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直不阿、率性天真的北宋名臣寇准

犀牛历史 144 0

耿直不阿、率性天真的北宋名臣寇准

寇准,北宋著名政治家、诗人。上世纪以来因豫剧《寇准背靴》走红,清廉、公正、耿直、执着、诙谐的寇准形象妇孺皆知,因此,坊间都亲切称他为“寇老西”。

显赫的家世

寇准即寇凖,(961~1023年),字平仲,汉族,北宋时期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

耿直不阿、率性天真的北宋名臣寇准

寇准画像

寇准出身于名门望族,其先世曾居太原太谷昌平乡,后移居冯诩,又迁至华州下邦定居。远祖苏岔生曾在西周武王时期任司寇,因屡建大功,赐以官职为姓。父亲寇湘于后晋开运年间高中进士甲科,后应诏任魏王记室参军,因屡建功勋,被封为国公,追赠官职至太师尚书令。

寇准学识渊博,善诗能文尤善辞赋,七绝特有韵味,年少成名。年幼时,寇准既天资聪明又勤奋好学,八岁时写下“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被收入现在的小学语文课本;十四岁时写下了不少优秀诗篇,十五岁时就能精习《春秋》。

太平兴国五年(980),19岁的寇准荣登进士第,官授大理评事,后调任知归州巴东(今湖北巴东)县知县,因性格骨鲠钢直,不擅趋奉,五年未获升迁。他将唐代诗人韦应物“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诗句,解析为“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并题于一小亭上,以抒发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后寇准时来运转,改任大名府成安知县,累迁至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历侍太宗、真宗、仁宗三朝,曾两度入相,但又数次遭贬。乾兴元年(1022),任雷州司户参军,天圣元年(1023)九月,病逝于雷州任上。

《全宋词》中共辑录寇准词4首,存世有《寇莱公集》7卷、《寇忠愍公诗集》3卷、《两宋名贤小集》等。出于对寇准的尊敬,后人将其与白居易、张仁愿并称渭南“三贤”。

耿直不阿、率性天真的北宋名臣寇准

澶渊退辽建奇功

至道三年(997),宋太宗驾崩,太子赵恒即位(宋真宗),擢升寇准为尚书工部侍郎。

此时,北方的辽国乘宋主新立,频繁骚扰边境。咸平二年(999),辽军大败宋军于高阳关,俘宋并代都部署康保裔。咸平六年(1003),辽军再犯高阳关,俘宋军副都督王继忠。前后与辽国连续两次战争的失败,极大地震惊了北宋朝廷。

景德元年(1004),边境报奏辽军大规模入侵的文书纷至沓来。为了抵抗辽国入侵,是年六月,参知政事毕士安向宋真宗推荐寇准为相。毕士安说:“寇准天资忠义,能断大事;志身殉国,秉道嫉邪。眼下北强入侵,只有寇准可以御敌保国。”同年八月,寇准与毕士安同日拜相,时年寇准44岁。

九月,辽圣宗耶律隆绪、其母亲萧太后统兵20万,浩浩荡荡从幽州出发向南推进。在进攻定州时,辽军因遭到宋军顽强阻击,便转兵东南。面对辽军南下“急书一夕五至”紧急情况,北宋统治集团上层大多惊惶恐惧,无以应对。时任参知政事王钦若是江南人,他主张迁都金陵;时任枢密副使陈尧叟是四川人,他提议迁都成都。而无心抗敌、六神无主的宋真宗,更是惶恐不安。

对此早有准备的寇准镇定自若,“饮笑自如”。他认为,敌人大军远道而来,不可能一直保持强势;而宋军虽形势不利,但面对强敌斗志顽强,若“坚守以老其师”,胜算颇高;相反,如果朝廷仓皇南逃,朝野将人心崩溃,敌人乘势深入,大宋江山将不保。因此,他与毕士安等坚决主张抗辽。

在宋真宗征求其意见时,寇准奏报:谁劝陛下迁都?这些人罪当诛灭九族。陛下是神明威武的皇帝,朝中武将和文臣团结和睦,如果陛下领兵亲征,敌人就会望风丧胆。从目前敌我形势来看,我们有必胜的把握,为什么要抛弃太庙太社,到楚、蜀这样边远的地方去呢?如果迁都,人心崩溃,敌人乘势而入,宋朝的社稷还能够保住吗?宋真宗觉得有理,听从了寇准的建议。

