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国学解—8.红楼梦的人物小评(林黛玉、贾宝玉)

犀牛历史 83 0

  红楼梦的人物小评

  十年一觉红楼梦,赢得群芳薄幸名。窃思旭卿自别俗世,迄今已有数载。今偶得其生前倩影,观摩良久,感慨万千!自古红颜多命薄,闭门春尽杨花落。然桃花依旧笑春风,却见芙蓉水中魂。只道是:宁睹佳人迟暮影,不愿红颜香消损。孰料少红某导,未识旭卿道骨仙风,妄自尊大,欲媲美驰骋之,反落得一世骂名

  ——壬辰年悼忆旭卿小赋一篇

  一、林黛玉

  这篇小文是在微博上偶然看到的,应该是红迷朋友在陈晓旭五周年祭日上发的一篇博文。乍看之下,此文的确无多少新巧精辟之处。但是细思余味,也的确道尽了大多数红迷朋友,对于晓旭饰演的林黛玉这个艺术形象的一番感叹。“宁见佳人迟暮,也不愿红颜薄命”!一个人、一辈子、一本书、一个角色、一种价值,不是每个人都能轻易地证明自己的价值。

  曹雪芹通过《红楼梦》这本书证明了自己,而陈晓旭也通过书中林黛玉证明了自己。可以说,这两个不同时代的人,冥冥之中形成一次默契的配合。所以,曹雪芹是幸运地,陈晓旭也是幸运地,这两个不同时代的人物的价值因为林黛玉这个艺术形象而紧紧联系到一起。所以说,林黛玉作为一个虚构的人物也是幸运的,至少几百年后依然有人记得她。既然提到了林黛玉,我就试着来分析一下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这个艺术形象。

  无论如何,用“伟大”这个词来形容林黛玉这个艺术形象,总是觉得不恰当地。书中的林黛玉虽然栩栩如生,却也是一个古灵精怪、妄自矫情的小女子。孔子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曹雪芹这是将这句话体会到极致。

  凡是听过红楼的人都知道,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第一特征,便是身子弱,书中也是多次提到这个人物的身体状况真的可以用弱不禁风来形容。那么在这儿就有一个疑问啦?为什么曹雪芹要把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设计成这样呢?也许有人要说,只有对林黛玉这样的人物形象设计才能符合她八十回后病逝的故事情节,但我想并不完全是这样。晴雯也是病逝,但也并没有过多的强调是她身子弱什么的。晴雯的早逝是因为她受了屈辱害了女儿痨,之前她的身子还是挺好的。可能这个问题真的没有什么讨论的,但是真的要我给出一个答案,我只能借用书中提到的一句庄子文“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林黛玉是因为太聪明了,妒忌心重,当然更多的时候是爱耍些小性子。久而久之,五脏之中的阴郁之气无法散去,遇上风寒之邪,必会造成元气亏损,人自然也是长病不起。

  书中对林黛玉这个人物性格的描写,有直白的文字语言描写,也有通过他人的语言对话,起到的侧内旁敲的间接描写。譬如书中多次写到宝黛之间的接触,最生动的要属十九回。黛玉一面理鬓笑道:“我有奇香,你有暖香没有?”宝玉见问,一时解不来,因问:“什么暖香?”黛玉点头笑叹道:“蠢才,蠢才!你有玉,人家就有金来配你;人家有冷香,你就没有暖香去配?”

  这里充分的反映了林黛玉作为一个小女子的嫉妒之心,另外也显示了她要强的一面。她与宝玉说这话,显然是针对宝钗的,因为大家都普遍认同金玉良缘。其实林黛玉并不是有意要针对宝钗,这也只是她的性格使然,而她的这种性格也是由于她的特殊人生经历所造成的。林黛玉幼年丧父,投奔贾府,虽是一家人,但毕竟血缘不同,所能托付依靠者,唯贾老太太这个外祖母也,其余者最多只能算是亲戚也,非亲人也。

  林黛玉如此冰雪聪明的一个可人儿,如何不知其中的道理,只是她幼年的人生经历,使她早已看透了人间的聚散分离,也造就了她性格孤鹜清高的心态观。第三十一回就直接写道:林黛玉天性喜散不喜聚,他想的也有个道理,他说“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冷清?既冷清则生伤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如此的思维方式,的确让人费解,但是当我们了解到林黛玉的人生经历后即难免会同情她的这种想法了。

  所以说,曹雪芹对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得十分到位。作者既要刻画出林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来,又要体现她能说会道、聪颖活泼的一面。“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这的确是最难以拿捏的啊!若是拿捏得不够匀称,林黛玉这个光彩夺目的人物形象也会招人诟病,作者的本意为闺阁中立传也会毁于一旦。好在曹公兰心慧质、妙笔生花,得以让林黛玉这个形象真实完美的呈现在我们眼前。可以说我们不厌其烦地解读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其实是在解读曹雪芹的内心,了解曹雪芹这个人。

  曹雪芹这个人的人生经验的确丰富,所以塑造起林黛玉这个形象来,或多或少会带入自己对于人情事理的体会。譬如第四十二回宝钗道:“世上的话,到了凤丫头嘴里也就尽了……更有颦儿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将市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到底何谓“春秋”的法子,简单地说就是话里有话,话的内容十分应景。这个问题单独来讨论的确不好讲,因为涉及到诸多方面,关键的是讲话的场合与感觉。在这里我突然间想到一句生活中的歇后语,用来解释这个春秋的话应该差不多。话说“铁路工人涨工资”——打一家电用器,谜底你们肯定不容易想到,是“空调”。且看空调二字,的确显现出了工人对于涨工资的抱着空有的希望,但是他们的确希望工资能够上调,能够维持日常的生活支出,尽管工资没有上调,但是那个空有的希望却是存在的,所以说“空调”二字的确是应形应景,可谓“春秋”语法也。

