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鸡起舞的刘琨,在北方孤城中坚守着汉家最后的一面旗帜

犀牛历史 96 0

闻鸡起舞的刘琨,在北方孤城中坚守着汉家最后的一面旗帜

刘琨: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早年湾岛发行的《中国民间故事》邮票中,有一枚“闻鸡起舞”,一直觉得说的就是东晋名将祖逖,这是不对的,至少是不全面的,这个故事说的其实是两个人,另外一个人的名字叫刘琨。

二人幼年即是好友,后来同为司州主簿,均为报国之士,每日鸡鸣便起床练剑,遂有了这个励志的故事,只是它记载于《晋书 祖逖传》中,于是,都以为说的只是祖逖,而知道也有刘琨的人便少了,但这个成语刘琨有一半的版权是无疑的。

“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这是李清照的诗句,王导大家都知道,永嘉南渡后“王马共天下”的主角,而刘琨则是在北方坚持敌后抗争的战将,当南宋中原全部沦陷之时,在国恨家仇中挣扎的女中豪杰,恨无忠臣良将杀敌复国,遂发出这样的感叹,体现了李清照的爱国情怀。

闻鸡起舞的刘琨,在北方孤城中坚守着汉家最后的一面旗帜

刘琨是英雄,但却又是一个颇受争议的英雄,他同祖逖一样,都是为光复故土而奋斗的悲情英雄,但结局却是不同,祖逖是受朝廷牵制和打压,壮志难酬,忧愤成疾病故;而刘琨则是在四周皆环的苦苦坚守中,最后是惨遭杀害。

他其实并非武将,而是妥妥地文士一枚,他同三国时的刘备一样,俱是汉初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不过,刘备那是自说,汉献帝为了加强自身实力,尊他一声皇叔,切不可太认真,想那刘胜有百多个子女,几百年开枝散叶下来,谁能说得清楚,呵呵一声也就是了。

但这刘琨却是有根有据的,而且同刘备后来沦落到卖草席为生不同,刘琨家一直是高官大族,远非这假皇叔可比,也许他是大老婆生的嫡子,正宗中山靖王的后裔也未可知。

闻鸡起舞的刘琨,在北方孤城中坚守着汉家最后的一面旗帜

刘琨,字越石,中山魏昌人,即今河北无极人,晋朝政治家、文学家、音乐家和军事家,永嘉之乱后,在敌后坚守晋阳近十年抵御异族,48岁时被害。

要说刘琨是个文才爆棚之人应该是没问题的,在文学上,他是可以写进文学史的人物,作为“金谷24友”之一,同与人斗富的石崇,帅哥标杆的潘安,大名士二陆三张,挥毫“三都”的左思等这些太康文学代表一起混,没点文才何以立足?

功业未及建,夕阳忽西流。

时哉不我与,去乎若云浮。

未实陨劲风,繁英落素秋。

狭路倾华盖,骇驷摧双辀。

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

这是刘琨比较有名的诗,名为《重赠卢谌》,尤其是最后两句被广泛传诵,李白曾有诗云:“谁念刘越石,化为绕指柔。”更是直接一个复制粘贴放进自己的诗中去了,对如刘琨这样志士英雄,也不得不屈从于压力,感叹壮志不得展的悲哀。

闻鸡起舞的刘琨,在北方孤城中坚守着汉家最后的一面旗帜

“琨少负志气,有纵横之才”,作为世家大族子弟,在东晋这个最看重门第的社会中,不当官是说不过去的,当年在洛阳诗酒唱和的风光不在后,于26岁出仕,在经历“八王之乱”时,因战功被封为广武侯,邑二千户。

永嘉南渡,大批士族及百姓逃至江南,而这时的刘琨却被朝廷授为并州刺史,管辖区域包括今天山西太原周边的广大地区,而当时“五胡乱华”之一的匈奴人正在此肆虐横行,妥妥地是对敌斗争的前沿阵地。

我实在是佩服刘琨的勇气,那是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决绝,是对朝廷和国家义无反顾的担当,也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大义!

闻鸡起舞的刘琨,在北方孤城中坚守着汉家最后的一面旗帜

据鞍长叹息,泪下如流泉;

系马长松下,发鞍高岳头;

烈烈悲风起,泠泠涧水流;

挥手长相谢,哽咽不能言;

浮云为我结,归鸟为我旋;

去家日已远,安知存与亡?

这是刘琨带着一支仅千余人的队伍在行进中所吟的诗,回望故园,泣下沾襟,从诗中可以看出,他没有新官上任时的志得意满,没有趾高气扬的狂放不羁,那早年的轻浮早已离他远去,举目四顾,苍山荒凉,萧萧落木,有的,只有对前途的担忧,更有着一种“风萧萧兮易水寒”般地萧杀。

关于他究竟带了多少人,有两种不同的说法,据《晋书》记载,是他自己招募了五百余人随行;而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是千余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些人都不是晋王朝派的,是刘琨散家财招募来的,因为,那时的中央政府早已在八王之乱后,同地方军阀无异,士兵们也不太可能愿意离开京师,去那边塞苦寒之地的。

闻鸡起舞的刘琨,在北方孤城中坚守着汉家最后的一面旗帜

当他率队穿越敌占区,辗转数千里来到晋阳后,往日繁华的通衢大邑,早已在战乱中被毁,城中,满目疮痍,断壁残垣,饿殍遍地,城外,尸骨盈野,胡虏塞路,径相剪屠,整个晋阳几如一座空城。