为了能知己知彼,寇准根据前线侦察到的情况,制定了一套抗敌方略。他一方面调天雄军步骑万人,驻守贝州,派孙全照指挥,遇敌掩杀。另一方面招募民兵,深入敌后,袭击敌人据点,兼以报告敌情。为了鼓励军民奋勇杀敌,寇准规定:河北民兵杀敌,所在官军应给以声援;民兵中有杀敌立功者,同样给予奖赏。三是派人携带钱物慰劳河北驻军,并出银30万两交给河北转运使,用于收购军粮,充实军资。同时,为了进一步鼓舞士气,取得战争的胜利,寇准恳请宋真宗御驾亲征。

10月,当宋神宗到达澶州时,宋军“远近望见御盖,踊跃欢呼,声闻数十里。契丹相视惊愕,不能成列”。特别是在澶州城下,辽军先锋萧挞览被宋将李继隆的部将张环用精锐的床子弩射杀,辽国无心再战,要求与北宋议和。

虽然寇准等大臣主张继续追击辽军,但宋真宗却接受了主和派的主张,同意与辽国议和。宋真宗派殿直曹利用赴辽营议和,条件是不割地,岁币在“百万以下皆许可”。寇准感到赔款数额太大,私下交待曹利用:“毋过三十万,过三十万,吾斩汝矣!”经数次交锋,最终以宋每年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达成议和。1044年12月,宋辽双方订立了和约,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澶渊之盟”为宋朝北部边境的安宁营造了和平环境,促进了汉族与契丹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从此,宋辽进入了长达约百年的和平时期。

澶州保卫战,虽然北宋没能战胜辽国,但却一举扭转了前期被动挨打的局面。寇准作为头号功臣,此时也达到了个人事业的巅峰期。人们纷纷称赞“河北罢兵,准之力也”。范仲淹也评价“寇莱公澶渊之役,而能左右天子,不动如山,天下谓之大忠。”

《六悔铭》的醒世作用

一生的起伏跌宕,寇准深有感触,晚年他写下了千古名诗《六悔铭》。全文虽只有短短的六句话、四十二个字,但却说尽了人生的六大悔事。原文是“官行私曲,失时悔;富不俭用,贫时悔。艺不少学,过时悔;见事不学,用时悔。醉发狂言,醒时悔;安不将息,病时悔。”

“官行私曲,失时悔。”自古以来,都要求为官者清正廉洁、以天下为公,勤劳职事,为国为民;要知止知足,淡泊名利,宁静致远;要时时以清贫砥砺自己,见钱不贪、见物不占、见肴不馋、见色不迷,不被世俗所淹没,不被诱惑所击倒;要干干净净做事,清清白白做官,堂堂正正做人。但是,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在巨大的诱惑面前,无力招架,最终陷入了万丈深渊,无法自拔,甚至身败名裂而悔之晚矣!

“富不俭用,贫时悔”。崇尚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脍炙人口的名言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由贫入富易,由奢入俭难”等。勤俭看似小事,其实攸关个人和国家的命运。真正的富有,在于勤俭的作风,在于有艰苦奋斗的精神。人无俭不立,家无俭不旺,党无俭必败,国无俭必亡。

但是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些人养成了大手大脚的习惯,不思勤俭节约,坐吃山空,很快就会由富裕转向贫困。由于过惯了大手大脚的舒服日子,一旦窘迫,不但物质上感觉匮乏,心理上也难以接受,回想以前的风光,悔之晚矣!

“艺不少学,过时悔”。古人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学习是人一生都不能懈怠的必修课。人要想跟上新时代、适应新时代、建功新时代,就必须增强学习的紧迫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让学习成为一种本领。否则就会留下“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

“见事不学,用时悔。” 常言道:“吃一堑,长一智。”人只有历经磨难,才能成长。要珍惜遇见的困难,从中学习知识,吸取教训。遇事要静下心来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在不断地思考中砥砺前行。如果平时不积累,不善于思考,遇见困难时就会无所适从,这时不管怎么后悔也无济于事。

“醉发狂言,醒时悔”。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在工作和生活中,适当的饮酒有益健康,可以增进友谊。但是有的人崇尚“人生几何,对酒当歌”,屡屡把所有的酒局都当做自己飞黄腾达的跳板或战场,秉承“人生能有几回醉”的理念,逢酒必喝、每喝必醉,没有节制,狂饮猛拼,醉发狂言,失态献丑,给自己的名声带来了极大的损失,醒来后不胜懊悔!

