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将吴起:史上那个被误解与被损害的人

犀牛历史 125 0

作者:傅安平

名将吴起:史上那个被误解与被损害的人

《吴起兵法》很有名,作为一个男孩子,这是我从小就知道的事。

《吴起兵法》虽不如《孙子兵法》在世界上有名,吴起的名气也不如孙子广为世界所知,但在当时——也就是孙、吴所处的那个时代,以“吴起变法”为代表吴起建立的功绩,对战国时代所产生的作用与影响,远比孙武的要大。这是我现在非常确信的事情。

但是在初读《孙子吴起列传》时,我和别人一样,非常吃惊于那个和孙子齐名的吴起竟是一个品行恶劣的人,为了个人的前途与位置,干出令人发指的事情。

等到又隔了很长时间,闲暇之余,我再去细读《吴起列传》那一部分内容,感觉事情可能并非那么简单,里面对吴起的误解与偏见显而易见。吴起,可能就是被历史冤枉得非常严重的一个英雄人物。

名将吴起:史上那个被误解与被损害的人

一、吴起的恶名,多出于谗臣之口,后人之言由于《史记》在史学上的巨擘地位,谈到吴起,人们自然绕不开其中那篇《孙吴列传》。根据这篇传记,人们普遍得出的结论是,吴起是一个非常自私、残酷的野心家,他为了获取权力和前途,可以不顾至亲之情;仅仅出于个人意气,就无情屠杀乡邻百姓。他那恶劣品行成为覆盖在他的人生成就之上的一块触目疤痕,那块沉重的疤痕让他在政治、军事、法治等各方面取得的成就大为失色。

在传记中,我们可以找出吴起犯了以下几宗恶名:

1、滥杀谤己者:吴起出外求官不成,败光家财,遭到乡邻嘲笑,他一怒之下杀了三十多人。

三十多条人命,而且是乡邻百姓。从这事可以看出吴起心胸狭隘,狠辣无情,悍勇能斗。

2、母丧不归:吴起逃离卫国,到曾申(曾参之子)门下学习,听到母亲去世的消息也不回卫国奔丧,被曾申驱出师门,断绝关系。

这事放在儒师那里,肯定会被揪住不放。当年宰予在课堂上说守孝不必满三年,就把孔子气得咬牙切齿,宰予最后没脸呆了。何况吴起不奔丧!

3、杀妻求将:为了让鲁君信任,谋取鲁国将军职位,吴起杀掉了自己的妻子(齐国大夫的女儿)。

为了一个职位杀妻,这事,肯定让天下人心寒。而且吴起有儿女。

4、贪而好色:吴起的同门兼同事李克(也就是李悝)在魏侯面前说,吴起贪恋成名,爱好女色。

5、刻薄暴戾:司马迁在传记最后总结说,吴起到了楚国为政后,因为刻薄暴戾而丢了性命。

名将吴起:史上那个被误解与被损害的人

让吴起名声掉地的,大概就以上几条证据。这几条证据,可以说把吴起的历史名声钉上了墙,难以刷白了。后来的人们,只要提到吴起,一半是把他当作能人称道,一半当作恶人鞭挞。比如大诗人白居易有首《慈乌夜啼》,就说吴起禽兽不如,骂得非常狠:昔有吴起者,母殁丧不临。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

最让我有感的,还是曹操,他在《举贤勿拘品行令》中说: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曹操是一个非常英明的政治家,善于识人用人,他极能理解蒙恬手统百万大军,却面对一道伪诏慨然自刎,每每为此长叹。但他却没有怀疑吴起是有可能被冤枉的。一个大英雄被历史毁誉得那样厉害,连曹操都不能理解,这又让我继之而叹了!

