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第43讲|《前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犀牛历史 80 0

古文观止·第43讲|《前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古文观止·第43讲|《前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音频 | 严鼎

文稿 | 严鼎

前赤壁赋

古文观止·第43讲|《前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续上篇讲解)

古文观止·第43讲|《前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xián)而歌之,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溯(sù)流光。渺渺兮予(yú)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文观止·第43讲|《前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注释】

扣舷:敲打着船边,指打节拍,舷,船的两边。

击空明兮溯流光:船桨拍打着月光浮动的清澈的水,溯流而上。溯:逆流而上。空明、流光:指月光浮动清澈的江水。

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我的心思飘得很远很远。渺渺,悠远的样子。化用目眇眇兮愁予(《湘夫人》)。怀,心中的情思。

美人:此为苏轼借鉴的屈原的文体。用美人代指君主。古诗文多以指自己所怀念向往的人。

【译文】

在这时喝酒喝得非常高兴,敲着船边唱起歌来。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击打着月光下的清波,在泛着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眺望美人啊,却在天的另一方。”

“扣舷”,在船舷上打拍子,一个简单的动作。秋月江上,风景的色彩线条简单,人的动作也简单。《老子》云:“五音令人耳聋,五色令人目盲。”意思是说,靡靡之音令人失去心智,五光十色让人眼花缭乱。简单才容易融入自然,身心自在。

此时此景,出现音乐,静夜,江上,月下,如同天然的音乐厅。秋天的空气传音效果特别好,给人的听觉享受高。

棹在船尾,桂木做成。桨在船旁,兰木做成,这段歌词全是化用《楚辞·少司命》:“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之意,并将上文“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内容具体化了。桨划水行舟击动满江月光,光影改变世界,山水人物皆透明。风景美化了船,船又反过来美化风景,与人间天上呼应。“溯流光”,船在行进中,如同追寻光源,想象李白捉月仿佛如是。

“渺渺”,辽阔而苍茫的样子。“天一方”,远在天边。歌词表示身心空明,只挂念远方的圣君贤相。屈原以美人暗喻君王,留下典故,以情诗的方式咏叹思君,垂为原型。“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援用屈原模式。

“兮”,感叹,相当于白话诗的“啊”。

古文观止·第43讲|《前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客有吹洞箫者,依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hè)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古文观止·第43讲|《前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注释】

依歌而和(hè)之:合着节拍应和。倚:随,循。和:应和。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像是哀怨,像是思慕,像是啜泣,像是倾诉。怨:哀怨。慕:眷恋。

余音:尾声。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

缕:细丝。

舞幽壑之潜蛟:幽壑:这里指深渊。此句意谓:使深谷的蛟龙感动得起舞。

泣孤舟之嫠(lí )妇:使孤舟上的寡妇伤心哭泣。嫠:孤居的妇女,在这里指寡妇。

【译文】

有会吹洞箫的客人,配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的声音呜呜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余音在江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

前面仅有单调的扣舷声,此处开始出现乐器。洞箫,古时洞箫构造比较复杂,与现今单管竖吹的箫不同,音色凄美,适合此时此地出现。写第一人称游记,要给同游的人分派角色,都有表演机会,为求人人现身不俗,出游要择伴。至于这篇赋,据有学问的人考证,奏箫确有真人,绵竹道士杨世昌。

洞箫不是快乐和热闹的乐器,东坡连用七个比喻,使箫声改变了气氛和心情,文章进入另一境界。洞,幽,潜,孤,嫠,这些意象配合东坡的厄运逆境。呜,慕,诉,缕,妇,字音低沉呜咽,与箫声共鸣。箫声有音节,有抑扬顿挫,看看这些句子的节奏:如泣、如诉、如怨、如慕、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东坡做到形式和内容完全融合,今天白话文学的作家仍要追求这样的造诣。

古文观止·第43讲|《前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wèi)其然也?”

古文观止·第43讲|《前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注释】

愀(qiǎo )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正襟危坐:整理衣襟,严肃地端坐着 危坐:端坐。

何为其然也:曲调为什么会这么悲凉呢?

【译文】

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

“何为其然也?”为什么会这样?

本来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箫声“倚歌而和”,却沉重伤情,改变主调,出人意外,不但苏子愀然,读者也愀然,不但苏子要问,读者也要问:为什么要这个样子呢?

演奏是对乐曲的“诠释”,同一乐曲,由不同的人演奏,可以出现不同的风貌内涵。“击空明兮溯流光”,“望美人兮天一方”,落墨虽淡,东坡内心深处的空虚失落,也是可以体会的。何况“乌台诗案”东坡幸免一死,将诗稿及信札大量焚毁,思想倾向佛教和道家,赤壁同游的吹箫人就是一位道士。吹箫人既是东坡好友,岂能仅仅从达观的层面理解他?听箫声,道士注入了自己的“别有幽愁暗恨生”,有学问的人说,这位道士自己也知道“帝乡不可期”。

开始有人的对话,对话是思想交换,读者容易投入。

“何为其然也?”故意设问,古文常用手法,如屈原之于渔父。问答也使文章活泼。

古文观止·第43讲|《前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zhú lú)千里,旌(jīng)旗蔽空,酾(shī)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古文观止·第43讲|《前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注释】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所引是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

