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历史人物评析之十一:嬴政的身世

犀牛历史 109 0

秦汉历史人物评析之十一:嬴政的身世

公元前259年(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嬴政出生于赵国。

公元前257年(长平之战第二年),秦军围攻赵国首都邯郸,赵人欲杀已被立为安国君世子的子楚,子楚在吕不韦的帮助下逃回秦国。嬴政与母亲没有一起逃走,只好藏匿起来,躲避追杀,直到6年后,孝文王继位,子楚被封为太子,赵国才转变态度,派兵护送已经9岁的嬴政母子回到秦国。

有传说嬴政是吕不韦的儿子,其主要理由来自《史记》,《史记》中有两处分别记述了嬴政的身世。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讲:子楚“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

这份记载只有寥寥几语,意指赵姬本追随吕不韦,随后被子楚索要走,接着生下秦始皇。这段描述并没有刻意说明嬴政的父亲是谁,如果只从字面理解,应为子楚。而嬴政的母亲,在历史上没有姓名记载,只称为赵姬,按照史书描述,赵姬为“赵豪家女”、“善歌舞”。

在《史记•吕不韦列传》中,则用大量篇幅描述嬴政身世:吕不韦纳了一个美丽漂亮善于歌舞的邯郸女子赵姬,两人已有身孕,子楚到吕不韦家饮酒,与赵姬一见钟情,遂向吕不韦索要此女。吕不韦很是愤怒,但转念考虑到自己以“破家”的决心,全力为子楚谋大位,一个女子何足挂齿,于是忍痛把赵姬献给子楚。赵姬也隐瞒自己有身孕,等到足月的时候,生下了儿子,取名政。子楚遂立赵姬为正室夫人。

秦汉历史人物评析之十一:嬴政的身世

《史记》这两个篇章中都记载赵姬是先随吕不韦,随后再嫁给子楚。《资治通鉴》基本按照《史记•吕不韦列传》中的原文转录,所以吕不韦是嬴政父亲的这种说法,被史学界作为信史而大量引用流传。

嬴政的父亲是子楚还是吕不韦,这件事情充满了传奇性和戏剧性,千百年来很多人为此争论不休。

支持吕不韦是嬴政父亲的观点以正史记载为主要理由,而反面观点则也有自己的推断分析和反驳理由。

从明代起,就有历史学者提出:《史记》中赵姬身归子楚,已提前有了身孕的说法,是战国时期“好事者”杜撰捏造的。其主要目的是部分官员或史家为了自身利益和荣誉,用来诋毁嬴政的出身,继而污蔑秦朝统治的正当性。

明代学者王世贞在《读史后辩》中认为:

这个谣言目的就是丑化秦始皇,诋毁秦国。

谣言有两个出处,一是吕不韦当政时期,本人或其门下食客。散布的目的是想让秦始皇知道自己是吕氏子孙,以永保吕氏家族富贵。

二是吕不韦自杀后,被驱逐流放的吕氏门客泄愤报复。散布秦始皇是吕不韦的私生子,但却威逼弑父,实乃禽兽的消息。也想说明嬴秦一族也已先六国而亡,灭六国者非秦人,而是六国后人。

现代学者郭沫若也反对嬴政是吕不韦子的传说,他综合前人观点,提出三点理由。

一是仅见《史记》而为《战国策》所不载,没有其他旁证。

《战国策》是西汉时期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其中包含事件人物广泛,尤其喜欢摘录奇闻轶事,如果嬴政父亲可能是吕不韦,这种令人震惊的野史秘闻能不记载吗。

二是和春申君与女环的故事,如像一个刻板印出的文章,情节大类小说。

春申君与女环的故事,在《史记》、《战国策》中均有记载。楚考烈王没有儿子,丞相春申君非常着急,四处寻求进献少女,但都没有怀孕的。春申君的门客李园,想把自己的妹妹李环献给楚王,但又担心妹妹进宫还是不能生育,终将失宠。兄妹两人决定,先将她献给春申君,等到怀孕后再献给楚王。事情果真如愿,李园的妹妹怀上了春申君的孩子。兄妹二人说服春申君将李环献于楚王,春申君担心楚王无子,死后如传位别人,自己地位将会动摇,于是欣然赞同。李环追随楚王生下儿子后,李环被立为王后,儿子被立为太子。李园也深受楚王宠爱,兄妹两人担心春申君泄露秘密,在春申君的儿子继位后,设计杀死了春申君和其家人。