为什么我要为吴起叹惜呢?还是先来看看吴起遭受的那些恶名,都是怎么来的。在司马迁的那篇传记里,可以说是充满了很多的自相矛盾、不可尽信之处。

首先就说“散金求官”这条,也就是俗话所说“拿钱买官”,这在古代算是罪错吗?应该是很普遍的现象,买官卖官有时成为公开的制度。卫鞅、张仪到秦国求官,都是花了很多钱打点内侍关系才得以进宫见到秦君的。苏秦当初也有过花光钱财求官无果沮丧而归的经历,被家人们看不起。

名将吴起:史上那个被误解与被损害的人

据有的资料讲,吴起是吴王夫差的后人,吴国灭亡后夫差的后人逃到卫国定居经商。卫国虽小,却是一个潜龙卧虎的地方,出了很多风云人物。这样看来,吴起应该是一个不忘祖先心怀大志的人,宁愿放弃富贵安逸的生活,也要出外追求功成名就。乡邻嘲笑他出外求官不成还败光家财,这明显是俗人的浅见。

至于“滥杀谤己者”“母丧不归”“杀妻求将”这三条,其实都涉及到一个根源问题:是先有了那些罪错事实,然后才成为鲁国谏臣口中引用的证据?还是先有鲁国谏臣的一系列编造污蔑,然后才有了那些在社会上流传开来的罪错之名?

这个问题,恐怕连司马迁自己也无法考察弄清,因为你在读《孙吴列传》中有关吴起的那部分开头两段内容时,明显感觉到时间逻辑上的混乱感,内容上的重复搪塞。为什么不可能是后一种情况,那三条罪据都是出自鲁国谗臣之口的故意编造呢?所谓“三人成虎”,当这样的流言在鲁国朝野间传开,谁又能辨真假?也许事实根本不像流言说的那样严重。

名将吴起:史上那个被误解与被损害的人

吴起究竟会不会滥杀平民?他是不是不孝?他会杀害他的妻子吗?这些问题其实可以从其他很多方面去考察,他到底这是不是那样一个心地极恶之人,比如他的同事、部下士卒们对他的评价,任用他的那几位国君对他的态度,他在事业作为中展现出来的人文修养等等,那些据实考察的结论应该比一个鲁国无名谗臣的进言更加确实可信。

还有李悝说吴起“爱好女色”,吴起爱好女色大大超过了一个正常男人该有的好色程度吗?

我看不是。

当魏武侯要把公主许配给他,吴起为什么拒绝呢?如果他爱好女色又贪恋权位,那他就会娶了公主,他为什么拒绝送上门来的女色与权位呢?这只能说明吴起不是一个无原则追求名位与女色的人。

他不善于结交笼络,不圆滑机警,为人过于刚硬,因此失去在魏国的位置。魏国的悲剧在于,它国内出现的一流人才总是会被二流的人才和平庸的君主一起逼走,从孙膑、吴起,到商鞅、张仪、范雎等都是这样,这个曾经的抗秦强国势必失去命运之神的垂青,最后沦为弱国而亡。

名将吴起:史上那个被误解与被损害的人

二、吴起的贤能,多见于同事的推崇,国君的信任相比吴起身上背负的那几条恶名,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情况就是,推崇吴起贤能的人比比皆是,上至多位君主,下至土卒仆人乃至士卒的母亲,其中尤以与吴起同处共事过的那些人的看法为最可信。

吴起因为“不孝”遭曾申驱逐,这是他的一次尴尬求学经历,但这并没有阻碍吴起对儒学的追求与实践。仅约四年之后,他在魏国为将任西河郡守期间,仍不忘寻找机会去向孔子的另一位高徒子夏请教学习,成为子夏的学生。

试想,这样一位执心向儒的人,怎么可能不懂得“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社会意义,怎么会不孝敬母亲呢?又怎么可能去杀他的儿女们的母亲?难道子夏就能容忍他的恶行吗?

也有人对那两件事作出了解释,说吴起不回家奔丧,是因为他在卫国杀了三十多人,命案在身,回去肯定被抓。但他若真的身负三十多条人命的大案,鲁国难道就不知道吗?鲁君还会用吴起为将吗?鲁、卫两国间的关系本来是很亲近的。

名将吴起:史上那个被误解与被损害的人

至于“杀妻求将”,这在盛行儒学的鲁国是更不可能的,完全出于谗臣之口。曾子如果因为吴起不奔丧而与绝交,鲁君难道会因为吴起杀妻反而用吴起为将?这编的多可笑!难道鲁君就不怕招来天下骂名吗?