“安不将息,病时悔。”人在生病的时候,都会好好的反思并立下誓言,以后要好好的善待自己。可惜的是有的人,只要病一好转,原来的誓言全都忘到了九霄云外。计较名利、计较荣誉、计较小节,计较得失,生活无规律,做事无节制,等到生病了,又后悔不迭。人要想不后悔,就应当不论生活于任何时代,也不管走到哪个地方,始终秉承“快快乐乐就是福,平平安安就是福,健健康康就是福”的理念,快乐生活每一天。

寇准四次遭贬

俗话讲:“成也萧何败萧何”。寇准一生虽然取得了耀人的功绩,曾两次出任宰相,但最后又毁在了自己刚直的秉性上。《宋史.寇准传》说他,“虽有直言之风,而少包荒之量”;他的好朋友张咏曾说他“真宰相也”,但又说“苍生无福”。门生问什么意思?张咏说:“别人说一千句话,可能都要藏几句真话;寇准呢,一言而尽。他年纪轻轻就入仕,又很快被重用,总是高人一等,所以没来得及学会圆滑。”而宋代佚名《寇准读书》说得更直接,原文是:初,张咏在成都,闻准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大为具待。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不可不读也。”准莫喻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寇准的“不学”不是指学问,而是指政治经验;“无术”不是指才干,而是指政治技巧。在讲求关系和人缘的官场,寇准的性格格格不入。特别是他不仅看不惯官场,性格强硬,而且在平日里又奉行“用人不以次,同列颇不悦”,引起了北宋官吏的强烈不满。连宋真宗都曾数次说“准性刚褊”“准刚忿如昔”。因此,寇准的一生在宦海屡沉屡浮,曾先后四次遭贬谪。

第一次遭贬。在担任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期间,寇准与知院张逊发生了严重的意见分歧。一天,寇准与温仲舒一起外出,随行的还有判左金吾王宾。这时,一个疯子迎着寇准的马三呼万岁。在我国古代,这可是欺君灭族之罪。判左金吾王宾与张逊向来交好,于是将此事汇报给张逊。在张逊的唆使下,王宾把这件事单独上奏宋太宗,且言辞极为严厉。在宋太宗询问时,寇准推断这一定是其顶头上司张逊在背后捣鬼,遂揪其到太宗面前辩驳且让温仲舒作证,而张逊让王宾佐证。他们在朝堂上不仅指责对方,而且互揭对方的短处。

张逊原是太宗昔日王府的幕僚,因此太宗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聪慧的寇准虽然揣摩出了太宗的意思,但是他不管不顾,非要“一根筋”的彻查真相。于是宋太宗大怒,将他和张逊各打五十大板,在贬谪张逊的同时,将寇准贬谪到远离京城的青川做知府。

第二次遭贬。宋太宗虽然心里嫌寇准在眼前聒噪心烦,但是当时朝中无人,在寇准离开朝廷不到一年的时间,政事就乱成一锅粥,太宗只好将寇准调回京城。回京后寇准不负众望,顶着压力大刀阔斧进行改革,他提出了“进贤退不肖”,这个措施伤害了朝中老旧势力的利益。于是,以冯拯为首的保守派大臣,三番五次与寇准在朝堂上激烈争辩。在争吵的过程中,寇准故态复萌,不仅与冯拯斗得你死我活,而且还要与太宗辩论是非曲直,太宗十分失望,叹气说:“鼠雀尚知人意,况人乎?”为了息事宁人,太宗再次将寇准贬谪为邓州(今湖北襄阳)刺史。

第三次遭贬。宋真宗即位以后,出于对寇准的欣赏,重新提拔且重用寇准为相,寇准也由此进入了北宋的权力中心,这是寇准职业生涯的巅峰。特别是澶渊之盟后,寇准的声望日隆,引起了宋真宗的猜疑。他表面上对寇准感恩戴德,委以重任,但内心仍认为寇准“性格刚直,难于独担大任”。但是寇准并没有意识到危险正在向自己袭来,他甚至颇为得意,作了一首《蝶恋花》,“四十年来身富贵。游处烟霞,步履如平地。紫府丹台仙籍里,皆知独擅无双美。将相兼荣谁敢比。彩凤徊翔,重浴荀池水。位极人臣功济世,芬芳天下歌桃李。”

