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魏救赵,是一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成语典故。原指战国时期,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的事迹。后来,围魏救赵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现在,围魏救赵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他撤兵的战术。对于“围魏救赵”这一战术,诞生于战国时期的桂陵之战中。
桂陵之战是历史上一次著名截击战,发生在河南长垣西北。公元前354年(周显王十五年),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在这场赵国、魏国、齐国三国参与的战役中。齐国孙膑没有直接去救援赵国,而是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创造了“围魏救赵”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因此,对于后人来说,自然高度评价“围魏救赵”这一战术。但是,实际上,在桂陵之战中,孙膑的“围魏救赵”,并没有帮助赵国化解危机,也即最终魏国还是攻破了赵国都城邯郸。
一
《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中记载:(赵成侯)二十一年,魏围我邯郸。
公元前354年(周显王十五年),赵国进攻魏国的盟国卫国,夺取了漆及富丘两地(均在今河南长垣),此举招致了魏国的干涉,魏国派兵包围赵国的都城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在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魏国、赵国、韩国这三国不仅联手瓜分了晋国,还组成了攻守同盟,从而在战国初期击败了秦国、齐国、楚国等强国。
但是,三晋联盟的组建和维持,仅仅是让魏国从中获利,成为战国初期的霸主。而这,自然引起了赵国的不满,这促使赵国和魏国渐行渐远,乃至于最终兵戎相见。
公元前353年(周显王十六年),赵国派使者向齐、楚两国求救。其中,楚国并没有出兵支援赵国,但是,齐国的君主齐威王却有救援赵国的意向。对于志在称霸中原的齐威王,派遣孙膑、田忌率军救援赵国。
二
在魏国精锐的魏武卒包围赵国都城邯郸的时候,田忌想要率领齐军直接和魏军主力交战,但被孙膑阻止。孙膑认为魏国长期攻打赵国,主力消耗于外,这导致魏国的内部防御肯定比较虚弱。于是,孙膑建议田忌南下佯攻魏国的平陵(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东北),以此威胁魏国的后方,从而迫使庞涓将魏军主力从赵国都城一带撤回。等到庞涓率领魏军撤退的时候,孙膑让田忌派出少数部队佯装与庞涓的部队交战,故作示弱使其轻敌。
对此,已经攻破赵国都城邯郸的庞涓,因为志得意满等原因,所以果然选择丢掉辎重,以轻装急行军昼夜兼程回救大梁。在这一过程中,孙兵则将齐国大军的主力埋伏在桂陵(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一带,从而通过伏击战的形式,以此成功擒获魏军主帅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的胜利。因此,在很多人看来,“围魏救赵是”非常成功的。
三
但是,实际上,在桂陵之战中,魏国却不是最大的输家。一方面,司马迁在《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第十三》中记载:二十二年,魏惠王拔我邯郸,齐亦败魏於桂陵。
虽然在桂陵之战中,孙膑击败了老同学庞涓。但是,对于魏国来说,却成功攻占了赵国的都城邯郸,也即“魏惠王拔我邯郸”。也即在桂陵之战前,魏惠王的目标就是攻破赵国都城邯郸,以此迫使赵国臣服于魏国。而对于齐国来说,自然不愿意魏惠王实现这一目标,因为齐威王也想争夺中原霸主的宝座。可是,从结果上来看,虽然齐国取得了桂陵之战的胜利,却没能阻止魏国攻破赵国都城邯郸。究其原因,是因为齐威王希望魏国和赵国两虎相斗,也即齐军是故意不直接前往邯郸,这样可以让赵军和魏军互相消耗,然后等到魏军疲惫不堪之后,自己再趁机设伏,从而以逸待劳,取得了战场上的胜利。
四
最后,在笔者看来,齐威王的这一小心思,赵国无疑看得出来的。从赵国的角度来看,齐国这是“一石二鸟”之计,既要取得桂陵之战的胜利,还顺便削弱赵国这一对手,还能博得“围魏救赵”的美名,可是,吃到大亏的赵国,自然不会对齐国感恩戴德,这或许也是赵国日后参加五国伐齐的原因。并且,围魏救赵之后,赵国作为最大的输家,选择重新和魏国结盟,而不是看似帮助自己的齐国。
根据《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第十三》的记载:二十四年,魏归我邯郸,与魏盟漳水上。
赵成侯二十四年(公元前351年),魏国将邯郸归还给赵国,赵国与魏国漳水之畔缔结和约。也即在桂陵之战后,赵国没有和齐国结盟,反而和魏国重新结盟,以此获取魏国归还邯郸这座城池。当然,不出意外的话,魏国将邯郸这座城池归还给赵国,肯定会附带一定的条件,必须赵国要保证不再进攻魏国的盟国卫国等。
因此,虽然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最高境界,但是,通过攻破赵国都城邯郸,魏惠王也达到了战前制定的目标,在桂陵之战后,赵国不得不向魏国屈服,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维持魏国中原霸主的位置。至于齐威王,围魏救赵不仅让赵国感激不尽,更没有因此重创魏国主力,也即在桂陵之战后,魏国没有伤筋动骨,还是战国七雄中的佼佼者,直到后来的马陵之战后,魏国才真正元气大伤。所以,在笔者看来,从这一角度来看,围魏救赵后,魏国不仅不是最大的输家,反而能称之为赢家之一了,也即魏国在战术是失败的,可是在战略上却是成功的。
标签: 围魏救赵的历史人物