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关中之后的朱温,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也有辗压李克用的实力。所以看到朱温再次率军杀到晋阳城下时,即便是李克用那种凶悍绝伦的人物,也有了要放弃晋阳逃跑的念头。
得知李克用产生这种念头之后,李存信也明确表示支持。打不过就跑,并没有什么丢人的。想当年,大唐帝国把我们打到了大沙漠,我们后来不是也杀回来了吗?
李克用的老婆劝李克用,我们一旦开始北撤,就意味着我们经营多年的势力崩盘了。我们以前退到大沙漠能杀回来,那是因为大唐帝国遇到了黄巢之乱,否则,我们当时就彻底玩完了。
李克宁、李嗣源、李嗣昭和周德威也劝李克用,千万不能选择北撤,否则我们就注定要崩盘了。我们现在只有背水一战,而别无选择了。
当然了,大家也齐声给李克用鼓劲,我们肯定能守住晋阳城的!
在这种背景下,李克用终于下定决心与朱温一直死扛到底。面对李克用集团的死扛,朱温的军队终于只能无奈撤军了。但是,李克用被朱温这样一顿胖揍,再也不敢轻易挑衅朱温了。
在这次战争期间,李克用另一个儿子李鸾廷,也被朱温俘虏杀掉了。在若干年前,李克用的长子(李洛洛)也曾被朱温俘虏,并交给罗弘信杀掉了。
说到这里,喜欢用英雄史观、或是偶然性解释历史的人,难免会说,如果当时李克用一念之差,整个历史就会改写了。
其实呢,类似的故事本身就证明,历史并不是某个英雄人物一念之差就可以改变。
最简单而言,李克用当时有认怂的念头,但是他手下举足轻重的大佬普遍不愿意认怂,李克用也只能咬紧牙关挺下去。
反过来说,如果李克用不愿意认怂,他手下举足轻重的大佬都想认怂,在那种紧急的关头,李克用真敢依靠这种缺乏信心的团队与朱温死磕下去?
任何一个英雄人物都不是孤立的,他是代表一个强大的团队存在的。如果团队强大,领衔人物换一个又一个,一样可以爆发出强大的战斗力。
最经典的就是李克用死了,李存勖出场了;李存勖糊涂了,李嗣源出场了;李嗣源死后,儿子驾驭不了局势,女婿石敬瑭出场了;石敬瑭死后,儿子不争气,亲密战友刘知远出场了;刘知远死了,儿子不争气,亲密战友郭威出场了;郭威死了,牛X之极的柴世宗出场了;柴世宗死后,他的儿子不争气,亲密战友赵匡胤出场了;赵匡胤死后,儿子不争气,弟弟赵光义出场了。
李克用的这个基本盘,并没有因为哪个人死亡、无能,就砖崩瓦解了,相反那是一代接一代的传承着,最后终于统一了大江南北。
当然了,如果你的团队抛弃了你,你就是英雄无敌,也会被打得分分钟钟出局。对此,只要看看后来唐庄宗李存勖在如日中天之际,莫名其妙出局就可以知道了。
总的来说,影响历史、社会的,从来不是某个人,而是某个利益集团,以及这个利益集团背后代表的利益群体。
对李克用集团而言,就算他们当时真的听从李克用的意见,并且失败了,最多也只是改写李克用一系的历史罢了。
对朱温而言,最大的危机是他无法消化已兼并的地盘。
朱温如果当时就夺取了山西,首先就得面对的一个问题,他如何控制山西地区?不要说朱温了,就是后唐军政中心南移后,也缺乏直接控制山西的能力。
后唐帝国后来突然崩盘,就是因为无力控制坐镇山西的石敬瑭,于是被改朝换代了。
后唐起于山西,而且统一了北方地区,一旦军政中心南移,中央政府对山西的控制力,都充满了不稳定的因素;朱温起于河南,而且在河北、关中还未平定的时候,就算夺取了山西,靠什么确保对山西的控制呢?