秦汉历史人物评析之十一:嬴政的身世

三是《史记》的本文即相互矛盾而无法说通。

这个矛盾指的是在《秦始皇本纪》和《吕不韦列传》两篇文章中,分别记载赵姬为“赵豪家女”和邯郸歌姬,豪家女和歌姬,这两种身份在当时时代环境下,社会地位差距太大,不可能为同一个人。两篇文章内容不一、相互矛盾,难以说通。

郭沫若先生进而推测:嬴政身世的故事编造者是西汉初年的吕氏族人。因为吕后称制的时候,吕氏之族为使其临朝称制合理化,认吕不韦为其族祖,秦始皇为其族父,这样吕氏族人便可对刘氏党人说:天下本是我吕家的天下,你刘家还是从我吕家夺去的。

郭先生最终观点十分明确,“至少我们可以断言:秦始皇是吕不韦儿子的话,确实是莫须有的事。”

嬴政的真实身世对其个人很重要,但只是一个历史事件而已。以严肃的历史目光审视,嬴政的父亲是子楚,是吕不韦,甚至是其他人,都丝毫不影响后人对其历史价值和历史贡献的评价。

秦汉历史人物评析之十一:嬴政的身世

中国古代思想中,血统论、出身论在社会文化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

这种主张以祖先长辈的血统和身份决定个人地位前途的思想,在奴隶社会及古代专制社会长期存在。人类从母系社会过渡到父系社会,有了财产私有制概念,就有了血统论。

从西汉时期开始,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等级制度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儒家学说主张的“爱有差等,礼有尊卑”就是以血缘及等级关系作为行为规范的伦理体系。古代中国从朝堂京城到乡野村里,从皇亲国戚到贩夫走卒,均以血缘关系的远近亲疏在宗族内部区分个人的高低贵贱、长幼尊卑,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权利义务。

皇朝统治者更是以血统与文化双认证作为社会伦理道德法则。如果皇帝的继承者如果不是亲传血亲,则名不正言不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枭雄们虽然有统治能力,有皇帝权力,但就是因为缺乏皇室血统,所以很难得到官僚与平民阶层的情理道德认同;历史上的辽、金、西夏统治北方地区,元、清等少数民族统治华夏期间,都必须尊崇儒家文化,把中原王朝推行的“三纲五常”,设定为自身文化体系的根本。

在后世关于皇帝出身的传奇故事中,最有名的则是传说清朝乾隆皇帝不是雍正皇帝的亲生儿子,而是海宁陈阁老陈世倌之子。

这个故事最早见于民国初年,专门登载清朝稗官野史的《清朝野史大观》。据传雍正还是亲王的时候,某日王妃生下一个女儿,当天陈阁老的夫人也生下一个男孩。雍正听说陈家得子后,为了在争夺皇位中处于有利地位,便密令家人将陈阁老夫人与孩子一起传来,借口王妃要看孩子。家人把男孩带入内室,把雍正的女儿调换给陈家。陈夫人抱到孩子后,发现被调换,但不敢声张。直到很多年后,乾隆的乳母无意中说漏此事,乾隆才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他六下江南中,四次都居住在了海宁陈家,其原因是追宗祭祖。

这个故事据历史学者考证,纯粹属于伪造野史。主要理由有三点:

一是弘历出生时,雍正的长子弘时已经8岁。雍正再多一个儿子与继承大统没有关系。

二是明清时期皇室设置“宗人府”,专门记录监督宗室子女嫡庶、名字、封爵、生死时间、婚嫁、谥号、安葬等事宜,皇家刚生下孩子,必须第一时间先口头报给皇上,随后再由宗人府专门写奏折禀告,如果要更改孩子信息,第一时间报送的信息如何解释,宗人府的核实记录人员如何收买。

三是“九子夺嫡”的皇位之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雍正所有决策都不敢出现任何疏漏,此时怎么敢与他人交换孩子,而且是交换一个汉人,这种欺君罔上的事情要完全保密难度极大。

从嬴政的出身,到乾隆的出身,这些伪造的故事,不乏是一些政治失败者及其后人,用阿Q精神胜利法来麻痹取悦自己,当谣言传开以后,编造者心里默念:“无论怎么样,总归还是我的儿子胜利了。”这种依靠幻想,俨然得了胜利的心态,在很多国人心中从来没有消失。