鲁君不用吴起的真正原因,应该还是在于鲁国就不是一个依靠战争和名将立国的国家。鲁国对外战略,都是保持和平为上的态度。还有人说,吴起的妻子为了不让丈夫为难,是主动拿剑自刎的,就像樊於期为了不让荆轲为难而自刎献头一样——这是为了圆一个谣言,又编出一个谎言吧。

最初,吴起潦倒落魄的到了鲁国,是被鲁国相推荐给鲁君当上将军的,开始显露他在军事上的才能,以弱鲁大败强齐。离开鲁国后,他又因为军事才能,被他的同门李悝推荐给魏文侯为将。

吴起很快凭他的才能与人品赢得了魏文侯的信任,“廉洁不贪,待人公平,将士信任”,因此提拔为西河郡守,抵抗强秦和韩国。魏国的盛衰存亡系于吴起一身。

名将吴起:史上那个被误解与被损害的人

魏武侯时,吴起与其论政,说“政权稳固在于仁政,而不是在于山川险固”,同样深得魏武侯悦服。吴起差点当上魏国国相。

公叔痤为魏国国相时,他的仆人说吴起“为人有骨气,又喜好名誉声望”。公叔向魏武侯进言,说吴起是个贤能的人,虽然他是明赞颂实畏忌,想用阴招排挤走吴起。

公叔为什么畏忌吴起?还不是因为吴起不但才能卓著,为人也刚正不阿,是个硬汉。公叔是个私心很重的人,他为国相后不但排挤走了吴起,还纳藏了商鞅,让魏国蒙受巨大人才损失。

名将吴起:史上那个被误解与被损害的人

公叔虽然怀藏私心排挤走了吴起,但在吴起死后,公叔仍靠吴起训练出来的魏武卒大胜敌国,他没有掩饰地在魏君面前追赞吴起,把功劳归于吴起。想想吧,这样一个人,最后也没有胜过吴起身上的个人魅力。

吴起离魏投楚,很快就被楚王直接任为国相,这对吴起的才能与人品是多大的信任啊!因为吴起还没到过楚国的时候,楚王就“一向听说吴起贤能”,吴起的名声早已传颂遍当世各诸侯国。

这种“口碑”,可以说比后世任何人包括《吕氏春秋》《韩非子》和司马迁的评价都来得真实,可信!事实上吴起也没有辜负楚王的信任,他把他的一生所学,都用在了楚国的改革图强事业上,只一年时间就让楚国迅速成为令诸国畏服的强盛之国,这就是“吴起变法”。

名将吴起:史上那个被误解与被损害的人

三、吴起的功绩,“吴起变法”与《吴起兵法》惠及当世及后世吴起用之鲁则鲁胜,用之魏则魏强,用之楚而楚伯。吴起一生转换于四国之中,才能越历练越卓然,完全配得上“军神”这个称号,且不仅如此。

而要考察吴起的个人品行,还有一个很好的办法,那就是看吴起在事业作为中展现出来的人文修养,即看看“吴起变法”与《吴起兵法》就知道真实大概了。

吴起变法,可以说是吴起尽毕生之所能付诸于当世实践的成果,它集中了吴起在政治、军事、法家、儒学等方面的综合成就。

其中最能体现吴起个人品格追求的,就是“吏治”这块,比如禁止吏官结党营私,杜绝权门请托之风,要求官吏公私分明,官员必须言行端正,不能计较个人得失,以及裁减冗官,选贤任能等。对照来看,吴起推行变法不但是这么要求别人的,也是这么严格要求他自己的,在他身上体现出了“不圆滑、不朋党、不营私”的特点。

名将吴起:史上那个被误解与被损害的人

《吴起兵法》,是吴起留给后世的一部军事学著作。吴起的军事观,不仅只包括战备、用兵等与军队作战有关的理论,也主张军事不能脱离政治,必须“内修文德”,用儒家的“道义礼仁”来治理军队和民众,全面进行政治教化等等。吴起对将领也提出了必须具备“威德仁勇”四种品质。

总之,《吴起兵法》虽是一部兵书,其核心坚持了儒家的“仁本”思想。

最近距离的了解了吴起变法和《吴起兵法》之后,你还会信吴起是一个恶俗之人吗?试问这样的吴起,心怀改造社会的崇高理想,他的很多成果即使放到现代社会也不显落后,他怎么可能是一个滥杀平民、不孝母亲、沽名钓誉的人?