从这层意义上,如果朱温当时就夺取了山西,必须得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让谁去坐镇山西呢?从某种意义上,不论谁坐镇山西,也有可能成为朱温强大的竞争对手。
这样一来,朱温远离了李克用的威胁,得面对一个、或多个不确定的对手威胁。
朱温后来夺取关中,面对的就是这种困境。
后来,朱温不能趁李克用之死,一举夺回潞州,就是因为他虽然夺取了关中,但是关中各种力量一直蠢蠢欲动。
从当时的情形分析,就算李克用北撤,朱温最多也就是把李克用压缩到大同为中心的北部地区,却难以把李克用彻底清理出局。
这就好像,朱温在关中大败李茂贞,最后也不能把李茂贞彻底清理出局,只能把李茂贞压缩到凤翔一隅之地罢了。
朱温后来控制了关中普遍地区,但是关中始终充满了不稳定的因素。因为退缩凤翔一隅之地的李茂贞、坐镇关中的朱温属下、臣服朱温的关中大佬,在特定的时机,随时会实现某种联合。
李克用当时北撤了,山西无非也就是以这种格局存在。总而言之,退缩到大同一隅之地的李克用、坐镇山西的朱温属下,臣服朱温的山西大佬,在特定的时候,随时可能实现某种联合。只是在这种背景下,李克用一系的影响力会降低罢了。
朱温夺取关中后,再继续扩张时,会变得越来越困难,无非是因为,朱温不能实现有效的中央集权,他的地盘每实现一次明显的扩张,他对内部的控制难度,也会明显上升。
从这层意义上,朱温如果早一步兼并山西,那他夺取关中时,恐怕就难以成功了。因为在许多时候,内部的危机,比外部的危机更难预防、更难克服。
对朱温而言,当时最大的问题,其实还是中央集权的问题。如果不能有效实现中央集权,就是暂时统一了北方,陕西、山西、河北的地方力量,都随时可能挑战中央政府权威。
李存勖统一北方后,先是李嗣源依靠河北的力量夺取中央政权;接下来,是李从珂依靠陕西的力量夺取中央政权;再后来,石敬瑭依靠山西的力量夺取中央政权。
李存勖统一北方后,一个人夺取北方控制权变得越来越容易了,从某种意义上,一场成功的军事政变,就可以取得北方的控制权。
问题是,只要中央集权的问题不能解决,就算夺取了北方控制权,这种权力也是非常脆弱的,因为地方政府的大佬,随时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挑战中央政府的权力。
随着一代一代的发展,到了赵匡胤时代,中央集权的推进,已进入了最后阶段,因为赵匡胤夺权,完全是中央政府内部的权力争夺,地方力量的影响,似乎变得可有可无了。
从这层意义上,李克用在当时选择北撤,无非是改变李克用一系的命运罢了。因为天下的兼并战依然在继续,但是李克用一系想夺取最后的胜利,却变得更加困难了。
即使退一步说,朱温因为李克用的北撤,而迅速统一了北方。但是,从当时的格局去看,朱氏家族牢牢控制帝国权力的机会,应该也是不大的。
李存勖统一北方后,元老重臣力量、宫廷力量、新兴的官僚集团力量、梁国旧势力混杂在一起,李存勖试图利用这几股力量,编织一个互相制衡的权力格局,最后却是弄巧成拙,让自己迅速出局了。
李存勖不能做到的事,朱温就一定能做到吗?似乎是不能的。朱温还没有统一北方五省,结果先是山西的潞州丁会背叛,后是河北镇、定二州的背叛,再是关中刘知俊的叛乱。
当然了,李存勖、朱温无力做到的事,朱温的儿子就更不用说了。事实上,朱温一死,先是河中朱简(朱友谦)背叛,再是河北魏博背叛。
从这些事实去看,就算朱温真的因为李克用北撤,早一步实现北方的统一,也难以迅速实现中央集权。在这种背景下,不要说刚刚统一的帝国有崩盘的危险,就是帝国不崩盘,地方大佬通过武力夺取中央政权的事,也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
这样一来,无非是五代(也有可能变成三代、四代、或是六代)交替,在朱温一系中实现罢了。而最后总会出一个类似赵匡胤的人,摘取最后的胜利果实;然后再在此基础上,实现天下的重新统一。
历史如果变成这种走向,以唯物史观去看,历史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变化。
因为总的走向,还是众多军阀集团通过兼并战,实现北方统一;然后就是控制中央政府的大佬,你方唱罢我登场,最后通过一代接一代的努力,出现一个赵匡胤(赵光义)类似的人物,摘取最后的胜利果实,一统大江南北,建立一个稳定的帝国。
但是,如果李克用一系被早早淘汰出局,从英雄史观去看,那历史的变化可就惊人了,因为我们再学这段历史时,肯定都是全新的人物了。
用英雄史观看这段历史,自然是因为赵匡胤英明神武,所以一招奇思妙想,解决了困扰残唐五代多年的藩镇割据问题。问题是,以唯物史观去看,这是一代接一代的努力结果,而且也是时代交通、媒介发展的结果。
总的来说,曹操、刘备、孙权时代牛人辈出,但是谁也无法统天一下,而司马炎统一了。
当然了,东晋南北朝时期,也是牛人辈出,但是谁也无法统一天下,但是杨坚统一了。
赵匡胤的成就,大约与司马炎、杨坚类似,他们只是出现在了一个关键的节点上,所以取得了前人谁也无法取得的成就。
因为后来真正修成正果的是李克用一系,所以相关战争的民族矛盾就被模糊了,一切是显然的,李克用一系高层以沙陀人为主,而朱温一系高层以汉人为主;而且沙陀军人的军纪,也实在不敢让人恭维,甚至年少的李存勖都认为,李克用必须得整顿军纪,否则这会失去民心的。问题是,李克用认为,现在是用人之际,如果一味严格要求军人,军人集团会与他离心离德的。
但是,当朱温进攻李克用时,民族矛盾并不能帮助朱温灭掉李克用,沙陀军人的不得人心,也不能帮助朱温灭掉李克用。因为总的来说,对于当时的老百姓而言,天下乌鸦一般黑,李克用一伙不是东西,朱温一伙恐怕也不是东西。
如果朱温取得了最后的胜利,那我们再看这段历史时,相关的民族矛盾肯定会被突显出来。
因为说一千道一万,李克用一伙是借黄巢之乱进入农业文明地区的沙陀人;关键是,他们的军纪一直也不敢让人恭维。
问题是,李克用一系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关键是随着政权的不断交替,到了郭威、赵匡胤时,他已高度汉化了。所以人们在读历史时,就容易接受这个沙陀人的军事集团了。更主要的是,当我们写这段历史时,更容易把李克用一系当成正面角色,而把朱温当成反面角色。
标签: 背水一战的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