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一梦(六)风云变幻

犀牛历史 100 0

风云变幻

  历史时间:公元1331年—公元1333年

  活动地点:日本

  涉及人物:楠木正成、新田义贞

   据《太平记》记载,在移驾期间的一天夜里,后醍醐天皇曾做过一个怪梦:他梦见了一棵大树,树下两个哭泣的童子正在谈话,童子说此树的南方有一个座位,是留给天皇陛下的……天皇梦醒后认为此乃上天托梦于他,便反复琢磨此梦。他觉得,梦中所提到的“树”和“朝南的座位”正是汉字“木”字跟“南”字,而两字合在一起,则成了一个“楠”字。所以在第二天,他命人特别留意来投的勤王之士中有无“楠”姓之人。

   不巧几天之后,有一个名为楠木正成的武士前来参拜,并要求面见后醍醐天皇(也有一说由有人引荐)。

   “楠木正成?没准就是他!”后醍醐天皇听闻有“楠”姓武士前来投靠,顿时喜出望外,遂热情地接见了楠木正成。这个让天皇喜出望外的楠木正成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针对这个疑问,我曾反复查阅过一些历史资料,不过在这些文献中,我却没有找到关于楠木正成身世的准确说法。不过这并不影响日后人们对他的看法,因为这个人总是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让人们更愿意相信他就如天皇梦中所说是“上天派来的”一样。

   在经过一番畅谈之后,后醍醐天皇对楠木正成的远见卓识和军事天赋相当赞赏,似乎眼前的这个人让他看到了振兴皇室的曙光。

   短短几日之内,君臣二人就根据当前的利害局势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部署。楠木正成和天皇一致认为,此番幕府军必会直奔笠置山而来,而单靠一个小小的笠置山是无论如何也抵挡不住幕府大军的。针对无险可守的情况,楠木正成向后醍醐天皇提出了在附近加筑赤坂城和千早城的建议,称“若要抵挡幕府军,须筑此二城作犄角”,并且很快得到了天皇的支持。数日之后,按照约定楠木正成领命前往赤坂,开始修筑城池抵御即将到来的幕府大军。

   与此同时,北条高时得知后醍醐天皇正在号召天下勤王,不由得大为动怒。在幕府的授意下,六波罗探题(六波罗探题:官职名,镰仓时期幕府设在京都的地方行政首领,其主要任务是管辖京都以西的御家人以及监视朝廷)北条仲时率领着三路“讨皇”大军,共计200000人马气势汹汹地杀奔畿内而来。

   这三路大军分别由幕府最信任的大佛贞直、金泽贞冬和足利高氏三位将军负责统领,其中又以金泽贞冬、足利高氏两路人马最为勇猛彪悍。正如楠木正成当初所预料的那样,就在他率军抵达赤坂后,幕府的大军如期而至,从四面八方涌向了畿内。没过多久,幕府军就接连攻破了勤王军的数道防线,将笠置山围得是水泄不通。最后,笠置山的守军在负隅顽抗20多天后,被金泽贞冬部击溃,后醍醐天皇逃跑途中被俘。

   按照战前的部署,笠置山的勤王军必须要抵抗幕府军到赤坂、千早二城修筑完成,然而勤王军兵败如山倒,其溃败的速度如此之快,是楠木正成始料未及的。笠置山的陷落,让赤坂、千早直接暴露在了幕府军的强劲攻势之下,雪上加霜的是此时楠木正成手中却只有区区数百人。

   随着赤坂城的修筑完毕,幕府的大军也陆续抵达了城下。

   由于赤坂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幕府军最初的攻势曾多次被楠木正成打退。但是这不是斯巴达,要想以数百人长期抵挡数万人是不现实的。不久之后,幕府军切断了城中的粮道,赤坂城终于是要守不住了。

   天皇陛下被俘,赤坂城即将失陷,楠木正成的内心也在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如果就此战死,兴许死后能留下一个忠君赴国难的美名。但是就这样死了,那么当初的约定不就无法实现了吗?