据史料记载,宋辽签订“澶渊之盟”后,参知政事王钦若嫉贤妒能,于是谋划排挤寇准。他挑唆真宗道:“澶渊之役,陛下不以为耻,而谓准有社稷功,何也?”又说:“陛下闻博乎?博者输钱欲尽,乃磬所有出之,谓之孤注(一掷)。陛下,寇准之孤注也,斯亦危矣”。王钦若认为,“澶渊之盟”是宋朝的耻辱,是“准颇自矜澶渊之功”。于是宋真宗“顾准浸衰”。景德三年(1006),真宗免掉了寇准的相位,降职为刑部尚书,后又贬为陕州知州,时年寇准45岁。

第四次遭贬。寇准离去后,宋真宗觉得顿失左膀右臂,于是又召寇准回朝出任宰相。复出后,寇准仍一如既往,铁面无私,嫉恶如仇。

天禧三年(1019),宋真宗中风,后来连续多次中风,记忆力大大衰退,很长时间无法处理朝政,于是刘娥皇后开始参政。据《宋史·后妃传》记载,“时上不豫,艰于语言,政事多中宫所决”。

作为一个正统的儒家官员,寇准对刘皇后参政的事极为不满,因此想让太子监国。据史料记载,寇准上疏说:“皇太子人望所属,愿陛下思宗庙之重,传以神器,以固万世基本。丁谓,佞人也,不可以辅少主,愿择方正大臣为羽翼。”真宗答应了寇准的上疏。但是真宗由于中风记性不太好,第二天,丁谓在真宗面前大肆攻击寇准,要求罢免寇准,真宗把昨天答应寇准的事忘得一干二净,又答应了丁谓。加上刘皇后在一旁鼓噪,真宗罢免了寇准的宰相职务,并将其贬到了外地。

这期间还发生了一件事。真宗恩准寇准奏请免去丁谓职务和请太子监国后,寇准便密令翰林学士杨亿起草太子监国诏制,并拟定杨亿为参政,以顶替奸人丁谓。但是寇准当天醉酒后,不慎泄密。丁谓遂联络曹利用暗室密谋,以驱逐寇准。

在奸人的构陷下,寇准再次被罢相。先徙相州知府,后徙安州,不久被贬为道州司马。从此,寇准再也没能重返汴京。寇准罢相,丁谓出任宰相。但人心依旧向着刚直无私的寇准,据《宋史》载,彼时童谣唱道:“欲时之好呼寇老,欲世事宁当去丁(谓)”。

另外,还发生了一件太监谋乱的事。大内副都知周怀政与寇准关系较好,周怀政想发动政变灭了丁谓,将宋真宗废为太上皇,奉宋仁宗为皇帝,重新以寇准为宰相。但周怀政实力较弱,怕做事不周密,于是去找禁军杨崇勋密谋此事。

杨崇勋为人既贪又奸,他觉得周怀政不能成事,便将此事告诉了丁谓,丁谓听后连忙跑到枢密使曹利用那里,最后他们联手发兵灭了周怀政。

为了陷害寇准,丁谓又和刘娥皇后联手,趁机嫁祸寇准是周怀政的同党,在皇帝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寇准一再贬谪,最后贬到了雷州。

刘娥皇后之所以看不惯寇准,是因为郭皇后薨逝时,寇准坚决反对宋真宗立刘娥为皇后。后来刘娥娘家人仗势欺人,伤天害命,宋真宗顾念夫妻之情想大事化小,但寇准却坚持按律斩首,竟然判处了刘皇后兄弟的死刑。从此,刘皇后视寇准为眼中钉、肉中刺,并与丁渭一拍即合,结为后党,时刻想方设法置寇准于死地。

宋真宗去世后,宋仁宗即位,作为太后的刘皇后更是肆无忌惮,找各种理由对寇准一贬再贬,最后将寇准贬到了广东雷州任司户参军。

寇准“少年得志、中年事成、老年凄惨”,他因自信受到重用,又因自信遭到贬谪,一代名相的凄惨遭遇和无奈,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寇准轶事

寇准的一生,可以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直。无论对谁都是直来直去,甚至包括对皇上。还有自矜,这一点在寇准的诗集也能看到。他19岁前作的诗作统统都标注了年龄,比如《寓居有怀》,标注“时年十四岁”,但是,自19岁高中进士后,寇准的作品再也没有标注年龄。

