,身份高贵,也完全担得起“千金小姐”名号。因而,有人认为,“千金买赋”体现了富贵人家小姐的高贵尊荣,才是“千金小姐”的真正出处。

“千金小姐”的由来。有什么历史典故?

(《金屋藏娇》)

说法三:从称赞男子渐渐演化而来对于天子或皇帝的女儿,称之为“公主”。“公主”一词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天子把女儿嫁给诸侯,自己是不主持婚礼的,而由同姓的“公爵”诸侯来主婚。由公爵诸侯为天子的女儿主婚,天子的女儿就被称为“公主”了。而对于一般官员或富贵人家的女儿,称之为“千金小姐”其实是从对男子的夸赞而来的。

“千金”一词,由来已久,最早是指物品珍贵,后引申为人的诺言、时间等贵重,如一字千金、一言千金、一笑千金、一刻千金、一诺千金、一物千金等。

“千金小姐”的由来。有什么历史典故?

(黄金)

“千金”最早用以指人,源自南北朝时期,而且是用以夸赞男子的。

南朝梁司徒谢肋自幼聪慧,10岁时便能写出很不错的文章,深受父亲谢庄喜爱,常把他带在身边。宰相王景文当面夸赞谢庄的儿子说:“贤子足称神童,复为后来特达。”谢庄也手扶儿子的背说:“真是我家千金啊。”

“千金小姐”的由来。有什么历史典故?

(古风美男)

从谢肋被称赞为“千金”开始,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都用这两字来指代出类拔萃、才貌双全的少年男子。把少女称做千金或千金小姐,则是元明以后的事了。

用“千金”来指代女子,最早的文字记载出现于元代曲作家张国宾所写的杂剧《薛仁贵荣归故里》:“你乃是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请自稳便。”明、清以后的话本小说中,称富家未婚女子为“千金”,就渐渐普遍了。

综上三种说法,笔者认为,第三种说法更为靠谱,更符合现实一些。前两种说法,无论是“千金报德”也好,还是“千金买赋”也罢,民间传说演绎的成分更大,其真实性有待质疑。

标签: 成语一诺千金最早是形容西汉历史人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