吴起的为人,其实就像他的变法内容中所讲,“使私不害公,谗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义不固毁誉”。吴起更像是那种智商高、情商低的“钢铁直男”,他的成就来自智商,他的骂名与恶运来自情商。“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一个“尽”字足以说明吴起的情商很低,人缘很差。

名将吴起:史上那个被误解与被损害的人

他是那种为了秉守信念而不愿苟从现实的人,所以最后为楚国旧贵族们所不容,被他们合杀。

对吴起的一生看得比较准确的,应该是郭沐若先生,他在《述吴起》中写道,“吴起在中国历史上是永不会磨灭的人物,秦以前作为兵学家与孙武并称,作为政治家与商鞅并称的”。

他又在《前期法家的批判》中说,“吴起的霸业如在楚国成功,后来统一中国的功名恐怕不必一定落在秦人的手里了”,这就是吴起最伟大的地方。吴起没有率先成为商鞅,错不在他,而在于老不争气的楚国王室与文化制度。

名将吴起:史上那个被误解与被损害的人

四、司马迁的难解心结,对法家改革人物既敬重又鄙视读《吴起列传》,还有一个遗憾,那就是关于“吴起变法”,司马迁只用两、三句话就交待了,然而吴起变法的意义,实在是非常重要。这就是我感到奇怪的地方,司马迁为什么只用几笔匆匆带过“吴起变法”呢?

答案只有一点:司马迁心里非常鄙视吴起作为一个变法者的身份。不但如此,在结尾为吴起作定性总结时,司马迁还不忘给予“刻薄暴戾”的评价,这样的评价,同样在商鞅的身上可以看到。

吴起的命运和商鞅一样,这两位从卫国来的改革先驱,在他们的“明主”一旦薨后就殊途同归尸体都被车裂了,这可不是巧合。

司马迁说吴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这样的评价是多么不公正。

名将吴起:史上那个被误解与被损害的人

就像他评价商鞅“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一样,难道他没有明白这是法家改革派面对落后的社会发展阶段所必须付出的巨大牺牲吗?或者是因为司马迁自己也是司法的受害者,影响了他公正客观地去理解那个时代法家改革派必定会遭受的宿命?

和商鞅死后,秦惠文王能继承商鞅的变法不同的是,吴起死后,楚国没有继承吴起先进的变法成果,这才是吴起最大的悲哀,也是楚国最大的悲哀!让它失去了最有可能统一天下的机会。

吴起变法,是战国时期的一个承上启下的变法,吴起学习了在魏国时李悝变法的内容,在楚国开展了这一场变法。然后商鞅又学习了李悝变法与吴起变法的内容,到秦国实行了变法,秦国得以迅速强大,只经几代君主的努力就统一了天下。当人们津津乐道于大秦帝国的强盛,和商鞅变法的丰功时,怎么能忽视吴起的功劳与作用呢?

虽然自己姓司马,这个姓氏源于古代官职,但是因为自己是司法的受害者的经历,“痛恨司法者,同情冤屈者”,成了司马迁心底复杂难解的心结。

名将吴起:史上那个被误解与被损害的人

虽然太史公作为最伟大的史家,具有强大自我反思与自我评判的能力,但这不可能保证他总是那么客观公正,比如包容李广的滥杀大罪,忽视李陵的叛国重罪等等,当然也包括他不能正视商鞅吴起作为变法倡导者,必然执行法律时不能讲人情道义。

司马迁应该正确区分法家人物的改革探索,与封建君主们的专制不是一回事,前者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那些改革人物们往往也成了封建专制的受害者,是值得深深同情的,这并不是他们的“刻薄暴戾”招致的结果。司马迁不应该把个人遭受的厄难转移到法家改革者们身上,贬低他们个人的品格修养。

就那个时代来说,不论是吴起变法还是商鞅变法,他们的变法内容还是具有相当进步性,充满了人性,变法因此才会在人民中间受到欢迎,产生巨大社会动力。

名将吴起:史上那个被误解与被损害的人

【作者简介】傅安平,1974年生,湖北黄冈人。工学本科。自由作家。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标签: 刚正不阿的历史人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