于是,刘琨一面安抚游民,一面发展生产,面对随时出现的匈奴侵扰,他筑补城池,招兵募丁,强化防御,使这一地区又渐渐恢复了生机,成为晋王朝在北方硕果仅存的留存势力,也可以说是汉民族在北方抵抗力量的星星之火。

但是,这股微弱的星火在强敌强敌环伺下,仅靠一己之力孤军奋战是很容易被掐灭的,于是,刘琨只能采取以夷制夷,联夷打夷的方针,一方面坚持自己独立的晋朝旗号,另一方面则利用对手相互间的矛盾,牵制和和打压,目的只有一个,那便是保全这点星火,使晋王朝的大旗不倒。

闻鸡起舞的刘琨,在北方孤城中坚守着汉家最后的一面旗帜

在这样策略的情况下,就可以理解为何刘琨曾联络拓跋鲜卑及其他一些可以利用的势力,而将主要对手放在对付北方的匈奴和凶残的羯族人石勒上,在这样一个环境无比险恶的年代中,苦苦地坚守着西晋王朝在北地最后的一块阵地。

相比于文学才能,在军事上刘琨要差很多,毕竟他的底色是文士,《晋书》说他是“善于怀抚,而短于控御”,不仅在战术上不是长项,而且在战略也略逊一筹,亦缺乏与强敌周旋的政治智慧和团结内部的基本技巧,这不但造成了抗敌力量不能发展壮大,反而因用人不当而使得一些英才弃他而去,史载为“一日之中,虽归者数千,去者亦以相继。”

特别是很多人因为对他的不理解,而指责他左右逢源,是同那些割据枭雄一样的货色,所以,他的名声一直被掩盖在历史的帷幄深处,但正是他的存在,“自河以北,幽并以南,丑类有所顾惮者,唯琨而已。”这样的功绩,在胡人铁蹄横行下,能有几人能及。

闻鸡起舞的刘琨,在北方孤城中坚守着汉家最后的一面旗帜

他最后是死于辽西鲜卑人段匹磾之手,这位表面上投靠晋王朝的地方势力,受东晋权臣王敦使坏,假称奉皇帝诏旨将曾盟为兄弟的刘琨缢杀,死后蒙受冤屈而不得恤,直到东晋元帝时方才平反,追赠太尉,谥号愍。

相对于好友祖逖,刘琨所走的路要曲折得多,艰难得多,祖逖是随着一帮人去了南方,后来他的北伐虽未成功,但依托的是隔江相望的晋王朝,比起孤身敌后的刘琨来,从哪个角度说都要容易些,至少是有希望的,而刘琨则是绝望,如一头孤独的狼。

刘琨是没有任何人给他支持的,哪怕是意念中的支持也是没有的,他依靠的是自己的名望来吸引有志之士,但却又不得不在异族间腾挪辗转,纵横捭阖,但终因实力不济,最后不但死于异族之手,还被时人诟病。

闻鸡起舞的刘琨,在北方孤城中坚守着汉家最后的一面旗帜

“越石才雄,临危效忠,枕戈长息,投袂徼功,崎岖汾晋,契阔獯戎。见欺段氏,于嗟道穷! ”

从他成为并州刺史到被害有12年的时间,在离世的两年前西晋灭亡,可以想象,在这十年的乱世中,刘琨孤军奋战,“独御鲸鲵之锐”,所承受的压力有多大。

当那些在背后指责他的豪门大族仓惶南渡之时,他却在北方坚持,尽管后来因各种原因而亡,但远不是那些争权夺利,清谈误国之人所能指手画脚的。

尽管后世对刘琨颇多责难,但还是有人替他鸣不平的,如有一段评论就很中肯,其言曰:“刘琨处晋室式微之日,而能鸣剑从王,舞衣愤义。虽事功不成,志气过人远矣。”

闻鸡起舞的刘琨,在北方孤城中坚守着汉家最后的一面旗帜

毋庸讳言,刘琨的军事能力是不尽如人意的,我钦佩的是他的气节和担当,当一个不是英雄的勇士,要生生地担负起英雄责任时,这是无奈还是错位,我说不清楚。

但可以想见的是,如果他趁乱离开危地去了江东,流觞曲水,醇酒美人,觥筹交错,兰亭古筝,金谷再续,他在文学史上定能留下更多的精彩,正如金代诗人元好问在诗中所叹,“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

“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这字字泣血的诗句,唱出了悲壮苍凉的英雄末路,勉为其难的刘琨,强行将驱除胡虏的重担扛在了肩上,从生到死终不负汉家,最后却在后人一片“志大才疏”“浮夸轻佻”“孤臣孽子”“佻巧之徒”的指责中,成为一个时势造就的弃儿。

闻鸡起舞的刘琨,在北方孤城中坚守着汉家最后的一面旗帜

盛世一方牧守,乱世悲情英雄,刘琨,将从前的繁华放下,感苍生罹祸,黎民悲苦,意图以一己之力,驱强虏,振国威,然而,终力不能逮,人生就如一束倏忽而过的烟花,熄灭在黑暗的深处,成为西晋最后的闪光,醒目而美丽。

虽然他是晋王朝后期在北方的象征性存在,在历史的长河中,也只留下了一个模糊的背影,然而,正是他孤军奋战的精神,书就了二十四史里精忠报国群像中最凄美的篇章。

标签: 闻鸡起舞的历史人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