  原来“春秋”最大的特点就是讽刺啊!说到铁路这个话题,我早年因为亲眼目睹铁路系统的腐败不堪,遂作了一首打油词来宣泄心中不满。词是仿南唐后主的《虞美人》之格:

  贪污腐败何时了,黑钱收多少。铁路昨日又罢工,领导不堪回首群众唾骂中。

  乌纱性命应犹在,只是官衔改。问君如何泪满流,恰似百姓口水啐上头。

  此作文意虽浅,讽刺意义却极大,不得不算是“春秋”笔法中一大“力作”啊!呵呵!

  二、贾宝玉

  一个人的人生过程中,怎样才能完美诠释自己的特点,那就是对自己的定性。这个在我学习红楼之前,我的这种观点是十分迷茫的。但是事物有它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当我有一天读到了红楼梦,认识了贾宝玉这个人物形象。原来世间也有这样一个,同我一样怀才不遇、多情自苦的草莽之辈。我们这样的人,就像贾雨村正邪之说中的那样,上不能积清明灵秀天地之正气,下不能聚残忍乖僻天地之邪气。吾等天性所秉者,不过随遇而安、追欢逐乐之本性,亦乃世间平庸之辈耳。我想宝玉就是这样,大抵也同出一辙。原来我和他取的中庸之道啊!

  那么如此看来,贾宝玉应该是一个儒家人物的代表啊!那为什么书中的读书人贾政、代儒却如此轻待他,认为他是不长进之辈,也极不喜欢他。而作者也用《西江月》二词评他:“行为偏僻乖张、、、、、、、莫效此儿形状”,这是为什么呢?既然贾宝玉所取的都是中庸之道,那为什么大家都不学习他,反而责怪他呢?

  让读者觉得这个人身上没有优点而缺点不少。

  其实每个人的价值观都会受到环境因素影响,宝玉也是一样。就好比现在当今社会的中国人,善良的一面很多,譬如为救落水儿童英勇献身啊,为生命垂危的陌生老人人工呼吸啊等等,但是丑陋的一面也不可胜数,面对突然跌倒的老人无人敢上前搀扶,直至受伤者病发身亡,一家人为了争夺房产不惜大打出手,闹得你伤我残,至亲情于脑后不闻不问。也许这没得什么说的,社会大了,什么样的人都会有。但是仔细想想,却又不止那么简单。遥想民国初年,社会形势颇为动乱,但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却得以继承并发扬光大。多的不讲,就拿1938年武汉抗战,社会各界、民间群体发挥了多大作用。那么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也许有些问题深究下去真的不是好事,但是这就好比两种人。一种人长期的生活压抑,一种人生活正常,保不准生活压抑的人会做出让人难以理解的举动出来。其实要用一句话来概括也行,一切问题都是制度所产生的问题,一切制度所产生的问题都不是个人能解决的问题,就是这么简单。

  那么我们再回头来看宝玉,他就好比那种长期生活压抑的人,所以他总是做出让人难以理解的举动,虽然在当时的封建礼教下看来很出格,但是在今天的人看来的确是情有可原。他自己烫了手,倒问烫了他的那玉钏疼不疼。他自己大雨淋得水鸡儿似的,反提醒龄官赶快避雨。没人在跟前,他就自哭自笑的,看见燕子和燕子说话,看见鱼儿和鱼儿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他爱惜东西来连个线头儿都是好的,糟蹋起来值千值万都不管了。

  由此看来,宝玉并不是真的孽根祸胎,他只是因为自己的价值观受到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无法更完美全面地展现自己的价值罢了。譬如三十一回他所讲到的“爱物”:这些东西原不过是待人所用,你爱这样,我爱那样,各有性情。比如那扇子原是搧的,你要撕着顽儿也可以使得,只是别气头上拿他出气。这就是爱物了。可见宝玉心里是有爱的,他爱一切美好的事物,包括女儿。鲁迅评价他“爱博而心劳”,是十分恰当的。

  这样看来,宝玉的价值观应该体现在“博爱”二字上。那为什么他的价值观不能够被身边的人所认同呢?我想,这是一个大环境里的价值观趋势问题,简单的来说就是社会的价值观问题。像贾宝玉生活的封建社会时代,人们的精神取向偏执于封闭,价值观趋向于正统。像贾宝玉这样的博爱思想,出发点固然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因为他的这种思想所需要的体现方式,却与中国古代社会的三纲五常、人伦礼教的价值观大相径庭,所以往往会被周围的儒家学者所摒弃。所以不管他内心是如何的善良真诚,对身边的人是如何的宽容博大,但是因为他处处违反了封建礼教,所以才被称为“孽根祸胎”。可见,此书的作者曹雪芹也遇到了类似于贾宝玉这样的情况,所以他才会塑造出贾宝玉这样一个人物特点复杂的艺术人物,来为他自己“正名”。值得庆幸的是宝玉的价值观并没有因为受到所处环境的束缚而变得扭曲,当今社会的价值观虽然畸形,但是我们心灵内的“博爱”却没有理由因此丧失。仅凭这一点,就不是今天的任何一个国人都能够做到的,所以无论如何,贾宝玉在读者心中至少是一个光彩夺目的正面形象。

标签: 历史人物的歇后语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