   “城是守不住了,但是我们还不可以死,天皇陛下一定还在某个地方等着我们呢!”楠木正成对身边效忠天皇的部下们如是说。

   不久,赤坂城失陷,楠木正成等人从乱军之中突围(有一说是乔装潜逃)。此后,突围成功的楠木正成、护良亲王等人流散到了畿内各地,并在暗中秘密招募勤王人士,以图有朝一日能东山再起。

   在另一面,后醍醐天皇被俘后,幕府就强迫他交出了皇权,并拥立了持明院统的量仁亲王为光严天皇(有一说光严天皇是在后醍醐天皇倒幕期间被立为天皇的,但是当时象征天皇的三神器被后醍醐天皇带走,“倒幕期间被立”的说法是存在争议的)。作为惩罚,后醍醐天皇被幕府流放到了荒凉的隐歧岛,同时大觉寺统的其他亲王亦遭到了流放的悲惨下场。

   随着后醍醐天皇被囚的消息在日本传开后,各地倒幕的声音也逐渐消停了下来。但是在赤坂、吉野、千早等地却仍然活动着零星的勤王军势力——毫无疑问,领导这些勤王军的正是楠木正成。原来,楠木正成在赤坂城失陷后,就一直在畿内组织着抵抗运动。在他的领导下,勤王军发动奇袭重新夺回了赤坂城,很快倒幕之声又星火燎原,新一轮的风潮又席卷了整个畿内地区,吉野、千早等地相继被勤王军占领。

   公元1333年春,幕府再次调集了二十余万军队前往镇压勤王军,不久吉野、赤坂等城池再次被幕府军攻陷。可是这回幕府的镇压行为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激烈反抗:幕府军虽多,但是他们找不到敌人的主力,与此同时畿内各地不断有小波敌人出现,简直就是陷入了游击战的汪洋大海——看来楠木正成的策略奏效了。然而让幕府更为头疼的是:这次楠木正成可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因为就在幕府的大军集中攻打金刚山千早城的时候,一个大意外发生了——后醍醐天皇跑了。

   公元1333年3月,后醍醐天皇在亲信的掩护下乘船逃离了隐歧岛,很快就取得伯耆国豪族名和长年和播磨国豪族赤松则村的支持,并再次颁布了倒幕的诏书。幕府惊闻天皇出逃,立即又派兵前往缉拿,可谁料这支军队却在船上山一战中被勤王军全歼,导致幕府军顿时陷入了一种相当尴尬且被动的境地。

   众所周知,幕府多年的黑暗统治早就使各地的、守护豪族们怨声载道了,当年之所以没有响应天皇倒幕,仅仅只是因为惧怕幕府动则数十万的军队。可是如今数万幕府军久攻金刚山不下,并且又在船上山遭遇了惨败,其昏庸无能的“纸老虎”本质已经暴露无疑。在短短半个月的时间里,各地豪杰并起,勤王军以星火燎原之势在日本全境遍地开花。

   船上山一战后,九州岛的菊池家、阿苏家也相继宣誓脱离幕府的直辖,并表示拥护天皇。结果,菊池家和阿苏家的“跳槽”很快就引得各地的守护、豪族们纷纷效仿。随着勤王军的声势大涨,幕府原本的优势地位也在急转直下,风云变幻的时代到来了。

   没过多久,西国的勤王军就突破了幕府所设的多道防线,兵锋直指京都城下。为了扭转这一不利的局面,幕府被迫打出了手中最强悍的王牌——足利高氏。

   公元1333年春末,足利高氏受幕府之命领军西进。

   可是当足利高氏到达丹波国之后,他就再也没有向西前进一步,似乎前线正在酝酿着什么。不久,前线异常的报告就送到了镰仓,北条高时得知前线军队有异常举动,当即遣特使前往丹波国打探军情,并质问足利高氏为何拖延进兵。

   数日后,幕府期盼已久的特使终于返回了镰仓。听闻特使回了,幕府内众人翘首以待,谁料还未等特使进门,北条高时就听见门外有人惊呼:“大事不好了!足利高氏投敌倒戈了!”