(一)不说假话

太平兴国五年(980),19岁的寇准考中进士。这一年的进士中有很多后来成为宋朝顶梁柱的人物,因此后人称这一年的进士榜为“龙虎榜”。据龚鼎臣《东原录》记载:“苏易简榜中有登庸者四人:李沆、向敏中、寇准、王旦,其为参预及两禁以上者又数人,时亦号龙虎榜。”在这些人中,寇准是最年轻的。当时,宋太宗对选取的进士,按照惯例要在殿前的平台亲自殿试,年纪轻的人往往不予录用。为了能够得到皇上的任用,有人劝寇准虚报年龄,可寇准却不以为然,正色地说:“准方进取,可欺君邪”。

(二)斗胆直谏

端拱二年(989),寇准奏事殿中,由于忤逆了太宗,太宗气得起身离开龙座欲回内宫。但是寇准不干了,他走上前去扯住太宗龙袍的衣角,把太宗拉回座位,对此,太宗没有生气反而十分赞赏。他高兴地说:“我得到寇准,就像唐太宗得到魏徵一样。”据《宋史》记载,寇准“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嘉叹曰:‘此真宰相也。’又语左右曰:‘朕得寇准,犹唐太宗之得魏郑公(魏征)也。’”

淳化初年(990),北宋朝廷处理了两桩受贿案。情节严重的王淮,赃钱以千万计,仅被撤职仗责,不久又恢复了原职;而情节较轻的祖吉,却被处以死刑。寇准知道这是王淮的哥哥、参知政事王沔在假公济私、袒护他的弟弟,心中忿忿不平。

淳化二年(991)春天,发生了一场大旱灾,宋太宗召集近臣询问时政得失。群臣多认为是天数所致,寇准则说:“《洪范》天人之际,应若影响,大旱之证,盖刑有所不平也。”太宗怒,起入禁中。过了一会儿,召寇准询问刑罚不公平的情况,寇准说:“希望把二府的官员召来,我就说。”皇上下令召二府的官员来,寇准说:“不久前祖吉和王淮都触犯法律、接受贿赂,祖吉受贿较少却被杀头,王淮收受钱财千万,仅受杖刑,现又官复原职,这不是不公平是什么?”宋太宗责问王沔,王沔当时吓得面红耳赤,汗流满面,叩头谢罪。宋太宗觉得寇准可用。当即任命寇准为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任同知院事,从此,寇准开始直接参预北宋朝廷的军国大事。

(三)鹤相戏称

作为一个宰相,寇准有其胆识和气魄,但却缺少应有的气度和雅量,不仅狭隘而且偏激,这主要表现在选人用人上。他对讨厌的人会一棒子打死,对喜欢的人会通过各种渠道进行提携。然而,更要命的是,寇准不善观人察人,因此,他所亲善的人基本上都是那种落井下石的小人。其中,选用丁谓就是一例。

丁谓属于有才无德之人,很久都没有得到提拔使用,其命运的转机是结识寇准后。寇准认为丁谓是个人才,亲手提拔栽培丁谓。寇准没有想到的是,当年在北宋朝廷中对寇准打压迫害最厉害的人就是自己当年提拔栽培的丁谓。

为了提拔丁谓,寇准曾不遗余力多次向有“圣相”之称的时任宰相李沆推荐丁谓。但是李沆深知丁谓的为人,对寇准的推荐置之不理。后来寇准追问原因,李沆说,此人不是久居人下之人,你提拔了他,“以后后悔的时候,你会想起我的话的。”

丁谓善于逢迎,为了迎合宋真宗签订“澶渊之盟”后的失落感,他和王钦若一起大搞祥瑞,劝宋真宗封禅,每一次都劳民伤财。而且丁谓在给宋真宗上报祥瑞的时候特别喜欢用仙鹤,这引起了寇准的反感,因此,他经常借此调侃讽刺丁谓。一次,有一群乌鸦飞过寇准的官衙,看到后寇准大笑道:“幸亏丁谓不在,不然就是一群玄鹤飞过了。”从此,丁谓就多了一个美称“鹤相”。

(四)劝帝立储

太宗在位日久,一直未立皇储,原因是太祖驾崩时的“烛影斧声”之谜。因此,是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还是太祖的儿子太宗面临两难选择。当时朝中大臣都讳言立储一事。大臣冯拯曾上疏请立皇储,被太宗贬到岭南。