缪:通“缭”盘绕。

郁乎苍苍:树木茂密,一片苍绿繁茂的样子。郁:茂盛的样子。

舳舻(zhú lú ):战船前后相接。这里指战船。

酾(shī)酒:斟酒。

横槊(shuò ):横执长矛。

【译文】

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

荆州,今湖北、湖南某些地方,首府设在襄阳。长江自襄阳、樊城偏向南流,流到洞庭湖之北又偏向北流,赤壁之战以这一段江流为战场。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荆州刘琮投降,依附荆州的刘备南逃,曹操亲率精兵急追,沿途发生赵云长坂坡救阿斗、张飞喝断当阳桥等故事。诸葛亮说服东吴孙权,与刘备合力抗曹,孙刘联军在赤壁决战,因而有诸葛亮舌战群儒故事。这一段江流的方向大体上是南北,曹军北来,战船泊于北岸,也就是西岸,孙刘联军泊于南岸,也就是东岸,破曹用火攻,火攻需要风助势,因而有诸葛亮借东风故事。赤壁之战曹操惨败,终生未能再度南征,汉家天下分成魏、蜀、吴三国。

曹操统一北方,以优势兵力南下,踌躇满志。决战前,在船上月下跟群僚谈话,朗诵自己的作品“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京剧《群英会》有生动演示。但初战不利,加上传染病流行,曹操“西望夏口,东望武昌”,目标俱在然而不攻击前进。周瑜火攻成功,曹军崩溃。

这一段叙事兼抒情,“因情生文,为文造情”,与主调合拍。“方其破荆州……”写出大形势,大空间,大场面,一句“而今安在哉”则大幻灭,见证历史的无常。偶句散句交错,节奏奔放之中有吞吐,仿佛大江东去。

古文观止·第43讲|《前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况吾与子渔樵(qiáo)于江渚(zhǔ)之上,侣鱼虾而友麋(mí)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áo)樽以相属(zhǔ)。寄蜉蝣(fú yó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sù),哀吾生之须臾(yú),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古文观止·第43讲|《前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注释】

侣鱼虾而友麋鹿: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友。侣 :以...为伴侣,这里是名词的意动用法。麋(mí):鹿的一种。

扁(piān )舟:小舟。

寄:寓托。

蜉(fú)蝣:一种昆虫,夏秋之交生于水边,生命短暂,仅数小时。此句比喻人生之短暂。

渺沧海之一粟:渺:小。沧海:大海。此句比喻人类在天地之间极为渺小。

须臾(yú):片刻,时间极短。

长终:至于永远。

骤:数次。

遗响:余音,指箫声。悲风:秋风。

【译文】

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况”,一顿。

匏是一种植物,和葫芦同类,剖成两半,风干了,可以做容器。“匏樽”,用干匏做成的酒器,表示山野生活朴素清寒。

我们的生命几十年和天地洪荒比起来,就如同那朝生夕死的蜉蝣,又像那落入沧海的一粒粟米,何其渺小。哀叹生命短暂,羡慕江水亘古东流,滔滔不绝。想和仙人一起遨游四海,与明月共得长生,却知道不可能,无能为力,悲从中来。

蜉蝣就是一种活不到第二天的小虫子,这里用蜉蝣即死和天地永恒对比出时间的长短,用粟米和沧海对比出空间的渺小,让读者从比喻中感受到人类面对大自然的无力,面对时间流逝这个永恒的悲哀。

与这种孤独感最类似的应该是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加入了怆然而涕下,告诉读者,因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天地空旷无穷,让我悲伤到热泪滚滚。这种天地宇宙对渺小个体的打击感就更强烈了。

稍微平和一点的还有《古诗十九首》里面的句子: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放下手边琐事,闭上眼睛,听耳畔风声渐远,囊括天地的空间,远行的距离,“忽如”带入时间感。是不是心有戚戚,唯有长叹一声:“古人深得我心”?

我们再回到《前赤壁赋》。赤壁是英雄的角力场,那些大人物尚且如浮光掠影,过眼成幻,何况我等!大空间无尽,大时间无涯,相形之下,我等又何其渺小短暂!友谊只是同病相怜,道家说有办法摆脱自然律的支配,等于望梅止渴。我能做到的,只是把悲怆寄托在箫声之中,让它在风中传播罢了。

探讨渺小的人如何定位寻找意义。进入思想的层次。

面对客人此般灵魂拷问,苏轼又将如何作答呢?接下来就是最能体现苏轼思想和人生境界的一个部分,我们明天继续为你讲解。

(附原文)

前赤壁赋

古文观止·第43讲|《前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壬(rén)戌(xū)之秋,七月既(jì)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yǎo tiǎo)之章。

少(shǎo)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dǒu)、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pínɡ)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xián)而歌之,歌曰:

“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泝(sù)流光。渺渺兮予(yú)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依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hè)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wèi)其然也?”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zhú lú)千里,旌(jīng)旗蔽空,酾(shī)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况吾与子渔樵(qiáo)于江渚(zhǔ)之上,侣鱼虾而友麋(mí)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áo)樽以相属(zhǔ)。寄蜉蝣(fú yó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sù),哀吾生之须臾(yú),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fú)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zhǎng)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gǒu)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zhuó)。肴(yáo)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jiè)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古文观止·第43讲|《前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古文观止·第43讲|《前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严鼎中学语文荣誉出品

文稿 | 严鼎

音频 | 严鼎

排版 | 张金香

统筹 | 孟滕玲 张金香

标签: 望梅止渴的历史人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