   北条高时不敢相信自己耳朵,他顿时就瘫坐在了府中,并喃喃自语道:“我待足利一门不薄,高氏是绝对不会叛我的!”

   过了一会,回过神来的北条高时又问特使:“你可曾搞清楚了?足利高氏是不是真的投敌了?!”

   “足利高氏抵达丹波后就派细川和氏到伯耆国进见了天皇……数日前高氏就在丹波国起事了,只怕现在已经在攻打京都了!”惊惶失措的特使将他的见闻一五一十的交待了出来,幕府内顿时鸦雀无声。

   诚然,这回足利高氏真的是倒戈了,而且现在也确实是在攻打京都。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足利高氏就与赤松则村、千种忠显等人接连突破了北条仲时的数道防线,很快将近10万的勤王军就包围了京都。

   京都——这个象征着日本皇权的大都市,此时早已没有了往日的繁华与庄重,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兵荒马乱。相比勤王军的士气大振,幕府军的士气却跌落到了谷底。当时坐镇京都的是北条氏一族的北条仲时,尽管他知道自己打不过勤王军,但是还是勇敢地选择了正面迎击。

   结果这一战60000幕府军临阵全盘崩溃,随后京都被勤王军攻陷。战败的幕府军一路向东逃窜,然而未走多远就被勤王军赶上,北条仲时等人悉数战死。京都陷落之后,千早城之围不救自解,逃跑中的光严天皇也在半路被俘,畿内全境落入了勤王军的手中。

   足利高氏的临阵倒戈,对幕府的打击是相当沉重的,因为仅京都一战,就让幕府丢掉了大半的江山和几乎所有的前线军队。看到这里,也许有人要问了:“这个叛变的足利高氏到底是何方神圣?他的叛变为何对幕府的打击如此般沉重?”

   这个问题我们还得从上一篇的末尾说起:想必通过上一篇的介绍,大家对足利尊氏应该不会陌生,只是不知道他的原名叫“足利高氏”罢了。据说足利尊氏凭借着父亲的关系,早年曾深得幕府器重,由于北条高时非常喜欢这个小伙子,所以后来特意将自己名字中的“高”字赐予了他,是为足利高氏。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北条高时与足利尊氏早期的关系肯定非同一般,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足利尊氏倒戈当了“二五仔”呢?

   关于足利尊氏的倒戈,历史上是有比较统一的说法的:除了传说中的“三代取天下”这一旁证外,比较有说服力的说法是足利尊氏出兵西国曾遭到了幕府的野蛮逼迫。话说早在足利尊氏当年受命出阵笠置山的时候,恰逢其父刚刚过世,幕府为了让足利家出兵,就曾对他进行过威胁(有一说是将他的儿子扣为了人质)。这次出阵船上山之前,足利尊氏已经是告病在家中休养多日了,可是幕府此时无人可用,又强行把他从家中拖了出来。面对幕府的蛮横不讲理,足利尊氏无可奈何地披挂上阵,结果等他率军刚走到丹波的时候,就听闻幕府军在前线又遭遇了大败。足利尊氏心里很清楚,如今幕府已经到了日薄西山、苟延残喘的地步了,现在自己带着人再去跟勤王军拼,怎么拼都有点像当炮灰的感觉。

   “看来勤王军是无论如何都挡不住了,与其和那个行将就木的幕府玉石俱焚,不如就此投了勤王军!”我想这应该就是足利尊氏此刻心中最真实的声音了。不久,足利尊氏派细川和氏远赴伯耆国,向后醍醐天皇递交了“愿意勤王”的书信。同年春末,足利尊氏就接到了后醍醐天皇的圣旨,随即在丹波国的八幡宫宣布了起义。