寇准从青州还朝入见太宗时,太宗正患足疾。看过伤情后,太宗亲切地问道:“你怎么现在才回京啊?”接着太宗便询问立储之事,寇准说:为天下选择国君,不能与后妃、中官(宦官)商量,也不能与近臣谋划;应选众望所归者为太子。太宗屏退左右,低头想了好久,轻声问道:“襄王怎么样?”寇准答:知子莫若父。陛下既然认为襄王可以,就请决定吧。第二天,太宗便宣布襄王赵恒为开封尹,改封寿王,立为太子。

有一次,宋太宗与太子拜谒祖庙归来,京城的人站立在道路两旁,喜气洋洋,争相一观太子容貌,甚至人群中有人高喊“少年天子”。宋太宗闻此言十分不高兴,忿忿地问寇准:“人心归向太子,置我于何地啊?”寇准连连拜贺说:“陛下选择的皇储深得人心,这是国家的福气。”太宗恍然大悟,于是赏寇准对饮,大醉而罢。此后,宋太宗更加依重寇准。有人给宋太宗献了一通天犀的宝物。宋太宗命人将其加工成两条犀带,一条自用,另一条赐给了寇准。

(五)开发雷州

乾兴元年(1022),含冤负屈的寇准离开道州,到南部的海滨城市雷州赴任。到任后,寇准一贫如洗,连个像样的住房也没有。但当地官员、百姓,素来仰慕寇准的为人,主动替他盖房,安排寓所。在任上,除少数政务外,寇准主要是读经释书,闲暇时写字、会友,每逢客至,则笑脸相迎。

在雷州任上,寇准指导当地居民学习中原的语言,传授农业技术,兴修水利,开渠引水灌溉良田;向群众解说天文地理;同时还修建真武堂,收徒习文学艺,传播中原文化,毫无权贵大官的架子,由此深得雷州人拥戴。

(六)“溜须拍马”的来历

我们熟知“溜须拍马”成语,其中“溜须”就出自寇准。

王钦若排挤了寇准之后,和丁谓一起把持了朝政。丁谓觉得自己资历较浅,就想凭借寇准的资历、威望,帮他掌控朝廷。在丁谓的劝说下,真宗重新启用寇准,并任命寇准为相,丁谓任参知政事。

寇准一生喜欢饮宴做乐,丁谓就投其所好,经常宴请寇准。一次,在用餐时,寇准的胡须上沾了一些菜汤,一旁的丁谓见状,马上起身为寇准捋须。对此寇准并不买账,嘲笑说丁谓:“参政,国之大臣,乃为官长拂须邪?”这就是“溜须”的来历。

对此,丁谓恼羞成怒,多次寻找机会排挤寇准。

(七)拒绝自杀

由于寇准的耿直并得罪了朝中的大臣,特别是丁谓,他连续遭贬,从京城到安州,从安州又到雷州,一路向南,离京城越来越远。据说,寇准被贬出京时,仅有一位大臣为他送行,寇准的凄凉可见一斑了。

在把寇准和另一个宰相李迪排挤出朝廷后,丁谓派使者给两人各送了一把剑,让他们自裁。

看到剑后,李迪当场就崩溃了,打算自杀,被儿子和门客拦下,而寇准却不以为然。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中使承谓指,以锦囊贮剑揭於马前,示将有所诛戮状。至道州,准方与客宴,客多州吏也,起逆中使,中使避不见,问其所以来之故,不答。众惶恐不知所为,准神色自若,使人谓之曰:‘朝廷若赐准死,愿见敕书。’中使不得已,乃受以敕。准即从录事参军借绿衫着之,短才至膝,拜敕於庭,升阶复宴,至暮乃罢。”

耿直不阿、率性天真的北宋名臣寇准

网络图片

(八)刚直不阿,知错就改

寇准是性情中人,其一生光明磊落,知错就改,闻过而更。据史载:准少年富贵,性豪侈,喜剧饮,每宴宾客,多阖扉脱骖。家未尝爇油灯,虽庖匽所在,必然炬烛。一位侍妾觉得浪费太大,便为他作诗一首:“一曲清歌一束绫,美人犹自意嫌轻。不知织女荧窗下,几度抛梭织得成!”