秦汉历史人物评析之十一:嬴政的身世

皇帝的离奇身世传说背后,都有当时具体的政治及社会原因,所有正面或反面的谣言从酝酿、编纂、传播、再到产生社会影响,必定有获利者的推动和鼓吹,政治类谣言主要有三处来源。

一是政治对手的疯狂诋毁。

在统治权力的争夺中,政治对手通过否定对方血统,继而否定其统治的正统性,动摇其执政的稳固性。

所有古代王朝都要推行有利于自身统治的意识形态来建构统治者的神圣形象,用以蒙蔽民众。夏商的统治者就号称是“受命于天”,可以对不服从者进行合理合法的征讨;周朝统治者宣称“以德配天”,意思是原有的统治者如果失德,就会失去上天的庇护,新的有德的统治者就会取而代之;秦朝尊崇的“五德终始”学说,讲究朝代更替是相互轮回、相互制约,周朝是以火德克商朝的金德,秦朝是以水德克周朝的火德而王天下;汉朝起独尊儒术,推行“君权天授”、“天人合一”等“天命观”。政治反对者要战胜统治者,首先攻击其统治思想、其次诋毁其出身血统,这两招是获得民众道德伦理支持的有效方法,更是构建自身新神圣形象的成功捷径。

二是后世统治者的史书篡改。

史书被统治者篡改,一般目的都是为了自身政权稳定,当政者不愿意记录反面史实;新王朝继位者必须以前朝的种种罪恶来证明自身替代的合理正当性。

当政者如果决定篡改史书,是有足够的力量彻底销毁原本,发行新本,并且严禁民众议论传播。如果没有真实记录和口头流传,那在数百年以后,当然无人知道历史真相。

康有为曾经指出,西汉末年汉宗室大臣刘向、刘歆(音如新)父子多处篡改《左传》和《史记》,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汉宗室的出身地位,他们甚至在古籍中专门增加刘氏祖先刘累给夏朝国王养龙的记载。也有学者认为是刘向、刘歆父子为了污蔑贬低嬴姓,在《史记》中恶意增加了秦始皇是吕不韦私生子一事,以证明刘邦和汉朝是继承周朝,“正统得天下”。

三是自己动手伪造传说。

关于自己动手伪造传说,自己给自己脸上贴金的事例,举不胜举。大家可参阅《秦汉历史人物评析》的第一篇章《神鸟的子孙》。

在秦朝末年的陈胜吴广起义,为了打消手下兵卒对自己“草根”身份的质疑,陈胜吴广用朱砂在布条上面写下“陈胜王”三个字,塞进鱼肚里,又安排别人买到这条鱼。在做饭时,大家见到鱼腹中的布条,都非常惊疑,认为陈胜为王是天意。吴广躲藏在营地附近的荒废祠堂里,晚上点起柴火,模仿狐狸声音大声叫:“大楚兴,陈胜王!”兵卒们听了之后更为惊异。“鱼腹丹书”和“祠火狐鸣”这两件事情就是自己伪造传说,给自己的政治活动披上“顺天命”的外衣。

秦汉历史人物评析之十一:嬴政的身世

综述之,秦始皇嬴政的父亲如果是吕不韦,赵姬以有孕之身跟随子楚,这等隐秘之事,知情者当然只有吕不韦和赵姬,他们两人绝无可能泄露此事。

吕不韦如果在嬴政当政前泄露,子楚必定不容许秦君之位传给他人,一要杀吕不韦和赵姬泄愤,二要废了嬴政储君之位。

如果在嬴政执政后泄露,一则嬴政的君主地位失去伦理支持,秦国原有贵族必定群而攻之;二则吕不韦丞相之位与自身安全均不保;三则嬴政也必对吕不韦痛下杀手。

既然如此,吕不韦和赵姬怎么能让这种机密内情丝毫泄露于外呢?

从战国到秦,从秦到西汉,正是社会大动荡之际,各种势力流派交织争斗,各种谣言传说纷行于世,秦皇朝仅仅15年就戛然而止,项羽的一把大火更是把秦的众多文字留存化为灰烬。

汉朝的统治者有足够的意愿去建构他们想要的嬴政故事,并有能力让这个故事后世盛传。

从情理、文化、政治的逻辑分析可以判定:嬴政父亲就是秦庄襄王子楚。

或许这次是司马迁做了背锅侠。

每周一、周四更新 图片来源于网络

标签: 秦朝历史人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