   纵观世界历史,但凡政权倒台,都一定和政权本身的诸多弊端有关。镰仓幕府统治在日本的一百多年时间里,它冰冻三尺的腐朽与堕落绝非是因为后醍醐天皇的倒幕呼声。足利尊氏等人的倒戈,也绝非仅仅是因为出于他个人对幕府的憎恶,我们有理由相信就算历史上没有出现一个叫足利尊氏的人,也难说不会出一个叫武田尊氏或者上杉尊氏的人。足利尊氏起义后,他又利用起了自己多年累积下来的人际关系,不留余力地号召各地武士勤王。不久之后,在足利尊氏的号召下,各地相继出现了规模较大的倒幕势力。在这些倒幕的势力当中,尤其以关东的一支队伍最为突出。

   公元1333年夏,足利尊氏的远方亲戚新田义贞(同出自清和源氏)在关东的上野国响应了天皇的号召,率兵起义。这支队伍从最先的几百人很快就发展到了数万之众,并得到了当地的大馆家、堀口家、里见家等豪族、大名的相助。在失去了足利尊氏等人的支持后,如今的幕府就如同一只被拔掉了牙的老虎,面对家门口突如其来的起义军,此时明显是有心无力了。

   新田义贞自5月初起兵,仅仅只是过了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关东全境就失去了控制:先是上野国守护长崎孙四郎战死,接着这支义军由利根川方向攻入武藏国,并在人间川一带大破金泽贞将等人所率的幕府军主力。由于人间川一战打得幕府军主力溃不成军,很快广袤的武藏国就硝烟四起,等到幕府整顿残兵准备再次迎战的时候,义军已经是渡过多摩川了,镰仓近在咫尺。

   新田义贞不愧为日本历史上的名将,针对最后的决战,他设计了一套非常有效的包围战术——即分兵三路围攻镰仓,并且每一路的统帅都是他手下最勇猛善战的将军。与此同时,幕府也做好了背水一战的准备,他们集结了所有的幕府军在三路义军的必经之路上设下了重重防线。

   随着决战号角的吹响,三路义军分别从三个方向杀奔镰仓,很快极乐寺、山内、巨袋等地就同时遭到了义军的猛攻。据说这场最后的决战战况异常惨烈,无论是进攻方的义军还是防守方的幕府军否付出了极大的伤亡。日本的《梅松论》曾这样描述过这场为期5天(有一说是4天)的攻防战:“5月18日至23日,山内、巨袋、极乐寺及镰仓内的各关口,杀声震天,人马刀枪之声不断。人们所爱慕的那种荣华富贵恐始是前代少见,但乐极生悲,相模守高时禅门于元弘三年5月22日在葛西谷自杀。此事虽然可悲,一族数百人自杀才可怜啊!”

   正如《梅松论》中所说,镰仓幕府末期的统治虽然不得人心,但是在最后一刻他们的下场却也颇为可怜:在极乐寺方面,尽管镇守极乐寺坂口的幕府名将大佛贞直奋勇杀敌(甚至在阵前斩杀了大馆宗氏,并重伤大馆氏明),但是后来义军在新田义贞和胁屋义助所率主力的驰援下,最终力克幕府军,一代名将大佛贞直横尸沙场。

   与此同时在洲崎方面,其战况之激烈也丝毫不亚于极乐寺。当时镇守洲崎的守将正是镰仓幕府末代执政北条守时,并且这里还驻扎着大量的御内人军队。而在义军方面,负责进攻洲崎的是新田义贞麾下第一猛将崛口贞满。在这场惨烈的攻防战中,崛口贞满虽身负重伤,却仍然坚持着要在第一线指挥战斗,义军在他的激励下连续向幕府军的阵地发动了数十次的冲锋。终于,在义军的猛攻下,洲崎虽苦守多日,但最终还是难逃溃败的命运。幕府军的抵抗一直坚持到了最后一刻,北条守时与身边的士兵们仍然不愿投降,最终他与士兵们凄惨地自杀于阵前。

标签: 背水一战的历史人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