寇准读后大受感动,意识到随心所欲挥霍是不应该的,于是坚决改正,从此以后一直保持勤俭朴素的美德。后人赞叹说:高才平天下,一心报主公。耿直率性真,世夸寇莱公。

客死雷州

被贬雷州之后,一心报国的寇准郁闷不己,写诗云:“吾家嗣儒业,奕世盛冠裳。桂籍冠伦辈,天下知声光。有才无其命,不得步玉堂。余亦好古者,诗礼承馀芳。赴义忘白刃,奋节凌秋霜。垂衣遇圣主,射策遭时昌。十九中高第,弱冠司国章。棘寺陪法吏,奉使安殊方。薄才难变俗,贱节惟勤王。务简忽兴念,不觉心彷徨。慈亲违万里,瘴雨悲南荒。端居增浩叹,离恨销刚肠。木落多异感,蝉鸣非故乡。长思千万乘,奉职升周行。步武亲玉陛,献纳肩忠良。功成自高退,散发游沧浪”。此时的寇准,贫病交加,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

天圣元年(1023)九月,寇准在雷州任上卧病在床,故于竹榻之上。寇准去世后,其妻宋氏奏乞归葬故里,仁宗准奏。雷州人民自发组成送行队伍,在一渡口遇暴雨,送行的人们以枯竹遮盖寇准灵柩,暴雨过后,枯竹生出新芽,后来,人们称这一渡口为“寇竹渡”。

当灵柩途径衡州(今衡阳市)、公安(今湖北公安)等地时,当地父老插竹路祭。据说,这些竹子不但成活且形成了竹林,后人称之为“相公竹”。人们还在竹林旁建了“寇公祠”。明代大文人戴嘉猷路过公安时,曾题写了“万古忠魂依海角,当年枯竹到雷阳”的不朽诗句。

因所拨费用有限,灵柩运至中途,钱已用完,只得寄埋原洛阳巩县(现郑州巩义)。一代贤相,却因家无余资以安葬自己。

明道二年(1033)十一月,宋仁宗为寇准平反昭雪,敕令复爵寇准太子太傅、莱国公之职,追赠中书令,谥号“忠愍”,其遗骨方得归葬故乡下邽。皇祐元年(1049),宋仁宗又令翰林学士孙抃为寇准撰写《莱国寇忠愍公旌忠之碑》,并亲篆其首曰“旌忠”字。这是对寇准的肯定。皇佑四年(1053),宋仁宗又诏翰林学士孙抃撰神道碑。故后人多称寇准为“寇忠愍”或“寇莱公”。

从寇准的谥号来看,佐国逢难曰愍、危身奉上曰愍。因此,忠是为寇准平反昭雪,除去他密谋造反的嫌疑,而愍是肯定他在国家危难之际的贡献。

耿直不阿、率性天真的北宋名臣寇准

网络图片

一代宰辅走了,但他的事迹广为人颂,在戏剧舞台上,演义小说中,寇准多以正直,多智,诙谐的长者出现在人们的面前,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著名的如戏剧《寇准背靴》《审潘洪》《杨家将》等。

耿直不阿、率性天真的北宋名臣寇准

著名艺术家马琪饰寇准背靴剧照

寇准与洛阳

寇准与洛阳有不解之缘。目前,洛阳伊滨区有一个名镇寇店镇,该镇原名烟岭镇,因寇准羡慕这里古烟岭的秀美山水和幽静环境,曾携眷属到此居住,故名寇店。目前这里保存有寇准故居。

耿直不阿、率性天真的北宋名臣寇准

纵观寇准的一生,他出身豪门,20岁中进士,大半辈沉浮于官海宦场,曾两次出任宰相,为宋朝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但是,“大名不可久荷,大功不可久任,大权不可久执,大威不可久居”“少年得意、中年艰难、晚年落魄”的寇准,他的一生可以用锋芒毕露来形容。正是他的这种性格,让他在北宋年间脱颖而出,成为据敌于千里之外的一代名相。作为一名政治家,寇准有魄力、有能力,但他“刚直不阿,素为群奸所不容”。可以说,寇准成功于自己爱憎分明的鲜明个性和刚正不阿的性格,同样他的失败也归结于他的这种性格。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同样的性格既可以成就一个人,同样也可以毁灭一个人,自然也包括寇准。

但是,历史不会忘记,当年那个在澶州城上,运筹帷幄、力挽狂澜、平息战乱的英雄寇准。

标签: 刚正不阿的历史人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